正文 第二節堅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1 / 3)

文化產業指的是以文化資源為資本投資,以資本運作作為紐帶,采取現代化的管理方式,根據市場需求製造出文化產品,使之服務於社會,並通過這些產品獲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一種新型產業。文化產業屬於第三產業的範疇,除了單純的公益性文化事業之外,其餘的文化事業都屬於文化產業的範疇。

由於文化產業是知識密集型產業,其本身有很大的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因此它是一種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小的產業,是典型的綠色、低碳產業,並且它還有多次開發和不斷轉換的優點,因此文化產業將會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個新亮點,將會創造出比傳統的農業和工業更加豐厚、更加輝煌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從發展態勢及發展前景看,文化產業無疑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其市場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它必將像20世紀下半葉以來對發達國家經濟的影響那樣,給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機遇。眾所周知,20世紀下半葉以來,在發達國家中,文化產業從眾多產業中脫穎而出,湧現了大批擁有強大實力的企業,帶來了不可估量的經濟增長。如在20世紀80年代,英國僅文化產業的產值就達到60億英鎊,平均增長速度是其經濟發展速度的兩倍;而在這十年間,德國文化產業創造的總收入也達到了400億馬克;日本的文化產業占其國民生產總值的14%,其規模約有24億兆日元,日本為世界所公認的汽車工業的年產值居然落到了娛樂行業的後麵;美國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據統計,在美國排名前400位的富有企業中,有72家都屬於文化產業,尤其是其音像製品,更是成為了繼美國航空航天產品之後的第二大產品。美國在1997年上映的電影《泰坦尼克號》的利潤,就抵得上韓國的三星、現代、大宇三大企業的年利潤之和。迪斯尼樂園聞名全球,其每年的收入也都高達上億美元,不能不說,包括旅遊、電影等文化產業的壯大讓美國受益匪淺。

近年來,我國的文化產業也取得了不錯的發展,就我們的首都北京來說,其文化產業也有了一定的規模。作為一個曆史文化名城,北京有著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1996年,北京的旅遊業就創下了470億元的收入;而廣告業的逐步發展也在為北京的文化產業添磚加瓦,僅2000年,北京市的廣告業年收入就超過了80億元。對於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文化產業尚沒有充分地開發,還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存在著巨大的增長空間。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培育文化產業骨幹企業和戰略投資者,繁榮文化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足見政府已經把文化產業提到了相當重要的位置。而在2010年2月3日的講話中,胡總書記再次提到了要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堅持其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並把文化產業的發展作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戰略支點。因此在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我們既要重視它的經濟效益,又不能忽視其社會效益,我們要按照胡錦濤總書記的要求,堅持文化產業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一、重視文化產業的經濟效益

所謂經濟效益,很明顯就是指要把文化藝術這些上層建築中的因素轉化到經濟基礎中去,實現文化產業的經濟效益。運用商業運作的方式把藝術推廣開來,麵向廣大人民走商業化的道路。使消費者感受文化產品的審美價值、文化品味等;文化產業的產品既是藝術,同時又是商品,能得到經濟上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