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空經濟作為一種新的開發式經濟模式,其內在的一個因素就是要求可以充分地利用和整合臨空經濟區周圍的各種資源。目前中國的體製及區域限製明顯,不利於臨空經濟發展,因為臨空經濟發展的前提是開放式、自由式。因此,中國在臨空經濟的建設中,需要從中央到地方,統一規劃,突破區域性限製,做好各級政府之間的協調溝通,充分調配各個區域的資源。
其實,臨空經濟區的發展應呈現一種漸進式的模式,興建了一個大規模的臨空經濟區並不意味著有了一個大規模的臨空經濟產業,這兩者之間是不能畫等號的。臨空經濟的發展與本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自然資源環境、人力等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隻有當各種條件逐漸成熟或者具備某些特殊優勢時,才適合大力發展臨空經濟區。如愛爾蘭香農臨空經濟區,從1959年成立香農自由貿易區到現在的香農國家航空港自由貿易區,曆經了半個世紀四個階段的發展。
中國國家級的臨空經濟區首先在河南鄭州落戶。這是因為,位於中部地區的河南省,在中原崛起、中部崛起和中西部加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區位優勢。隻有將河南省打造成一個涵蓋鐵路樞紐、航空樞紐在內的綜合交通樞紐,才能更好地利用區域及全球資源。從這個角度看,國務院2013年3月批複的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規劃,具有深遠的意義。
近幾年,鄭州機場的航空運輸業取得了大幅度的發展,但從貨運總量或旅客總量看較沿海各省市仍有較大的差距,受河南省經濟發展水平的限製,鄭州臨空經濟區不能套用北京、上海等臨空經濟區的發展模式,而是要走一條充分發揮地方優勢與特色的道路。
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主要包括核心區、主體區、輻射區;是以鄭州新鄭國際機場為核心、依托富士康鄭州基地和鄭州新鄭綜合保稅區,以發展臨空產業和航空物流為重點的臨空經濟區。鄭州機場提出“貨運為先,以貨帶客;國際為先,以外帶內;以幹為先,公鐵集疏”戰略方針及“開美、穩歐、拓非、連亞”航線布局戰略要點,機場二期規劃中還設置了貨運專用跑道,奠定了發展航空物流的基礎。同時,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將“全球航空貨物集散地、全球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全國區域性高端服務中心、國際化航空大都市”作為自己的戰略定位,充分發揮地區人口資源及交通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力求將鄭州臨空經濟區建設成為國際型航空物流、運輸集散中心。
創新管理機製:實現臨空經濟園區與地區之間融合發展
從機製上講,中國臨空經濟區主要缺少高級別的管理機構。這對臨空經濟發展的影響主要集中在以下兩方麵。一是會嚴重製約臨空產業區的經濟內容和周邊區域產業發展的協調性。目前,中國很多臨空經濟區的產業結構與附近地區的產業結構幾乎毫無關聯,使臨空經濟區陷入了“孤島”困境。這種現象的出現在於缺少一個高級別的臨空管理機構來統籌規劃臨空經濟園區與其附近的產業布局及其長遠發展。二是臨空經濟區在長期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不能得到有效協調解決。目前中國臨空經濟正處於快速發展上升時期,在開發、擴建等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問題。如土地開發問題,而在此過程中,又不能簡單采用資金補償 “一刀切”的方式,也不能繞過這些區域“跳躍式”發展。
這就需要一個高級別的組織管理機構來協調、解決這些問題,進而為空港區的發展提供保障。此外,2002年中國機場屬地化改革後,民航總局更需要與地方政府在臨空經濟區的規劃建設方麵達成共識,隻有做到高度的協調,才能把握好中國臨空經濟發展方向,實現臨空經濟區與臨港區之間的統一協調發展。
臨空經濟的發展需要一個開放的市場、發展環境,為了使臨空經濟區實現健康、持續發展,需要政府做出一些行政製度的轉變,如臨空經濟作為一個獨立的經濟體,需要盡量淡化政府的行政機能,讓市場經濟充分發揮作用,政府不適於過多的幹預;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可以成立中央直屬的臨空經濟管理委員會,直接負責協調臨空經濟區與地方、臨空經濟區之間的關係,以及臨空經濟區的發展與規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