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節加快調整進口貿易結構2(2 / 2)

由於全球經濟複蘇的基礎仍很脆弱,外部環境不確定因素依然較多,今後進口貿易發展在擴大規模的同時更要注重優化結構,保護市場公平競爭秩序,維護企業生產經營利益,為實現出口結構優化及進出口貿易大體平衡創造條件。

優化進口商品結構,促進資源優化配置。要根據我國產業結構現狀,優化我國進口商品結構,促進資源在國內產業間的合理配置,達到淘汰落後產能,強化比較優勢產業,發展新興戰略產業之目的。首先,要繼續擴大國內短缺資源進口,以緩解我國部分能源及資源供給約束,支持符合我國產業發展目標要求的產業及行業發展,迫使“兩高一資”產業退出或加快轉型,促進出口結構優化。其次,加大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力度,提升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在國際產業價值鏈的位置,強化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國際比較優勢,持續擴大高新技術產品在我國出口中的比例。再次,適度擴大部分消費品,尤其是高檔消費品和新型消費品的進口,以滿足國內日益提升的消費需求,同時也將刺激和推動此類新型產業發展。在對此類產品逐漸形成進口替代的基礎上,拓展我國新型消費品出口,提升我國出口產品的質量和檔次。最後,擴大國內短缺新型技術進口,以促進我國新能源、低碳產業、綠色產業等新興戰略型產業發展。支持我國出口貿易形成新的增長點及競爭優勢,為未來一個時期,搶占國際競爭製高點奠定基礎。

優化進口市場結構,逐步改善貿易環境。繼續推動進口市場多元化,為我國外貿持續穩定發展創造良好環境。目前,我國進口市場主要集中在亞洲地區。2009年,自亞洲進口占我國進口總額的60%,其中,日本、東盟分別占我國進口總額的13%及10.5%,而歐盟、美國則分別占12.7%及7.7%。由於美國對我國實行出口管製等原因,導致其占我國進口比例相對較低,對我國貿易逆差較大,中美貿易摩擦持續增加。

因此,應繼續優化進口市場結構,推動進口渠道多元化:第一,實施重要資源及關鍵技術裝備進口市場多元化,以降低對相對集中的進口市場依賴度,確保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所必需的要素供應。也有利於分散市場風險,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第二,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市場多元化,以盡快獲得發達國家技術進步的外溢效應,促進我國以後發優勢迅速提高科技水平和綜合國力。目前,美國等發達國家既是我國主要貿易順差來源地,也是技術創新和高新技術產品生產地。要通過強化貿易協商對話機製,規範知識產權保護製度,推動美國逐步解除高新技術產品對我國出口的限製,促進中美貿易協調發展。同時也要擴大從其他相關貿易夥伴的進口,以降低我國技術進步和對外貿易的成本。第三,在人民幣彙率升值壓力日趨增大,全球經濟複蘇進程曲折的背景下,實施進口來源地多元化,將使更多的國家享受到我國經濟發展的利益,有助於提升我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也有助於增強我國在進口市場的談判能力、協調能力,加大我國在對外貿易中的話語權。

建立風險防範與協調機製,維護正常競爭秩序。我國進口規模的擴大,標誌著我國市場開放度增大,貿易自由化進程加快,也意味著國內相同產業或進口替代產業麵臨更加激烈的競爭。正常的競爭會迫使落後產業、低效率企業逐步退出市場,激勵具有比較優勢的企業加快自主創新,提高生產經營效率,增強國際競爭能力。但是,進口規模的擴大也會導致不公平貿易的出現,使公平競爭秩序遭到破環,損害國內產業利益。另外,近期一些重點進口商品價格上漲,國外對我國某些大宗進口商品的市場壟斷加劇等,均會對我國進口貿易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應建立進口風險防範機製,對重點進口商品進行跟蹤監測。建立有效的大宗進口商品協調機製,應對不公平貿易。要適時運用貿易救濟措施,保護國內產業發展及維護企業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