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1 / 2)

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經過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綜合實力已令全球刮目相看。麵對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自身社會經濟所處的新階段,2006年兩會期間,中央政府在《十一五規劃(草案)》裏,第一次提出將“互利共贏”作為中國對外開放新戰略。黨的十七大報告深刻指出:“中國將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我們將繼續以自己的發展促進地區和世界共同發展,擴大同各方利益的彙合點,在實現本國發展的同時兼顧對方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正當關切。我們將繼續按照通行的國際經貿規則,擴大市場準入,依法保護合作者權益。我們支持國際社會幫助發展中國家增強自主發展能力、改善民生,縮小南北差距。我們支持完善國際貿易和金融體製,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通過磋商協作妥善處理經貿摩擦。中國決不做損人利己、以鄰為壑的事情。”這段論述充分表明了我國對促進世界共同發展的強烈責任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建設與全球經濟的發展聯係越來越緊密。21 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在促進各國之間優勢互補,推動世界經濟的持續發展的同時,對世界經濟發展的負效應也開始日益顯現,主要表現為:

第一,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世界資源配置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

第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一步增強了市場在全球資源配置中的地位與作用,同時也使市場經濟的盲目性、自發性、滯後性等消極功能擴展到世界範圍,造成了傳統資本主義經濟所固有的周期性波動和經濟危機爆發的世界化。

第三,經濟全球化發展與當前的全球經濟治理規則不健全之間仍然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

第四,伴隨著經濟全球化負效應的日益顯現,世界各國都在一定程度上出現“反全球化”的思潮,全球範圍內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對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健康發展構成新的挑戰。

與此同時,中國的經濟快速的發展,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和角色也發生了轉變。在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的國民經濟總體規模較小,參與世界經濟循環的程度非常有限,當時中國的開放戰略與開放政策主要是立足於本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借助外部條件和國際資源發展本國經濟,很少考慮本國的開放政策和開放戰略對世界經濟運行的影響。但是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對全球經濟總體格局具有重大影響的經濟大國,中國經濟的發展對世界的影響越來越顯著。在新的開放階段,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自身社會經濟所處的新形勢,這兩方麵都要求我們從促進全球經濟發展的高度努力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在充分利用國際條件發展壯大我國經濟的同時,也要充分考慮我國經濟發展對世界經濟的影響,通過我國開放政策和開放戰略的創新和升級營造世界範圍內和平穩定的國際經貿環境,實現中國與世界的互利共贏。

堅持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戰略,具體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要用全球戰略眼光看待中國的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蘊含著“全球因素”在國家發展大戰略中的地位上升,標誌著中國作為一個新興的經濟大國,開始以全球化趨勢為前提,以國家利益為導向,立足全球視野,製定包括國內改革、應對國際經濟摩擦、技術與技術引進、能源與金融安全等領域的一整套預期久遠的係統性的發展方略,預示著中國經濟發展的“全球戰略”的初步成型。以互利共贏的開放理念處理中國對外關係,更加強調對外開放的可持續性,強調不以犧牲明天發展今天,不以犧牲別人發展自己。中國願盡自己所能,為推動各國共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在其實質上是中國和平發展道路在對外開放戰略上的具體體現。

其次,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核心在於“互利”,目標是為了實現“共贏”。所謂“互利”,就是指在製定對外開放政策和戰略時,一國不僅要充分考慮本國的經濟利益,實現本國經濟與產業的健康發展,還要充分考慮本國經濟發展對世界經濟體係的影響。所謂“共贏”就是要把既符合本國利益、又能促進共同發展作為處理中國與世界經貿關係的基本準則,實現對外經濟交往中合作雙方的共同發展。實施互利共贏開放戰略要求我們在對外開放、處理經貿關係的過程中,始終把維護國家整體利益放在首位,同時,也必須兼顧對外經貿夥伴的利益,促進共同發展、平等受益、互惠互利。

第三,要以一個對世界負責任大國的立場承擔起對世界發展的時代與曆史責任,構建互利共贏的和諧世界。中國在對外開放領域承擔的國際責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一是要充分關注本國外向型經濟發展對世界經濟體係的影響與衝擊,與世界其他國家一起解決世界經濟發展的失衡問題;二是中國作為一個有世界影響力的發展中大國,要在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以及國際規則製定中切實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為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榮貢獻力量。

第四,與各國加強合作,協調行動,為解決世界各國麵臨的困難和危機盡自己的力量。人類隻有一個地球,而且處於危機之中。中國是領土和人口大國,也是生產和消費大國。中國是世界上單位生產成本最高的國家之一,中國對糧食、肉類、煤炭、鋼鐵和石油五大基本商品的消耗居世界前列,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也名列前茅。因此,中國在發展過程中麵臨的資源和生態環境挑戰已經不僅僅是國內問題。中國的發展模式不僅關係到民族的振興,也影響著世界的經濟。“中國威脅論”、“美中必戰論”反映了世界對中國的關注,有敵意也有疑慮。胡錦濤在亞太經合組織的演講中承諾:“我們將依靠科技進步,發揮市場機製和經濟杠杆的作用,增強節約能源的能力,全麵促進能源的節約和高效利用。”我們應該本著共同發展的理念,積極有效地同相關國家協調政策,多方麵采取措施,共同維護世界安全、和平和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