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製定了對外開放的國策,對外貿易飛速發展,2009年,我國的出口貿易總額為12016億美元,超過德國的11213億美元,位列世界第一。
可是在這個“出口世界第一”的光環下,隱藏著一些問題,中國現階段的外貿出口結構還存在缺陷。
第一,中國的出口商品結構不合理,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
我國的出口產品自1978年以來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最初以農產品為主,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工業製成品的比例不斷上升,至2006年,工業製成品占出口比例已經上升到93.6%。但是,仍以紡織、服裝、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高新技術產品所占比例較低,且集中在計算機、通訊設備、電子產品等少數類別裏。
勞動密集型產業雖然解決了大量的就業,創造了外彙,但是不利於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國勞動力的成本不斷上升,2009年中國製造成本低廉度排名已從第4位降至第6位,墨西哥、印度、越南、俄羅斯和羅馬尼亞等主要競爭對手的製造成本均已低於我國。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優勢進一步弱化,對我國的貿易發展影響很大,在國際貿易中將處於不利地位。
第二,加工貿易是我國產品出口的主要貿易方式,以數量擴張為主的粗放型出口模式仍未轉變。
雖然我國的出口總額很大,但在出口總量中,加工貿易占我國出口總額的50%;出口主體類型中,雖然私營企業上升較快,但是60%是外企和與外企合作企業。
我國出口規模的擴大主要靠大量初級加工製成品的出口,加工深度不高,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效益不高,利潤在很大程度上為外方所有,我們所能得到的隻是微薄的加工環節的利潤,以及極大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汙染。
我國缺乏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缺少核心競爭力,外企和與外資合作的企業,一些核心技術和產品被外資企業所壟斷。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仍嚴重依賴“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我國企業在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領域明顯落後,2009年,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81.5%來自加工貿易。
第三,從貿易國別結構來看,我國外貿出口市場過於集中,對發達國家的經濟市場依賴偏高,對新興市場的開拓力度不足。
我國出口的大部分主要麵向美國、歐盟、日本,2009年,我國出口的46.2%是直接或者間接地麵向歐美日發達市場。歐美日的經濟衰退,直接影響到我國。2008年,我國的外貿總額為25616.3億美元,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我國的外貿總額比2008年下降13.9%,隻有22072.7億美元。
第四,貿易保護主義和貿易壁壘對我國的出口影響較大,“中國製造”遭遇“圍堵”。
為遏製中國快速崛起的勢頭,中國連續14年成為全球貿易保護主義針對最集中的國家。據世界貿易組織秘書處2009年5月數據顯示,2008年全球新發起反傾銷調查208起、反補貼調查14起,中國分別遭遇73起和10起,占總數的35%和71%。在2009年美國實施的50宗貿易救濟案中,一半以上針對中國。
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中國作出了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鄭重承諾。可是,很多國家還是對中國不斷施加減排壓力,其目的就是對中國設置貿易壁壘。
為此,中國要從“出口貿易大國”向“出口貿易強國”轉變。衡量“貿易強國”的指標是經濟總量的規模、商品定價權和產品競爭力。在經濟規模上,我國的優勢明顯,但商品定價權、產品競爭力是我國的弱項,這和我國出口貿易結構不合理有關。推進外貿體製改革,解決商品結構不合理、規模和效益存在反差、技術密集型產品落後、出口市場單一等問題,才能保持我國出口的可持續競爭力,使我國由粗放型出口大國轉向真正的貿易強國。
首先,改變傳統的追求出口總額和速度的粗放模式,向追求質量和效益的出口貿易方向轉變。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增加科技研發投入,加快企業自主創新,提高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繼續發揮我國的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鼓勵勞動密集型產業提高質量,改進工藝,增加產品的附加值,逐步從代加工向設計和自創品牌發展;引導加工企業更多采用國產料件,延伸產業鏈條;加強對加工貿易的產業導向政策,嚴格控製高耗能、高汙染產品的加工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