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投資的轉折:分析師的良知30(2 / 2)

其實,我們不妨設想一下當兩家基金同時使用一個策略會出現什麼問題。由於交易主機接收指令必有先後,所以誰的指令更早的被接受,誰就有可能得以成交。而另一個指令則會麵臨成交失敗或幫助拉動價格的效果筆者之所以在本節談及這個問題,部分原因來源於對保密的理解。很多人對自己的算法需要進行保密理解的很好,但卻時不時的會去探聽別人的“實質問題”。這其實是個很邏輯錯亂的行為。換位思考就能明白原因,自然不必多談。另一個需要提及的是公司層麵。A公司自營或資管通過極大的努力,打算嚐試幾套經過討論的策略算法。這個時候,是讓算法交易平台的提供者給A公司編程還是公司通過自己的有關部門組織力量實現就是直接問題。顯然,選擇前者是沒有辦法保證算法的排他性的。一旦A公司交易係統硬件離交易所較遠,訂單指令在速度上不占優勢的時候,這個算法即便是有用,A公司也賺不到錢。配套的人員和設備跟不上,如果還碰上亂來的執行者,想要盈利的可能基本為零。此刻,不是策略算法出了問題,實際上是人出了問題。。這隻是一個笨推想,市場的微觀結構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套利可能。算法交易發達的國家曾經出現過閃電指令,其操作原理是“借助電腦係統與交易所聯網優勢,比其他交易者早約500毫秒‘提前’看到市場價格波動與買賣成交狀況,而電腦則在20—500毫秒之間相應做出套利指令。”從陸續被各大交易所叫停的情況來看,閃電指令確實有“先跑”的嫌疑。而另一個層麵也說明,讓高頻基金們費盡心思的拉近與交易所主機的物理距離不是沒有道理。當我們國內投資者醉心於價值投資這套忽悠人的東西的時候,國外的對衝(高頻交易)基金們在用數量化算法賺得暴利。不過,似乎國內金融保護主義真的說不上是好還是壞。國內的交易者其實是在管理層精心設好的繈褓內做著價值投資夢。這是少有的幾個靠技術落後而起到保護作用的領域。2011年1月21日,“港交所表示在今年底將交易係統由AMS/35升級至AMS/38,每秒的買賣盤處理量提升10倍至3萬宗,交易速度更由150毫秒縮減至9毫秒,拉近與新加坡交易所將推出的SGX Reach交易係統的差距。之所以不斷提升自己的‘交易速度’,主因還是為了應對新加坡交易所Reach高頻交易係統。”暫時還不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因為我們的交易所對不以成交為目的的掛單行為打擊較為嚴厲,所以閃電指令中用頻繁掛撤單方式引誘其他算法交易執行充當對手單的方法在國內可能實現不了。當然,算法交易的實現方式是多樣的。隻要保密方式做得好,完全也不必非要對響應時間過度依賴。但一個重要的前提是掠奪性算法交易的出現並不會擴展到你所使用的算法交易範圍。當然,有掠奪性算法就有反抗措施,但沒有了保密這個大前提的保駕護航,一切都是無用功。

普通投資者使用數量化方法會有一個棘手問題——滑價風險。尤其是在股票市場采用數量化分析手段,更是因交易指令集相對較少而加重了此種風險發生。而保密做得不好會直接導致滑價嚴重。在常規的處理方式中,增大回報風險率是一種手段,但這對策略算法和資金管理算法都提出了更為苛刻的要求。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筆者將保密作為了第一個要著重強調的領域。一旦讀者開始投入到數量化算法的開發中,記得做好保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