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統籌好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1 / 2)

2003年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的科學發展觀,要求按照“五個統籌”的原則,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是中央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現實情況和未來發展走向的科學概括,也是指導我們一切經濟工作的重要指針。在這次會議上,首次提出了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原則,在中共十七大政治報告中再次提出這個問題。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是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發展是根本,國內是基礎,開放是動力,統籌是關鍵。

一、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我黨在總結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的曆史進程和寶貴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決策,是有其必要性和緊迫性的。

第一,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是順應經濟國際化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麵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發展開放型經濟的現實需要。從世界範圍來看,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化在當前世界已經成為一種潮流,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必須要融入國際社會之中,這樣才能利用國際資源,為本國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動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經濟開始逐步由封閉性的計劃經濟體製向開放性的市場經濟體製轉變,與世界各國的經濟聯係越來越密切,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國內的經濟發展與國際經濟的關聯性更為緊密。目前,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2007年,我國已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經濟總量和進出口總額占世界的比例均達到8%。我國累計實際使用外資超過7800億美元,外彙儲備資產達到1.68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一位。這說明我國經濟已經初步與世界接軌,在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化方向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但是,從現階段我國經濟的發展情況來看,我國正處於經濟體製的轉軌期和發展模式的轉型期。在開放型經濟發展中還存在著許多相當突出的問題。比如,企業的應變能力、創新能力差,自有品牌和營銷體係缺乏,對外惡性競爭,經營秩序混亂等。有的地方濫設開發區、違法占用耕地,在海外吸收外資中拚優惠政策等。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我國經濟健康發展,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深化經濟體製改革,進行體製、觀念、政策等全方位轉變,使對外開放與國內發展高度地協調統一起來,提高整體競爭力。將“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推進我國經濟國際化進程,全麵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促進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為我國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第二,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是保證我國經濟維持適度發展速度,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巨大成就,經濟持續發展,國力不斷增強,人民收入大幅提高,我國的國際經濟地位也不斷提升。從1978年到2003年,改革開放20多年以來,我國GDP的年均增長幅度高達9.4%,名列世界前茅。我國的進出口額度都有了大幅增加。由此可以看出,對外開放是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是目前我國的對外貿易還存在著較大的風險性。例如,我國有95%的礦產品是以貿易形式直接從國際市場上購進的,在國外投資開發資源、擁有控製權的礦產進口量比例不足5%。國際市場上一旦出現供求緊張的狀況,或者價格出現大幅度波動,我國的進口生產就會直接遭受影響,最終必然會使國內經濟發展受到損害。因此,我們一定要統籌好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的關係,這樣才能增強我國對外貿易的抗風險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的兩種資源,從而保證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第三,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是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在全球化進程中趨利避害的客觀要求,也是提升我國經濟總體運行質量的可靠保證。從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的狀況來看,我國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具有許多比較優勢,如國內市場規模、人力資源、產業配套能力、綜合環境等方麵的優勢。但是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還存在著一些弊端,目前我國還基本處於粗放型的高投入、低產出、低效益的狀態。經濟發展麵臨許多外部的不確定因素。如在著名的“羅技鼠標,芭比娃娃”產品生產中,留給在華製造環節的增加值隻有5%-10%。我國是製造大國,又是科技弱國、品牌弱國。我國在對外貿易的國際分工價值鏈中,主要處於加工、組裝等低端環節。出口商品的質量、檔次和附加值也很低。事實證明,僅靠低勞動力成本不可能在國際競爭中獲得長久的競爭優勢,而且這種以數量擴張為主的貿易增長方式,不僅越來越受到國內資源、環境等因素的製約,在國際市場上也麵臨著相當大的風險。因此,我國必須轉變貿易增長方式,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使對外貿易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和提高國際競爭力方向轉變。這就要求我國根據國內實際情況以及對外貿易的發展狀況,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國內發展,根據國際市場要求,發揮本國的人口資源等優勢,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產品結構調整。在對外開放中,積極組織進口,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推進國內產業升級;引進現代的企業製度、先進的管理思想和經營理念,促進我國企業改革,增強對外貿易競爭力。建成規模大、水平高、結構優化的開放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