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黨和國家領導人論黨領導的中國社會主義改革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1 / 3)

內容提要

一、關於改革的性質和目的:改革是社會主義製度在自身基礎上進行的自覺調整,是社會主義製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社會主義製度保持生機和活力的必由之路;改革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了改善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為了更好地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製度

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確立以後,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製,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也是為了掃除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障礙,使中國擺脫貧窮落後的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變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鄧小平)改革,是社會主義製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為了發展生產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陳雲)根據社會生產力的現實水平和進一步發展的客觀要求,自覺調整生產關係中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部分,調整上層建築中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部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社會主義改革。(江澤民)

全黨同誌必須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改革和發展的基本觀點和自覺性。社會主義製度是在自身基礎上不斷發展和完善的製度,隻有在堅持自身改革的進程中,才能逐步走向健全、走向完善、走向成熟。隻有通過改革,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才能更加充分地發揮出來。如果不進行這樣的改革,就會窒息社會主義內在的生機和活力。我們中國共產黨人的曆史責任,就是要堅定不移地投身改革的偉大事業。在社會主

義社會的各個曆史階段,都需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適時地通過改革不斷推進社會主義製度自我完善和發展,更好地鞏固和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製度。(江澤民)

我們所有的改革都是為了一個目的,就是掃除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障礙。我們過去在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以後,沒有及時提出改革,多年來沒有製定出為發展生產力創造良好條件的政策。社會生產力發展緩慢,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條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國家也無法擺脫貧窮落後的狀態。這種情況,迫使我們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決定進行改革。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須做的事,如果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鄧小平)

沒有改革就沒有今後的持續發展,改革開放要貫穿中國整個發展過程。(鄧小平)改革是發展的動力,是我們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們要不失時機地集中力量把經濟建設搞上去,關鍵在於深化改革。正確解決前進中的矛盾和問題,關鍵也在於深化改革。(江澤民)我國過去三十年的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我國未來的發展也必須靠改革開放。我們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不失時機地推進改革,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體製保證。(胡錦濤)

二、關於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改革決不是要改掉社會主義製度,如果不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就會葬送黨和人民奮鬥的全部成果;堅持黨的領導是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改革開放沒有黨的堅強統一領導是不可設想的,如果因為黨也會犯錯誤就要求削弱甚至取消黨的領導,那隻能導致社會主義事業的瓦解和覆滅

我們幹的是社會主義事業,最終目的是實現共產主義。這一點,宣傳方麵任何時候都不要忽略。(鄧小平)我們國家現在進行的經濟建設,是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經濟體製改革也是社會主義的經濟體製改革。任何一個共產黨員,每時每刻都必須牢記,我們是搞社會主義的四個現代化,不是搞別的現代化。(陳雲)在改革中堅持社會主義方向,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采取的所有開放、搞活、改革等方麵的政策,目的都是為了發展社會主義經濟。(鄧小平)

社會主義是中國人民的曆史選擇,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江澤民)我們幹四個現代化,人們都說好,但有些人腦子裏的四化同我們腦子裏的四化不同。他們隻講四化,不講社會主義。這就忘記了事物的本質,也就離開了中國的發展道

路。這樣,關係就大了。(鄧小平)要劃清兩種改革開放觀,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改革開放,同資產階級自由化主張的實質上是資本主義化的“改革開放”的根本界限。(江澤民)我們黨領導的改革開放決不是要改掉社會主義製度。我們黨領導的改革開放之所以實現了目的和效果的高度統一,就在於我們既堅定不移地進行改革開放,又堅定不移地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堅決排除各種錯誤思潮、錯誤傾向的幹擾,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胡錦濤)

在改革中不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就會葬送黨和人民奮鬥的全部成果。現在,我們有些幹部埋頭於事務,很少考慮政治方向、政治立場問題,頭腦裏缺乏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政治。(江澤民)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讓步。這個鬥爭將貫穿在實現四化的整個過程中,既是鬥爭的過程,也是說服教育的過程,最終說服不相信社會主義的人要靠我們的發展。(鄧小平)

中國搞現代化,隻能靠社會主義,不能靠資本主義。一旦中國全盤西化,搞資本主義,四個現代化肯定實現不了。搞資本主義,可能有少數人富裕起來,但大量的人會長期處於貧困狀態,中國就會發生鬧革命的問題。社會主義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方麵,一是以公有製為主體,二是不搞兩極分化。社會主義的目的和最大的優越性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如果搞兩極分化,民族矛盾、區域間矛盾、階級矛盾都會發展,相應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會發展,就可能出亂子。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改革就算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麼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鄧小平)

我們的改革不能離開社會主義道路,不能沒有共產黨的領導,這兩點是相互聯係的。沒有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由共產黨領導,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由共產黨領導,這個原則是不能動搖的,動搖了中國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亂,就不可能實現現代化。(鄧小平)中國要發展,中華民族要振興,中國人民要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中國共產黨的旗幟就不能倒。(江澤民)

我們進行現代化建設,必須有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堅強的政治保障。黨的領導是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江澤民)黨的領導是個優越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優越性在哪裏?就在四個堅持。現在經濟發展這麼快,沒有四個堅持,究竟會是個什麼局麵?四個堅持集中表現在黨的領導。沒有黨的領導,什麼事情也

搞不好,會出問題。出問題就不是小問題。(鄧小平)要把十幾億人的思想和力量統一和凝聚起來,齊心協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沒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統一領導是不可設想的。(胡錦濤)黨的領導當然不會沒有錯誤,而黨如何才能密切聯係群眾,實施正確的和有效的領導,也還是一個必須認真考慮和努力解決的問題,但是這決不能成為要求削弱和取消黨的領導的理由。我們黨經曆過多次錯誤,但是我們每一次都依靠黨而不是離開黨糾正了自己的錯誤。要求削弱甚至取消黨的領導,事實上隻能導致無政府主義,導致社會主義事業的瓦解和覆滅。(鄧小平)

越是改革開放、發展經濟,越要加強黨的領導、抓好黨的建設。這一條任何時候都是絕對不能忽視、不能放鬆的,否則就會犯曆史性的錯誤。(江澤民)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是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麵的關鍵。麵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麵對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麵對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和挑戰,我們必須以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為重點,全麵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胡錦濤)

三、關於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並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一定不能丟,丟了就喪失根本。各級幹部隻有努力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才能防止在日益複雜的鬥爭中迷失方向,才能增強工作中的原則性、係統性、預見性和創造性;馬克思主義理論從來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隻有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根據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發展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才能使馬克思主義更好地發揮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指導作用,馬克思主義也才能更好地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

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曆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鄧小平)我們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探索和實踐中,要應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正確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這樣才經得起實踐的檢驗。(李先念)

我們黨所以堅強有力,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體係作為自己的世界觀和行動指南。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定不能丟,丟了就喪失根本。

(江澤民)我們現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要求我們努力針對新的實際,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隻有這樣,才能提高我們運用它的基本原則基本方法,來積極探索解決新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基本問題的本領,既把我們的事業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推向前進,也防止一些同誌在日益複雜的鬥爭中迷失方向。全黨的各級幹部,首先是領導幹部,在繁忙的工作中,要有一定的時間學習熟悉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從而加強我們工作中的原則性、係統性、預見性和創造性。(鄧小平)在黨內,在幹部中,在青年中,提倡學哲學,有根本的意義。要把我們的黨和國家領導好,最要緊的,是要使領導幹部的思想方法搞對頭,這就要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隻有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上、工作上才能真正提高。(陳雲)

馬克思主義理論從來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它要求人們根據它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不斷結合變化著的實際,探索解決新問題的答案,從而也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世界形勢日新月異,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很快。不以新的思想、觀點去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鄧小平)

離開本國實際和時代發展來談馬克思主義,沒有意義。靜止地孤立地研究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同它在現實生活中的生動發展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沒有出路。(江澤民)《共產黨宣言》發表以來近一百六十年的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隻有與本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發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共命運,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胡錦濤)

實事求是,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過去我們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勝利,是靠實事求是;現在我們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同樣要靠實事求是。(鄧小平)建國以後,我們一些工作發生失誤,原因是離開了實事求是的原則。(陳雲)隻有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理論聯係實際,才能把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則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結合起來,把毛澤東思想繼續推向前進。如果不是這樣,毛澤東思想的生命就會窒息,社會主義事業就會失敗。(葉劍英)

隻有思想解放了,我們才能正確地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確定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道路、方針、方法和措施。隻有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係實際,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順利進行。(鄧小平)解放思想是為了反對唯心主義,堅持唯物主義,決不是隨心所

欲,盲目蠻幹。解放思想,要尊重客觀規律,研究客觀規律,照客觀規律辦事。(葉劍英)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的前提下,把過去那些不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際的方針政策,那些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原則的教條式的理解和認識,堅決糾正過來,使我們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真正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要求。(江澤民)

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如果不顧曆史條件和現實情況的變化,拘泥於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特定曆史條件下、針對具體情況作出的某些個別論斷和具體行動綱領,我們就會因為思想脫離實際而不能順利前進,甚至發生失誤。(江澤民)

我國改革開放之所以成功,在於我們既沒丟老祖宗、又發展老祖宗,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根據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發展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使馬克思主義更好地發揮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指導作用,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勃勃生機。(胡錦濤)我們要突破前人,後人也必然要突破我們。這是社會前進的基本規律。用發展的觀點對待馬克思主義,在堅持中發展、在發展中堅持,這就是按規律辦事,也是對待馬克思主義唯一正確的態度。(江澤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係,既展現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勃勃生機,又為我們繼續進行理論創新打開了廣闊空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必須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發展而發展。(胡錦濤)

四、關於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和偉大意義: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社會的全麵進步,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成為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新的裏程碑;實行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隻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改革開放之路就是社會主義中國的強國之路和中華民族的複興之路

一九七八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搞了改革開放,促進了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改革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引起了經濟生活、社會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狀態的一係列深刻變化。(鄧小平)雖然在前進中也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風險,但我們都順利地解決了,不僅沒有引起大的社會震動,而且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保持了社會穩定和全麵進步。(江澤民)從那時以來,中國共

產黨人和中國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新的壯麗史詩。(胡錦濤)

三十年來,中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曆史轉折,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中國人民的麵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麵貌、中國共產黨的麵貌發生了曆史性變化。這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豐碩成果,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新的裏程碑,也為我國在新世紀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胡錦濤)

改革帶來的最深刻的變化,就是擺脫了許多思想上和體製上的禁錮,調動起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江澤民)經濟體製改革,打破了“大鍋飯”、“鐵飯碗”,它的意義不下於解放初期的私營工商業改造,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好作用,大大調動了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幹部進行四化建設的積極性,使我國的生產力獲得一次新的大解放。(陳雲)改革開放,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和變革創新精神在當代的集中體現和創造性發展。改革是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從未有過的嶄新創造,改變了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生活麵貌,為中國社會主義事業注入了蓬勃的生機和活力。實行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中國的強國之路,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了改革開放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實踐,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就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新時期。隻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就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就會使中國社會主義事業永遠充滿生機和活力。(江澤民)

改革開放是一個偉大的試驗,實踐已經並將繼續證明它是成功的、正確的。完全可以這樣說,改革開放是新時期中國最鮮明的特征。(江澤民)事實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必由之路;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胡錦濤)

正 文

一、關於改革的性質和目的

現在,我們的經濟管理工作,機構臃腫,層次重疊,手續繁雜,效率極低。政治的空談往往淹沒一切。這並不是哪一些同誌的責任,責任在於我們過去沒有及時

提出改革。但是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

——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下同),第150頁

現在我們正在做的改革這件事是夠大膽的。但是,如果我們不這樣做,前進就困難了。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須做的事,盡管是有風險的事。

——鄧小平《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1985年3月28日),《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13頁

改革的意義,是為下一個十年和下世紀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續發展的基礎。沒有改革就沒有今後的持續發展。所以,改革不隻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紀的前五十年。這件事必須堅決幹下去。

——鄧小平《抓住時機,推進改革》(1985年7月11日),《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31頁

我們所有的改革都是為了一個目的,就是掃除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障礙。過去我們進行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國後完成了土地改革,又進行了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基礎,那是一個偉大的革命。那個革命搞了三十幾年。但是在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以後,多年來沒有製定出為發展生產力創造良好條件的政策。社會生產力發展緩慢,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條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國家也無法擺脫貧窮落後的狀態。這種情況,迫使我們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決定進行改革。。。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進行改革,就是要選擇好的政策。改革的性質同過去的革命一樣,也是為了掃除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障礙,使中國擺脫貧窮落後的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也可

以叫革命性的變革。

——鄧小平《對中國改革的兩種評價》(1985年8月21日),《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34~135頁

我們的開放政策肯定要繼續下去,現在是開放得不夠。我們的開放、改革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膽子要大,要堅決。不開放不改革沒有出路,國家現代化建設沒有希望。但在具體事情上要小心,要及時總結經驗。我們每走一步都要總結經驗,哪些事進度要快一點,哪些要慢一點,哪些還要收一收,沒有這條是不行的,不能蠻幹。

——鄧小平《會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時的講話》(1987年4月16日),《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19頁

經過十年來的實踐檢驗,證明我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製定的一係列路線、方針、政策是正確的,我們實行改革開放是正確的。我們現在不是要收,而是要進一步改革,進一步開放。思想要更加解放一些,改革開放的步伐要走得更快一些。改革開放要貫穿中國整個發展過程,不是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也不是二十年,因為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鄧小平《思想更解放一些,改革的步子更快一些》(1988年5月25日),《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65頁

不要怕冒一點風險。我們已經形成了一種能力,承擔風險的能力。為什麼這次治理通貨膨脹能夠見效這麼快,而且市場沒有受多大影響,貨幣也沒有受多大影響?原因就是有這十一二年改革開放的基礎。改革開放越前進,承擔和抵抗風險的能力就越強。我們處理問題,要完全沒有風險不可能,冒點風險不怕。

——鄧小平《善於利用時機解決發展問題》(1990年12月24日),《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64頁

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使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獲得解放,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產力。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確立以後,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製,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

——鄧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0頁

我們是共產黨,共產黨是搞社會主義的。

現在進行的社會主義經濟體製改革,是社會主義製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經濟體製改革,是為了發展生產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

——陳雲《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1985年9月23日),《陳雲文選》第3卷,第350頁

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僅是大大提高社會生產力,而且是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的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

——葉劍英《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1978年12月13日),《葉劍英選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下同),第501頁

我們所說的四個現代化,是實現現代化的四個主要方麵,並不是說現代化事業隻以這四個方麵為限。我們要在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經濟製度的同時,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政治製度,發展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和完備的社會主義法製。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學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樹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風尚,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

精神文明。這些都是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也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必要條件。

——葉劍英《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1979年9月29日),《葉劍英選集》,第540頁

我們現行的經濟管理體製,弊病很多,非逐步改革不可。比如,在國家同企業的關係上,統得太多,管得太死,企業在計劃、生產、物資、勞動、財務等方麵權力太小,缺乏應有的自主權。企業經營好壞一個樣,同職工的物質利益又不結合,使企業容易安於現狀,缺乏競爭性。企業的供產銷不協調,生產與需要脫節,不能隨著國民經濟、人民生活和國內外市場需要的變化而變化。在中央同地方的關係上,有些權力該分散的沒有分散,該集中的沒有集中,該寬的不寬,該嚴的不嚴。中央部門和地方,部門和部門,職責不清,權限不明。行政機構臃腫,層次重疊,辦事效率極低。在整個經濟的管理體製上,總的看來是集中過多,計劃搞得過死,財政上統收統支,物資上統購包銷,外貿上統進統出,“吃大鍋飯”的思想盛行,不講經濟效果。這些都使得中央部門、地方、企業和職工個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受到了很大的限製和束縛。這種情況必須堅決加以改變,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使之更好地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這樣才能加快四個現代化的建設速度。

——李先念《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979年4月5日),《李先念文選》,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下同),第371~372頁

改革,是社會主義製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開放,是把國外的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學到手,並利用一些外資。總之,說到底,是要加強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

——李先念《改革、開放政策符合中國國情》(1987年3~6月),《李先念文選》,第486頁

社會主義製度是在自身基礎上不斷發展和完善的製度。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我們的根本任務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立足本國國情,總結實踐經驗,根據社會生產力的現實水平和進一步發展的客觀要求,自覺調整生產關係中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部分,調整上層建築中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部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社會主義改革。如果不進行這樣的改革,就會窒息社會主義內在的生機和活力,就會嚴重妨礙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發揮。

——江澤民《新中國四十年曆史的基本結論》(1989年9月29日),《江澤民文選》第1卷,第68頁

社會主義製度已經在中國大地上紮根並初步顯示出優越性,但由於它是一個新生的製度,還不成熟、不完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中還存在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方麵和環節,必須通過深化改革來逐步解決這個問題。

——江澤民《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莊嚴使命》(1991年7月1日),《江澤民文選》第1卷,第152頁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必須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堅持改革開放的總方針。隻有通過改革,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才能更加充分地發揮出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各方麵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同改革開放分不開的。我們已經確定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要求,要深入貫徹到實際生活中去,使之具體化、製度化,也都需要通過改革來實現。在實現第二步戰略目標、並為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打下堅實基礎的過程中,我們麵臨大量新問題,都需要用改革的精神來解決。

——江澤民《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莊嚴使命》(1991年7月1日),《江澤民文選》第1卷,第162頁

社會主義製度隻有在堅持這種自身改革的進程中,才能逐步走向健全、走向完

善、走向成熟。我們中國共產黨人的曆史責任,就是要堅定不移地投身改革的偉大事業,通過改革更好地鞏固和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製度,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麵進步開辟更加廣闊的道路,提供更加強大的動力和保證。

——江澤民《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莊嚴使命》(1991年7月1日),《江澤民文選》第1卷,第1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