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深化文化體製改革(2 / 2)

文化建設無法與經濟建設同步發展,勢必會大大影響到我國各方麵的平衡發展,繼而影響到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要深化文化體製改革,必須要解決文化建設滯後的問題。

(二)資源配置方式因循守舊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逐漸建立和完善,在資源配置中,市場的基礎性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極大地提高了資源配置的質量和效率。但文化領域卻仍然停留在傳統體製的模式上,在配置文化資源時仍舊以行政方式為主。從下麵這兩個方麵可以看出:1、文化資源按行政區劃、按行政級次及按部門分配。如我國共有國有文藝院團2 000餘家,分為中央、省、市、縣四級,在機構上有嚴重的重複設置,尤其是省直和省會城市所屬院團在設置上基本都是重合的,省和市兩級都有歌舞團、雜技團、京劇團等。2、掌握著大量文化資源的國有文化單位大多采取事業體製,沒有參與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之中,缺乏活力和競爭力。在多種所有製共同發展的背景下,有些國有文化單位甚至被“邊緣化”。一些國有文藝院團每年隻有很少的演出場次,全國娛樂演藝業200億元的年產值,有相當大的比例是由民營文藝院團及各種商業演出創造的。

(三)我國文化的對外影響力不足

如今,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的中國國際地位日益提升,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舉足輕重,但是相對而言,我國文化的對外影響力卻顯得分外薄弱。首先我國對外輿論的影響力較弱。盡管我國有近2000種報紙,9000多種期刊、3000多個電視頻道,超過3億的網民以及6億多手機用戶,無論是媒體種類和規模都位於世界前列,但是如此豐富的媒體資源仍然無法和國際一流媒體相提並論。這導致我國不但在國際上缺乏充分的話語權,即便在國內重大或突發事件上的對外輿論宣傳也亟待加強。其次文化在對外貿易中,存在嚴重的貿易逆差。我國對電影、圖書、遊戲等文化產品的進口量遠遠高於出口量。

三、深化文化體製改革的關鍵環節

要想破解影響和製約文化發展的難題,根本出路就要按照“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循序漸進、逐步推開”的原則,進一步深化文化體製改革。就要在改革下麵四個關鍵環節上下功夫:

(一)繼續推進重塑市場主體的行動。重塑市場主體是文化體製改革的中心環節。目的是加快推進國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的轉製和國有文化企業的改製,使之符合現代企業製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使之成為合格的市場主體。2009年,我國新聞出版體製就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過去,地方和高校出版社都屬於事業單位,但就在2009年,它們都要逐步轉變為企業,中央各部門各單位的出版社的轉體改製工作也駛入快車道。據不完全統計,到2009年年底,全國580家出版社當中,已經有80%完成了轉體改製,或者已進入轉製程序,出版業的上市公司也達到了31家,融資超過2000億元。雖然趕上了國際金融危機,但我國的新聞出版產業卻做到了逆勢而上,2009年的增長速度超過了20%。

(二)進一步完善市場體係。要徹底打破原有的按行政區域和行政級別以及按部門分配文化資源的傳統體製,打破原來的條塊分割、地區封鎖、城鄉分離的市場格局,加快建立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係。打破文化資源的行政化配置體製,是文化體製改革的必然要求。

(三)繼續改善宏觀管理,製定配套的政策為深化文化體製改革護航。要建立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管理體製和富有活力的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製,增強宏觀調控能力。2009年9月26日,國家出台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提出了降低準入門檻、加大政府投入、落實稅收政策、加大金融支持、設立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等相應政策措施,對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激勵作用。而文化產業也沒有讓我們失望,它們交出了一份令人欣喜的答卷: 2009年,我國電影全年產量456部,全國城市的電影票房收入62.06億元,比2008年同比增幅42.96%,平均每天增加1.7塊銀幕,全國主流院線銀幕總計達到4723塊;而新聞出版業的總產值也突破萬億元大關,這一年,文化產業為保持國民經濟增長作出了積極貢獻,這也得利於國家的宏觀調控以及政策上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