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沒有正規的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美國的公共文化服務事業一般都是由非政府組織和企業資助的,這與他們基於市場導向的公共財政模式密不可分,美國政府的文化策略是一種市場策略,有寬鬆的外部環境和嚴格的法律保障,對於非營利性的文化單位,政府給予的資助雖然有限,但卻能通過多種融資工具和財稅優惠政策,更加廣泛地吸收社會資本以及產業資本建設公共文化服務。如今,我國的文化體製改革也在逐步加深,文化服務業逐漸由國家包辦轉向公共部門、市場部門、社會部門共同提供,因此,了解和借鑒美國的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會對我國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有所幫助。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主導地位不可改變,但也並非要政府包辦所有的公共文化服務,要加快我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就要以政府為主導,鼓勵全社會積極參與,在保證公共部門承擔主要職能特別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職能基礎上,積極發揮企業、社會組織的作用。我國現有4000多個民辦非企業文化單位以及一定數量的社會團體、基金會,它們已經在文化建設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因此國家應該加快培養大量民辦的非營利文化機構,鼓勵促進文化企業的發展,鼓勵各種企業通過公私合作、公益捐助等多種方式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中來。
公共文化服務的主要生產者是文化事業單位,在我國,共有125萬個事業單位,其中歸文化、廣電、新聞出版等部門管理的文化事業單位有近7萬個。原來的傳統文化體製往往政事不分、管辦不分、事企不分,所以常出現機構過於龐大、職能不清晰、機製不夠靈活、效率低下等問題,公共文化服務體係的建設也常被這些問題所製約。因此,分類推進文化事業單位改革,按照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的新任務、新體製、新格局要求,根據其職能的分工以及性質的不同對其進行分類改革,使政事分開,將行政職能劃歸行政機構,而事業職能則劃歸事業部門,製定健全的財政預算、投資以及管理機製,增強公共文化服務體係的活力。
全麵推進公共文化體係建設,就要以供給、設施、保障、組織、評估為重點。公共文化服務體係是由多個要素、多方條件以及多種機製構成的,其基本框架包括運行的體係、生產供給、設施網絡、資金人才、技術保障、組織支撐和運行評估,而其中的公共文化產品生產供給則是公共文化服務體係的核心內容。因此,我們首先應該立足於提高文化生產力,努力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機製創新、政策激勵”的供給模式,加大公共文化產品生產供給。其次則應該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係的設施網絡,隻有公共文化服務體係的基礎設施、文化機構、信息網絡完善了,才能夠更好地為公共文化服務體係提供物質保障。第三就要強化資金人才技術保障,要以完善現代公共財政體製為基礎,形成以政府投入為主、各方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投入機製,使得公共文化資金保障體係更加完善;而公共文化服務體係的人才隊伍應該有較高的素質和能力,努力提升自己以適應文化發展要求;還要有創新服務的意識,不斷提高公共文化的生產製作、傳播、管理等技術水平,為公共文化服務體係高效運行提供堅實技術支持。第四還要健全公共文化服務支撐體係,發揮好組織領導、生產提供、中介服務等不同作用,為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與運行提供組織載體。第五,采用現代的評估理論和方法,建立多元參與、科學高效的評估機製,並把評估和監督二者結合起來,隻有客觀準確的評估,才能夠促進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