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加快調整出口貿易結構1(2 / 2)

努力提高機電產品的出口,采取有效措施,鼓勵機電企業跟蹤行業技術發展的前沿,大膽進行技術創新,在國際市場上形成中國機電產品的技術特色和科技優勢。還要注意加速推動科研院所和生產企業的結合、生產企業和對外經貿企業的結合,實現科工貿一體化,促進高科技產業化。在形成大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後,以更高的技術水準推動更多的機電產品走向國際市場,並最終形成以高科技、高技術為主的資本、技術密集型商品在出口貿易份額中占據主導地位局麵。

其次,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與產業梯度轉移。

推動產業升級,特別是推動中小企業產業升級是現今我國調整出口產業結構的關鍵。中小企業是經濟體係中最具活力和增長潛力的組成部分,2009年我國年出口規模中,500萬美元以下的中小企業占出口企業總數的85.6%。當前我國應盡快建立完善公共型科技服務中介體係,提供多元化技術融資服務和支持,解決創新型中小企業的資金困難;建立免費技術展示和技術交易平台,推進創新技術成果產業化;通過組織參加國內外技術展會等形式,為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提供機遇。

加快推進產業梯度轉移,也有利於我國出口貿易結構的調整。產業梯度轉移,可以形成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出口產業格局,以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為依托,促進技術跨區域流動共享,合理利用東中西各地區的差異化資源優勢,推進我國出口產業轉移和調整。

其三,提高引進國際直接投資的質量和水平,創新利用外資方式,正確對待危機與機遇。

鼓勵外商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現代農業、先進製造業、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產業以及現代服務業的投資,加強內資企業的學習和吸收能力,加強我們與跨國公司在新技術、新管理思想等方麵的交流,逐步改變我國在國際分工產業鏈中長期處於低端的地位。

金融危機在帶給中國經濟壓力,使出口下降的同時,也蘊藏著機遇。金融危機爆發後,為促進本國經濟發展,發達國家技術出口管製有所鬆動;一些擁有核心技術的歐美企業在此次危機中陷入困境,需要通過並購、注資等手段度過危機。我國應充分利用當前提升製造技術的難得機遇,加強與發達國家的政府間磋商,爭取更大的技術吸收空間;通過合理降低進口關稅、提供優惠信貸、給予國內稅收減免等有針對性的財稅政策,吸引高質量外國直接投資,增加符合低碳經濟要求的高精尖技術設備進口。

其四,實施全球經營化戰略和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保護和鞏固已有市場,積極開辟新興市場。

新興發展中國家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要搶抓全球經濟減速、發達國家從發展中國家撤資的有利時機,利用我國的技術和資金優勢,發展以開拓對方市場為目標的對外直接投資,以投資帶動出口貿易。通過到國外組織各種商貿交流,選擇境外加工貿易、對外承包工程等形式,為我國產品開拓新興市場搭建橋梁,提供政策以及信貸和出口信用保險優惠等金融支持。

東南亞、非洲、南美、中亞等地與我國的經濟互補性較強,我國具有一定技術、資源方麵的比較優勢,而我們現代化所需的能源、原材料等正是這些國家的優勢所在,因此在這些國家實施有效的海外投資帶動戰略,既有利於擴大我國的出口市場,減低外貿風險,實現“邊際產業”的國外轉移,又有利於利用海外資源滿足國內生產需要。

最後,積極應對國際貿易保護。

對於外國對中國出口產品采取的貿易保護,一方麵,要采取鮮明的反擊立場,積極應訴,奮力抗爭;另一方麵中國應采取相應的反傾銷、反補貼等貿易保護措施給予還擊。建立常態的貿易保護預案,做到常備不懈,同時在法律和取證方麵做好充分準備。

針對貿易摩擦升溫的趨勢,建立應對貿易摩擦的政府、企業聯動機製,引進培養專門人才。此外,政府發揮其引導作用,重點完善動植物衛生檢疫措施體係,促進標準的國際化與自主知識產權化,建立以自主知識產權為基礎的、與國際接軌的標準體係,推動認證機構參加全球認證與互認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