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這是毛澤東同誌在整風運動中反複講過的。隻有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係實際,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順利進行,我們黨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
也才能順利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爭論,的確是個思想路線問題,是個政治問題,是個關係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的問題。
實事求是,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過去我們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勝利,是靠實事求是;現在我們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同樣要靠實事求是。不但中央、省委、地委、縣委、公社黨委,就是一個工廠、一個機關、一個學校、一個商店、一個生產隊,也都要實事求是,都要解放思想,開動腦筋想問題、辦事情。
——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43頁
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麵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曆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鄧小平《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詞》(1982年9月1日),《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3頁
我們多次重申,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但是,馬克思主義必須是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必須是切合中國實際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984年6月30日),《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63頁
馬克思主義理論從來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它要求人們根據它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不斷結合變化著的實際,探索解決新問題的答案,從而也發展馬克
思主義理論本身。俄國的十月革命和我們中國的革命,不就是這樣成功的嗎?我們現在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時代和任務不同了,要學習的新知識確實很多,這就更要求我們努力針對新的實際,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因為隻有這樣,才能提高我們運用它的基本原則基本方法,來積極探索解決新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基本問題的本領,既把我們的事業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推向前進,也防止一些同誌,特別是一些新上來的中青年同誌在日益複雜的鬥爭中迷失方向。因此,我希望黨中央能作出切實可行的決定,使全黨的各級幹部,首先是領導幹部,在繁忙的工作中,仍然有一定的時間學習,熟悉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從而加強我們工作中的原則性、係統性、預見性和創造性。隻有這樣,我們黨才能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建設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直達到我們的最後目的,實現共產主義。
——鄧小平《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1985年9月23日),《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46~147頁
多年來,存在一個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理解問題。。。馬克思去世以後一百多年,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在變化的條件下,如何認識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沒有搞清楚。決不能要求馬克思為解決他去世之後上百年、幾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列寧同樣也不能承擔為他去世以後五十年、一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的任務。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根據現在的情況,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
世界形勢日新月異,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很快。現在的一年抵得上過去古老社會幾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不以新的思想、觀點去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
——鄧小平《結束過去,開辟未來》(1989年5月16日),《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91~292頁
工作要做好,一定要實事求是。建國以後,我們一些工作發生失誤,原因還是離開了實事求是的原則。在黨內,在幹部中,在青年中,提倡學哲學,有根本的意
義。現在我們的幹部中很多人不懂哲學,很需要從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上提高一步。隻有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上、工作上才能真正提高。
——陳雲《對起草〈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的幾點意見》(1981年3月),《陳雲文選》第3卷,第285頁
要把我們的黨和國家領導好,最要緊的,是要使領導幹部的思想方法搞對頭,這就要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
——陳雲《身負重任和學習哲學》(1987年7月17日),《陳雲文選》第3卷,第360頁
我們隻有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理論聯係實際,才能做到完整地、準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係,才能把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則同現代化建設和國內外鬥爭的實踐結合起來,把毛澤東思想繼續推向前進。這才是真正地高舉毛澤東思想的旗幟。如果不是這樣,而是把毛澤東思想變成脫離客觀實際的教條,它的生命就會窒息,社會主義事業就會失敗,那還談得上什麼高舉呢!
——葉劍英《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1979年9月29日),《葉劍英選集》,第544頁
解放思想,歸根到底,目的是為了團結全黨和全國人民,腳踏實地地有計劃有步驟地實現四個現代化。解放思想是為了反對唯心主義,堅持唯物主義,決不是隨心所欲,盲目蠻幹。決不要浮誇,決不要說假話,說大話,說空話。解放思想,要尊重客觀規律,研究客觀規律,照客觀規律辦事。不但要研究整個社會主義建設的普遍規律,還要研究各個方麵建設工作的特殊規律;不但要研究我們自己的經驗,還要有分析地研究外國的有關經驗。要深入研究前進中遇到的新問題,努力探索最有利於發展社會生產力、最有利於提高人民勞動積極性和生活水平的措施,調整和改革我們的經濟結構、管理體製和方法。
——葉劍英《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1979年9月29日),《葉劍英選集》,第545頁
我們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探索和實踐中,仍然必須遵循毛澤東同誌總結的一條根本經驗,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換句話說,要應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正確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這樣才經得起實踐的檢驗。黨對工作的指導是否正確,隻有靠實踐來檢驗。實踐不但檢驗真理,還促進真理的發展。
——李先念《改革、開放政策符合中國國情》(1987年3~6月),《李先念文選》,第483頁
我們黨所以堅強有力,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體係作為自己的世界觀和行動指南。沒有先進理論武裝的黨,不可能是先進的黨;沒有先進理論武裝的共產黨員,不可能發揮先進戰士的作用;拒絕用先進理論武裝頭腦的人,就不會有真正的黨性,就沒有資格存身於工人階級先鋒隊的行列。我們要組織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聯係國際國內的形勢和矛盾鬥爭,有的放矢地選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我們不僅要掌握和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而且要對新的實踐經驗進行理論研究和概括,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這在當前十分重要。解決好這個問題,黨才能在理論上更加成熟,在實踐上更好地指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
——江澤民《為把黨建設成更加堅強的工人階級先鋒隊而鬥爭》(1989年12月29日),《江澤民文選》第1卷,第95~96頁
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定不能丟,丟了就喪失根本。同時一定要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於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離開本國實際和時代發展來談馬克思主義,沒有意義。靜止地孤立地研究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同它在現實生活中的生動發展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沒有出路。
——江澤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麵推向二十一世紀》(1997年9月12日),《江澤民文選》第2卷,第12頁
我們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重新確立的思想路線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係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這條思想路線,貫穿於二十年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我們黨在理論和實踐上的每一步前進,改革和建設的每一步發展,都是堅持黨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結果。
——江澤民《二十年來我們黨的主要曆史經驗》(1998年12月18日),《江澤民文選》第2卷,第250頁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的前提下,把過去那些不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際的方針政策,那些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原則的教條式的理解和認識,堅決糾正過來,並從這些不正確的政策和思想束縛中徹底擺脫出來,使我們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真正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要求,真正符合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這就是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黨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的重大意義之所在。
——江澤民《二十年來我們黨的主要曆史經驗》(1998年12月18日),《江澤民文選》第2卷,第251頁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任何時候都要堅持,否則我們的事業就會因為沒有正確的理論基礎和思想靈魂而迷失方向,就會歸於失敗。這就是我們為什麼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如果不顧曆史條件和現實情況的變化,拘泥於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特定曆史條件下、針對具體情況作出的某些個別論斷和具體行動綱領,我們就會因為思想脫離實際而不能順利前進,甚至發生失誤。這就是我們為什麼必須始終反對以教條主義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道理所在。我們黨在曆史上的一些時期曾經犯過錯誤,
甚至遇到嚴重挫折,根本原因就在於當時的指導思想脫離了中國的實際。我們黨能夠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糾正錯誤,戰勝挫折,繼續勝利前進,根本原因就在於重新恢複和堅持貫徹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這方麵的經驗教訓,我們黨在《關於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和《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中進行了係統的總結,大家必須牢牢記取。全黨同誌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善於把握客觀情況的變化,善於總結人民群眾在實踐中創造的新鮮經驗,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
——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01年7月1日),《江澤民文選》第3卷,第282~283頁
我國改革開放的曆史進程,就是一個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過程。要說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的成功經驗,這是很基本的一條。在新的世紀裏,我們要繼續前進,不斷有新的作為,仍然要堅持這一條。
——江澤民《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2001年8月31日),《江澤民文選》第3卷,第336頁
實踐沒有止境,解放思想也沒有止境。我們要突破前人,後人也必然要突破我們。這是社會前進的基本規律。用發展的觀點對待馬克思主義,在堅持中發展、在發展中堅持,這就是按規律辦事,也是對待馬克思主義唯一正確的態度。
——江澤民《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2001年8月31日),《江澤民文選》第3卷,第339頁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係。
——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新勝
利而奮鬥》(2007年10月15日),《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8~9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關鍵在於我們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
——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2007年10月15日),《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9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係。這個理論體係,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係。《共產黨宣言》發表以來近一百六十年的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隻有與本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發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共命運,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
實踐永無止境,創新永無止境。全黨同誌要倍加珍惜、長期堅持和不斷發展黨曆經艱辛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幹擾所惑,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
——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2007年10月15日),《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9~10頁
我國改革開放之所以成功,在於我們既沒丟老祖宗、又發展老祖宗,既堅持馬
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根據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發展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使馬克思主義更好發揮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指導作用,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勃勃生機。
——胡錦濤《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研討班上的講話》(2007年12月17日),《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102頁
在改革開放實踐中,我們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統一,大力發揚求真務實精神,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自覺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製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以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回答了一係列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為改革開放提供了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的理論指導,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新境界。
——胡錦濤《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三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08年12月18日),《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796~797頁
《共產黨宣言》問世以來一百六十年的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是與時俱進的開放的理論體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既展現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勃勃生機,又為我們繼續進行理論創新打開了廣闊空間。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曆史任務,必須堅持不懈地為之奮鬥。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也是一項長期曆史任務,必須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發展而發展。
——胡錦濤《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三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08年12月18日),《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811頁
四、關於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和偉大意義
改革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引起了經濟生活、社會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狀態的一係列深刻變化。改革是社會主義製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範圍內也發生了某種程度的革命性變革。這是一件大事,表明我們已經開始找到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
色的社會主義的路子。
——鄧小平《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1985年9月23日),《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42頁
中國真正活躍起來,真正集中力量做人民所希望做的事情,還是在一九七八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從那時到現在的八年多時間,我們四個現代化的新長征走了第一步。我們確定一心一意搞建設是正確的。為了搞建設,需要實行兩個開放,一個是對內開放,一個是對外開放,這也是正確的。
——鄧小平《改革開放使中國真正活躍起來》(1987年5月12日),《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32頁
如果沒有改革開放的成果,“六·四”這個關我們闖不過,闖不過就亂,亂就打內戰,“文化大革命”就是內戰。為什麼“六·四”以後我們的國家能夠很穩定?就是因為我們搞了改革開放,促進了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所以,軍隊、國家政權,都要維護這條道路、這個製度、這些政策。
在這短短的十幾年內,我們國家發展得這麼快,使人民高興,世界矚目,這就足以證明三中全會以來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性,誰想變也變不了。
——鄧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1頁
經濟體製改革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好作用,大大有利於經濟形勢的改善。
農村人民生活改善了,市場搞活了,這是二十多年來少有的好現象。
——陳雲《經濟形勢與經驗教訓》(1980年12月16日),《陳雲文選》第3卷,第278頁
現在搞的經濟體製改革,打破了“大鍋飯”、“鐵飯碗”,它的意義不下於私營工商業改造。我看了一個材料,說有的企業可以開除一兩個人,不再吃“大鍋飯”,完全是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這是一件大事。如果這樣搞,它的作用,它的意義,不下於解放初期的私營工商業改造,將會起到很大的作用。有些企業,個別工人調皮搗蛋,就停止他的工作,我看這樣會有好處。這種做法,是我們開國以來曆史上沒有過的。企業不能開除人,這套東西是從蘇聯來的。
——陳雲《經濟體製改革的意義不下於私營工商業改造》(1981年9月2日),《陳雲文集》第3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488頁
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農業方麵的改革已經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工商業及財政、計劃等方麵的改革,也經過了幾年的醞釀、試點和實踐,取得了不少成效和經驗。一九八一年我曾說過,這個改革的意義,不下於五十年代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對工商業的改造是要消滅剝削,正在進行的體製改革則是要打破“大鍋飯”。平均主義“大鍋飯”實質上也是不幹活的人占有幹活的人的勞動成果,打破這個“大鍋飯”,將會大大調動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幹部進行四化建設的積極性,使我國的生產力獲得一次新的大解放。
——陳雲《在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上的書麵發言》(1984年10月20日),《陳雲文選》第3卷,第336~337頁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工作重點轉移以後,我們就對經濟體製進行改革,提出了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方針。改革從農村開始,放開了農民的手腳,加上提高農副產品價格等措施,農業生產發展很快,糧食從三億噸左右提高到四億噸左右,其他農產品、林產品、畜產品、水產品也大幅度上升。廣大農民生活改善,歡天喜地。但也還有比較窮的地方。溫飽還沒有完全解決的,主要是邊遠山區,或工作做得不好的地方。農村改革如何深化和進一步完善,經營管理方式如何適應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以保證農業生產持續增長,還得探索和研究。
現在城市企業的改革,以及計劃、財政、金融、工資、物價等方麵的改革,都
在繼續逐步深入。政治體製改革也已跨出步子,小平同誌再三講要抓緊抓好。所有這些方麵,我們確實進行了有曆史意義的大膽探索,並取得了不少好經驗。
國外一些人士總問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會不會變。凡是人民擁護的東西,不會變,也變不了。這就是我們的答複。這幾年我們推行改革、開放的政策,生產發展快,人民生活有較大提高,人民是擁護的。
——李先念《改革、開放政策符合中國國情》(1987年3~6月),《李先念文選》,第484~485頁
十年來的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生活麵貌,為中國社會主義事業注入了蓬勃的生機和活力。
——江澤民《在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上的講話》(1989年6月24日),《江澤民文選》第1卷,第59~60頁
十四年改革帶來的最深刻的變化,就是擺脫了許多思想上和體製上的禁錮,調動起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擁有十一億人口的中國正在創造著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
——江澤民《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1992年10月12日),《江澤民文選》第1卷,第212頁
改革作為中國的又一次革命,作為發展社會生產力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作為社會主義製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正確途徑,是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從未有過的嶄新創造。有了改革開放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實踐,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就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新時期。鄧小平同誌是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改革開放,是他創造性地發展毛澤東思想、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建設社會主義理論的最突出貢獻。堅持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發展命運的大政策,是一個偉大的試驗,實踐已經並將繼續證明它是成功的、正確的。隻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改
革開放,就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就會使中國社會主義事業永遠充滿生機和活力。
——江澤民《在毛澤東同誌誕辰一百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1993年12月26日),《江澤民文選》第1卷,第352~353頁
改革開放,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和變革創新精神在當代的集中體現和創造性發展。我們把改革開放叫做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因為它是中國社會主義製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近二十年的實踐已充分證明,我們進行改革開放的方向是正確的,信念是堅定的,步驟是穩妥的,方式是漸進的,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雖然在前進中也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風險,但我們都順利地解決了,不僅沒有引起大的社會震動,而且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保持了社會穩定和全麵進步。
——江澤民《增進相互了解,加強友好合作》(1997年11月1日),《江澤民文選》第2卷,第62頁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曆史雄辯地證明,實行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中國的強國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曆史性決策。完全可以這樣說,改革開放是新時期中國最鮮明的特征。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江澤民《二十年來我們黨的主要曆史經驗》(1998年12月18日),《江澤民文選》第2卷,第254頁
經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二十多年的艱苦努力,我們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標。一個十二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這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豐碩成果,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新的裏程碑,也為我國在新世紀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胡錦濤《以紮實的工作迎接十六大召開》(2002年9月2日),《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539頁
一九七八年,我們黨召開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曆史新時期。從那時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新的壯麗史詩,中國人民的麵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麵貌、中國共產黨的麵貌發生了曆史性變化。
——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2007年10月15日),《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5頁
事實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必由之路;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2007年10月15日),《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8頁
三十年來,中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曆史轉折,中國經濟總量從世界第十一位躍至世界第四位,中國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中國的麵貌發生了曆史性變化。
——胡錦濤《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的演講》(2008年5月8日),《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39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