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的呼吸方法有慢吸慢呼、慢吸快呼、快吸慢呼、快吸快呼。它們的練習方法是:
第一,慢吸慢呼的訓練。數數兒,數葫蘆,延長呼氣控製時間。
保持正確的基本呼吸狀態慢吸氣至八成滿,然後,以大約每秒一個數兒的速度數數兒:
1、2、3、4……
要吸一口氣數數兒,中途不換氣,不補氣,並保證數字之間勻速、語音規整、聲音圓潤集中、音高一致、力度一致;出聲則出氣,不出聲不漏氣;開頭的數字氣不衝聲不緊,近尾的數字氣不憋、聲不噎;氣竭則聲停。在練習中,也可以將數數兒變成數葫蘆。如:
一口氣數不完二十四個葫蘆,一個葫蘆、兩個葫蘆、三個葫蘆……共鳴使用等訓練。
第二,慢吸快呼的訓練。保持慢吸的正確狀態吸氣之後,用一口氣盡量說又多又快的話。可以用簡單重複的繞口令來練。如:
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兒。
班幹部不管班幹部。
第三,快吸慢呼的訓練。選擇發音響亮的音節組成的人名,假設叫這個名字的人在遠處,你發現了他,要喊他,迅速地搶吸一口氣,然後拖長腔喊他。如:
阿發、小王、小李、小強……
第四,快吸快呼的訓練。快吸快呼的訓練,可選練快板、戲曲、曲藝說白的貫口段子,要求呼吸控製急而不促、快而不亂、長而不喘。如:
“回二奶奶的話,我照奶奶的示下告訴姐姐:外屋桌子上汝窯盤子架兒底下放著一卷銀子,那是一百二十兩……給繡匠的工錢,等張材家的來,當麵秤給他瞧了,再給他拿去。平姐姐說:奶奶剛出來,她就把銀子收起來了,張材家的來取,已經當麵秤給她拿去了。平姐姐還叫我來回奶奶:剛才旺兒進來討奶奶示下,好往那家子去,平姐姐就按照奶奶的主意打發他去了。平姐姐叫旺兒對那家子說:我們奶奶問這裏奶奶好。我們二爺沒在家,雖然遲了兩天,隻管請奶奶放心。等五奶奶好些兒,我們奶奶還要會了五奶奶來瞧奶奶呢。
五奶奶前兒打發人來說:舅奶奶帶了信兒來了,問奶奶好,還要和這裏姑奶奶尋幾丸延年神驗萬金丹,若有了,奶奶打發人來,隻送在我們奶奶這裏。——明兒有人來,就順路給那邊舅奶奶帶去了。”
共鳴控製在口頭表達中很重要,尤其是在演講中意義更大。共鳴的作用主要有兩方麵:一方麵可以擴大和美化聲音,另一方麵可以利用共鳴腔的調節,形成表情達意的不同色彩的聲音。共鳴主要有如下幾種:
胸腔共鳴。由於胸腔容積大,對低頻聲波共鳴作用明顯。胸腔共鳴不參與語音的製作,但可以擴大音量,增加低泛音,使聲音聽起來洪亮、渾厚、結實。
口腔共鳴。口腔由於下腰的運動可以開合,又因舌的形狀的變化,而改變容積,並可被劃分為若幹小的腔體。口腔共鳴對於言語發聲至關重要。沒有口腔的活動就不可能產生言語聲;不適當發揮口腔共鳴的作用,就不可能使字音圓潤動聽;沒有口腔共鳴,喉腔、咽腔以至鼻腔、胸腔就無從發揮其效用。
鼻腔共鳴。鼻腔共鳴的作用主要由以下三種方式實現:第一種方式是在發鼻輔音時,軟齶下垂,鼻腔通路打開,聲波隨氣流通過鼻腔透出,產生鼻腔共鳴。第二種方式是在發鼻化元音時,軟齶略下垂,聲波隨氣流分兩路,分別由口腔、鼻腔透出,取得鼻腔共鳴色彩。第三種方式是在發聲過程中聲波在口腔衝擊硬齶,由骨傳導而產生鼻腔共鳴。
共鳴的主要訓練方法如下:
胸腔共鳴練習。用較低的聲音發ha音,聲音不要過亮,這時的聲音是渾厚的,感覺是從胸腔發出的,如感覺不明顯可以逐漸降低音高,適當加大音量。也可以用手輕按胸部,用a做練習音。從高到低,從實聲到虛聲發長音,體會哪一段聲音上胸腔振動強烈,然後在這一聲音段做胸腔共鳴練習。一般來說,較低而又柔和的聲音易於產生胸腔共鳴。
口腔共鳴練習。首先,收緊雙唇,使其貼近上下齒的方式來改善共鳴。先用單元音做練習,然後用小的句段進行練習,比較它與自己的習慣發音音色有何不同。其次,使嘴角略微上抬,聲音色彩會有變化。先用單元音做練習,然後用小的句段進行練習,比較它與習慣發音的不同。最後,將唇齒靠近,減小突起,使音色得到改善。用下列韻母做對比練習,比較音色的變化。
鼻腔共鳴。鼻腔共鳴過多鼻音色彩過重。隻有適當利用鼻腔共鳴才能美化聲音。軟齶抬起則減少鼻腔共鳴。可用i和a做練習。利用軟齶下降將元音部分鼻化來體會鼻腔共鳴。練習時軟齶不可下降過多,否則會使元音完全鼻化。可用m、n開頭的音做練習,體會鼻腔共鳴,然後再發其他音。
在完成語音和發聲的基本訓練後,就要努力做到表達中的情聲氣結合。任何語言都是帶著一定感情色彩的,一定的感情色彩賦予語言以情態意義,一定的情態意義靠一定的聲音形式來表現。情態意義越豐富,聲音形式的變化就越多。語言本身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它可以在不同的環境下,在不同的氣氛、心理狀態、情緒和聲調中,賦予不同的思想內容和感情色彩。在口頭表達過程中,情是主導,氣隨情動,聲隨情出,氣生於情而融於聲。這就是情、氣、聲的關係。因此,表達過程中一定要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而絕不能本末倒置以聲造情。
要獲得情、聲、氣完美的結合,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麵的問題:首先要控製好氣息。運動的氣息來源於不停變換的控製。其次,要用足、用夠、用活聲音色彩對比。最後,要注重與表達的環境相結合。在整個口頭表達過程中,要不斷地根據需要表達的事物所提供的線索,不斷地挖掘新內容,找出新感受,以促進思想感情的運動。
三、邏輯表達技巧分析
辯論、演講等表達方式具有較強的“對抗性”,因此,對表達者的邏輯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加強邏輯思維能力訓練十分重要。邏輯表達的關鍵是理解邏輯規則,要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就要活學活用邏輯規則。邏輯規則是相對抽象的,而在沒有理解的基礎上背誦邏輯規則,必然產生邏輯錯誤。對形式邏輯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在邏輯學中有著名的三段論,規則是:
所有的S都是P,
Q是S
Q是P。
在三段論的邏輯規則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出現四個概念。而在表達中,“偷換概念”常常會引起邏輯混亂。要理解這一規則,就可以設計一些反例去理解規則:
魯迅的著作不是一天能讀完的;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著作;
所以狂人日記不是一天能讀完的。
在這個例子中,第一個“魯迅的著作”是指魯迅的全部著作,第二個“魯迅的著作”是指魯迅的部分著作,所以,是兩個概念,結論當然錯誤。
因此,要學好邏輯就應該活學活用邏輯規則,提高邏輯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後就可以靈活使用邏輯技巧。在口才訓練中,典型的邏輯技巧主要有如下幾種:
第一,混淆概念。同一個概念可用不同的語詞來表達,同一個判斷可用不同的語句來表達,同一個語句也可以表達不同的判斷。語言文字上的多音、多意關係或同音、同義或同音異義關係,會造成一句話的兩重意義,表麵上是說這件事,實際上另有所指。這樣的例子很多,例如下麵兩例:
古時候,一個侍郎、一個禦史,一塊出城遊玩。正走間,看見前麵野地裏有一條大狗,禦史問侍郎:“是狼(侍郎)是狗?是狗是狼(侍郎)?”
侍郎聽出禦史在罵自己,便說:“是郎(侍郎)遇肉吃肉;是狗遇屎(禦史)吃屎。”
黃狗在地裏聞來聞去,禦史對侍郎說:“你看,它模樣很像是狼(侍郎),遇不到肉在尋屎吃哩!”
侍郎說:“那它是遇屎(禦史)了?!”
他倆你一句、我一句罵得津津有味,旁邊一個拾糞的老頭聽得清清楚楚,見他倆是出來尋樂的官員,便罵道:“是狼(侍郎)見肉不嫌肉腥,是狗遇屎(禦史)不嫌屎臭,本性難改呀!”
1980年5月,日本首相大平正方在紐約國際新聞俱樂部的講話,得到了極大的好評。在解答問題中,有人故意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大平首相對日本漁業的捕鯨問題是怎樣考慮的?”
這時,大平先生稍事躊躇,從容不迫地回答道:
“鯨魚那樣的龐然大物,我是捕不住的。”
會場頓時為之鼎沸,捕鯨問題就此結束。
當一句話或同一個語詞有幾種解釋時,表達者根據當時的情境,審時度勢,或作出有利於自己的選擇;或對該字詞下個規定的語詞定義;或對其作出似是而非的解釋,就可以在“口頭”競技中出奇製勝,尤其是麵對一些無禮的提問,混淆概念也可以起到反戈一擊的效果:
在一個公眾場合,一位女記者問日本前總理大臣吉田茂:
“閣下對女人有什麼想法?”
在公眾場合,又是一個女記者,向國家領導人提出這樣的問題是不適宜和有失禮貌的。他看了女記者一眼,冷冷地說:
“過去想法很多,但自從見到你以後,我對女人就沒有想法了。”
第二,巧用標點停頓。標點是書麵語言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雖不是文字,但對意思的表達卻起著重要的作用。斷句就是通過標點的運用,準確地傳達書寫者的思想。標點不夠或標點位置不同,都能使語句的含義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在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不少:
古時候,有一個財主不學無術又十分吝嗇。他為他的兒子請了一名教師。教師知道他吝嗇,想教訓他一下,就寫了個要求:“無雞鴨也可無魚肉也可唯有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學費”寫完,給財主讀道:“無雞鴨也可,無魚肉也可,唯有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學費!”
一年以後,教師向財主討要學費,財主不給,教師拉著財主去縣官那裏告狀。見到縣官,教師讀道:“無雞、鴨也可,無魚、肉也可,唯有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學費!”
古時候,沒有標點符號,斷句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古時候,有一對十分風趣的夫婦。一日,二人偶口角,丈夫因書:“三年不死老婆,大晦氣矣”的字條粘貼於門後。其妻子進入房間,看到字條,乃取筆點作新句,曰:“三年不死,老婆大晦氣矣。”丈夫見之,大笑,二人乃和好如初。
第三,模糊詞義。同一個語詞可以表達不同的概念,在不同的語境中或從不同的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含義,代表不同的概念。所以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必須在同一意義下來使用某個詞。而有意識模糊詞義就是一種邏輯詭辯技巧。柏拉圖在《歐底姆斯篇》中講述了一個玩弄詞語、模糊詞義、混淆是非的詭辯事例:
一個青年到智者歐底姆斯那裏去請教。歐底姆斯為了顯示自己的本領,劈頭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你學習的是你已經知道的東西,還是不知道的東西?”青年回答說:“學習的當然是自己不知道的東西。”於是歐底姆斯向這位青年提出一連串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