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深化文化體製改革(1 / 2)

文化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是一種備受關注的國家“軟實力”。因此深化文化體製改革,加強民主文化創新,是增強我國綜合國力,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手段。

自從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深化文化體製改革的戰略部署後,我國的文化體製改革就由試點逐步轉向全麵推廣,目前,這項措施正處於攻堅階段。隨著文化體製改革的全麵展開並不斷取得成效,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方興未艾,呈現快速增長的良好態勢。在黨的十七大上,胡錦濤總書記再次發出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高國家軟實力”、“深化文化體製改革”的號召。

一、深化文化體製改革的意義

黨中央之所以作出這樣的戰略部署,是基於對國際國內形勢的科學判斷、對當今世界文化發展趨勢的全麵把握以及對我國基本國情和戰略任務的深刻分析,有著極為深遠的戰略意義。

從國際方麵來看,文化在當今綜合國力競爭中地位和作用越發凸顯,越來越多的國家把提高文化軟實力列入了重要發展戰略規劃之中。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綜合國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也顯著提高,我國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以及發展模式在國際上的影響也日益擴大。同時,我們還要看到,在世界範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之間的交流、融彙、變化也越發頻繁,而西方的資本主義勢力對我國的發展依舊虎視眈眈,絲毫不放棄西化、分化我國的戰略圖謀。因此,我國必須發展自身的文化,提高我國文化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和影響力,使得文化產業發展能夠與我國的國際地位相適應。

而從國內情況看,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推進,文化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漸增強,文化產業不僅對人民思想的導向作用越來越明顯,而且又因為其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發展潛力大,是一個閃亮的經濟增長點。從社會和經濟方麵來看,深化文化體製改革,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對於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增強全社會的精神力量都有著直觀重要的作用。

從文化建設自身發展來看,自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六大提出深化文化體製改革以來,我國在文化建設方麵取得了巨大成就,文化建設也開創了新的局麵。但是盡管如此,我們仍然要注意:我國文化發展的體製機製仍舊不夠健全,活力也還不強,與全社會快速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適應,與日益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不相適應,與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的新要求不相適應,與現代科技和傳播手段迅猛發展和廣泛運用的新形勢不相適應。因此我們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文化建設,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文化發展的體製機製,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

二、我國文化體製改革發展麵臨的問題

隨著文化體製改革的逐步發展和深入,我國文化產業正漸漸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國家的戰略性產業。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就必須認真把握文化產業的框架結構和基本趨勢,加強文化產業的宏觀布局和調控引導,克服發展過程中的盲目性與盲動性。

盡管我國的文化體製改革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我們仍舊應該清醒地看到,文化體製改革是一項係統工程,需要有諸多與之配套的條件,需要與經濟體製改革、政治體製改革和社會體製改革相互銜接,統籌安排。但是由於我國文化體製改革起步較晚,改革的思想理論和工作準備不足,因而尚麵臨著很多問題:

(一)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不同步

經過了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經濟建設確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08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已達30萬億元,成為即將超過日本的全球第三大經濟體。但是,文化建設方麵卻並沒有與經濟增長實現同比例的發展。相比其他方麵來說,文化建設的欠缺就分外明顯。譬如各地的電影院建設,近年來,隨著電影產業的複蘇與發展,電影院建設速度明顯加快。截至2008年底,全國進入商業運作的城鎮影院共有1 545座、銀幕4 097塊。但是如果仔細調查各地的影院情況,就會發現影院建設的不平衡問題非常突出,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影院建設較快,擁有影院較多,而二、三線城市的影院建設速度很慢。如山東是我國的一個經濟大省,全省轄17個地級市,擁有近億人口,可是山東卻有一半以上的地級市沒有影院;而江西省贛州市人口超過百萬,也同樣沒有一個影院,市民們想要看一場電影,就要開車到距離近400公裏外的南昌去。對比美國,我們在這方麵確實有很大差距,美國隻有3億多人口,卻有9000多座影院、4萬塊銀幕。美國影院2007年的入場次數達到14億人次,而我國2009年進入影院的觀眾總數加起來也不到2億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