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婪和恐懼是個人性問題,不是數量化手段能解決的。筆者特別愛跟一個老同事聊天,“資本是逐利的”是他總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這話本質上來說沒錯,描述的其實也就是人的貪婪。可問題是天下也沒有免費的午餐,想得到點什麼就一定要失去一些進行交換。杠杆就是這條樸素的真理在投資領域最好的體現。
配對交易在邏輯上是基本正確的,長期資本動輒40%—50%的收益率就能體現這一點。但貪婪一旦缺少了恐懼來平衡就會變得十分危險。人在春風得意之時很少有自省的能力,而命運就是愛在這個時候給你驚喜。放大一個無風險的收益似乎無可厚非,可這裏的前提一定是算法的製作人已經徹底的領悟了研究對象,保證不會有意外發生。隻要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有幾個人狂妄到敢打這樣的保票?當然,自命不凡的人做出這樣的舉動要比普通人的概率更大。
擺正心態,不追求絕對收益有何不可?如果沒有如此之高的杠杆,雖然成就不了長期資本的輝煌但也不至於落得這麼個尷尬的下場。很多人會覺得,這幫人已經賺得盆滿缽溢,一輩子早就撈足了。筆者也曾經這麼認為過,但實際上這個觀點並不全麵。昔日風光無限的交易員不得不祈求銀行不要逼他宣布破產,“以期在未來的日子裏,能夠還清自己所積欠的2 400萬美元債務” 。“其他大部分合夥人都至少損失了90% 以上的財產,因為他們幾乎都將自己的全部家當,投進了長期資本管理公司。”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員工大都將獎金作為投資,又投進了公司,最後都落了個血本無歸。這結局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算不上“盆滿缽溢”。當投資一旦帶上了賭博的色彩,投資者的結局往往也會如同賭徒一樣悲慘。有兩種方式可以解決這個問題:(1)嚴格控製杠杆化程度,能不使用就不要嚐試;(2)采用一些資金管理手段將盈利的一部分移出市場保存起來。盡管後者會使盈利的積累速度下降,但至少不會讓投資者因“黑天鵝”的大駕光臨而變得一無所有。
某種程度上,國內投資者是幸運的。因為沒有那麼多金融衍生品作為誘惑向投資者遞出鑲著金邊的請帖。但時刻應該提醒自己的是,隨著金融產品的多樣化,由技術創新落後所帶來的保護圈越來越小這個事實還是明確的。經常提醒自己投資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如果隻是追求保值增值,我們付出努力去學投資方法或許還是值得的。如果隻是為了披著投資的外衣賭博一下,可能還真不如去趟賭城來的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