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堅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3 / 3)

近年來,我國提倡文化經典閱讀,市場上相繼出現了大師解讀經典、詮釋人生、還原曆史等文化產品。這對於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提高人民的文化素養和精神境界都有很大的幫助。但是也有個別的“精神導師”,在解讀經典的時候,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刻意迎合一些人的窺秘欲望,動輒就是“XX揭秘”,或者是過分渲染了曆史上政治鬥爭的權謀和計策,這都會影響到接受者的心理和思想,帶來不好的影響。因此,在麵對這樣的文化產品時,就必須引導文化企業正確處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之間的關係,使之既能夠解決人們的人生疑惑,又能夠達到與經典相應的精神高度與深度,盡量還原經典本身應有的精神內涵,而不是一味地迎合某些低級的趣味。

文化產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並不是相悖的,兩者是一個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彼此影響,相互依存。在當前的文化市場上,就有很多作品很好地將二者統一了起來。

近年來文藝界的主旋律作品開始大放異彩。如電視劇《士兵突擊》、《闖關東》、《奮鬥》,電影《雲水謠》、《梅蘭芳》、《葉問》、《花木蘭》等,這些影視劇不但有積極鮮明的思想傾向性,而且在藝術上也是響當當、站得住的,它們滿足了大眾審美,走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在熒屏上持續熱映,獲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績。尤其是在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時,中國電影集團公司推出的《建國大業》,票房更是高達4.2億元,創下了國產電影的最高記錄。這標誌著重大革命曆史題材影視作品真正實現了社會效益與市場效益的和諧統一。

曾幾何時,主旋律是藝術家們避之唯恐不及的主題。“主旋律”從何時開始成了社會的主流文化,如此受到了人民大眾的歡迎呢?在這變化的背後,有什麼值得我們深思的呢?

一、國家如今的發展形勢越來越好,更多的文化界人士認同政府選擇的發展道路。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國家的發展進步舉世公認,國人也享受到了改革發展的成果,愛國主義正在成為社會思想領域最強勁的主流。藝術家們認識到了社會主義製度的巨大優勢,認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因而他們對主旋律的向心力大大增強,主動擔當起多出精品力作的文化責任,擔當起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責任。

二、政府改進並加強了文藝工作的領導,有效調動了藝術家從事主旋律創作的積極性,使文藝創作處於民主、開放、務實、自信的態勢和氛圍之中。充分尊重藝術規律,以及文藝工作者們的創造性勞動,最大限度地貼近社會大眾的審美心理,使得主旋律作品更符合時代要求。

三、文化體製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體製機製的變革為主旋律作品贏得市場提供了強大動力。主旋律與市場化並不矛盾,尊重市場規律與尊重藝術規律並不矛盾,創造社會效益與創造經濟效益並不矛盾,叫好的作品也應該叫座。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重實現,可以吸引藝術家以更大的熱情從事文化產品的生產。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要想實現文化產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就要求政府能夠製定更好的引導政策,更加大力地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還要營造更加民主、平等、開放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