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識字母嗎?”
“認識。”
“所有的字母都認識嗎?”
“是的。”
“而教師教你的時候,不正是教你認識字母嗎?”
“是的。”
“如果你認識字母,那麼老師教你的不正是你已經知道的東西了嗎?”
“是的。”
“那麼,你並不在學習,隻是那些不認識字母的人在學習吧?”
“不,我也學習。”
“那麼,如果你認識字母,那你就是在學習你已經知道的東西了?”
“是的。”
“那麼,你最初的回答就不對了。”
青年人被歐底姆斯弄得昏頭昏腦,最後承認自己的失敗,甘拜他為師。
這裏,歐底姆斯所使用的手法,是通過玩弄語詞把戲,采用模糊詞義、混淆同一語詞所具有的不同含義來進行詭辯的。
第四,類比說理。難以用不同的語言說得清楚的道理、問題,就可以借物連類對比,以生動、形象的事物把深奧難懂的道理、問題比喻說出,則如掌上觀燈,其意自明。因為生動、形象的比物說理可以激起人們的想象或聯想,在逐漸的體會中明白事理。借物類比,是論事辯理有效的手段,聰明的論辯者常常以生動、有趣、形象的小物件為鋪墊,有的放矢,贏得聽眾。著名航海家哥倫布就曾用此法駁倒了發難者:
哥倫布經過18年的準備,成功地越過大西洋,並發現了新大陸,偉大的創舉引起了舉國歡騰,哥倫布被作為獲得劃時代新發現的英雄而受到尊敬。但也有那麼一些無視事實,否認真理的人想使哥倫布難堪。在一次為哥倫布慶功的宴會上,有人跳出來發難:“聽說你已經在大西洋的彼岸發現了新大陸,但那有什麼了不起?任何人通過航行都可以像你那樣到達大西洋彼岸,找到新大陸。這是世界上再簡單不過的事,為什麼要這麼小題大做呢?”
麵對發難者的挑釁,哥倫布沒有立即回答,他從容地站起來,從桌上拿起一個雞蛋,對在場的客人們說:“先生們,這是一個很普通的雞蛋,誰能把它立起來呢?”客人們一個接一個地做這個試驗,但雞蛋傳了一圈,沒有人能獲得成功。這時大家都說,這是不可能的。
哥倫布接過雞蛋,在桌上輕輕地敲了一個小凹坑,這樣,他毫不費勁地把雞蛋立了起來,使全場嘩然。哥倫布轉過身對大家說:“這不是世界上再簡單不過的事嗎?然而你們卻說這是不可能辦到的。是的,當人們都知道了某件事該怎麼做之後,也許是誰都能做到的。”
哥倫布的比物說理生動、形象,出人意料,使發難者張口結舌,無言以對。同時也贏得了更多的聽眾對他的支持。
第五,巧用兩難。二難推理是在論辯時經常用到的一種推理。它的特點是:一方說出具有兩種可能的大前提,使對方不論肯定還是否定其中的哪一種可能,結果都會陷入進退維穀、騎虎難下的境地,難以兩全的尷尬難堪境遇是很難擺脫的。在辯論過程中使用這一方法時,一方往往提出具有兩種以上可供選擇的命題,迫使對方在其中加以選擇。但事實上,這些可供選擇的命題,無論選擇哪一種,所推出的結果均為對方所難以接受。這種方法表麵上給人家選擇的機會,而暗中卻早已設下了圈套,使其無論作出何種選擇都難以跳出預設的陷阱:
有人針對“上帝是萬能的”觀點,提出“上帝能不能造一塊他自己舉不起來的石頭”的問題,屬於兩難提問。因為,若回答“能”,那麼上帝因舉不起這塊石頭而不是萬能的;若回答“不能”,那麼,上帝又因造不出這樣一塊石頭而不是萬能的。所以,任何一個回答都承認“上帝不是萬能的”。
應對“兩難”的方法之一就是,跳出問題,再設計一個“兩難”。在電視劇《宰相劉羅鍋》的這個故事中,劉墉就是以此法難住皇帝並解脫自身的:
一天,乾隆皇帝來到劉府,問道:“劉愛卿,忠孝二字怎麼解釋啊?”
劉墉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為孝。”
乾隆馬上說:“我現在以君的身份命你馬上去死。”
“臣遵命。”劉墉答道。
乾隆又問:“你打算怎樣去死啊?”
“跳河。”
“好,去吧。”
乾隆知道劉墉不會真的去跳河,他隻不過是想看看劉墉在這種情況下怎樣應付罷了。劉墉走後,乾隆踱著方步吟起詩來,一首詩還未吟完,劉墉就跑了回來。乾隆故作驚訝地問:
“劉愛卿怎麼沒死?”
“回皇上,臣剛才碰到屈原了,他不讓我死。”
“此話怎講?”
“臣到了河邊,正要投河,屈原從水中走了出來,罵我道:‘劉墉你這小子,你要做千古罪人嗎?當年我投江是因為楚王昏庸,可如今皇上聖明,你投河自盡,將當今聖主比作何人?若實在要投河的話,還是先回去問問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皇上說是的,你再死也不遲啊。”
乾隆聽罷,不禁暢懷大笑,道:“好一個如簧之舌,朕算服你了。”
乾隆問劉墉何謂忠孝,這實際上是在設置兩難陷阱。劉墉做了回答後,乾隆又以君的名義令他去死。這樣,劉墉就麵臨著進退維穀的兩難選擇:要麼作為忠臣投河而死,要麼作為不忠而被處死。而他卻既想做忠臣,又不願去死,為擺脫這種矛盾,劉墉借屈原之口進行巧辯。這樣,使得乾隆又麵臨著兩難選擇:或者作為昏君,讓劉墉去死;或者作為聖主,不讓劉墉去死。兩者權衡,乾隆當然選擇後者,收回成命了。這樣,劉墉也就從困境中解脫了出來。
第六,巧設陷阱。在對抗性很強的鬥智過程中,設下一個埋伏,在對方沒有防備的情況下,把他引入一個固定的預先設計的圈套裏去,然後“甕中捉鱉”,就可以獲得全勝:
有一次,鄰居偷了華盛頓的一匹馬。當華盛頓與警官去索要時,鄰居聲稱那馬是他自己的。
於是華盛頓用兩手蒙住馬的眼睛問鄰人:“請你告訴我,馬的哪一隻眼睛是瞎的?”
“右眼。”鄰人回答。
華盛頓放開右手,馬的右眼並不瞎。
“我說錯了,馬的左眼是瞎的。”鄰居急著更正。
華盛頓再放開左手,馬的左眼也不瞎。
“我又說錯了……”鄰居還想狡辯。
這時警官說話了,“是的,你錯了。這證明了馬不是你的,你必須把馬還給華盛頓先生。”
在這則小故事裏,華盛頓是在馬眼並不瞎的情況下作了一個圈套,問哪一隻馬眼是瞎的?而暗含“馬有一隻眼睛是瞎的”前提,其鄰人果然中了圈套,以為馬眼總有一隻是瞎的,出於僥幸心理胡亂瞎猜,一錯再錯。當然使用這種提問方式要承擔一定的風險,如果鄰人事先仔細看過馬的眼睛,就不可能上當了。
巧設陷阱的目的是將對手引入圈套。采用暗含前提的複雜問句提問,先把論題引開,擺出一個簡單的與對方論點相反的並使對方能接受的事實,然後進行類推,使對方在回答問題時落入陷阱:
有這樣一起訴訟案例:某國商人基斯爾向中方某皮件廠訂購了一萬隻皮箱。驗收取貨時,基斯爾卻以皮箱內夾層有木材為由,說這不能算是皮箱,並因此向有關法庭起訴,要求賠償20%的損失。
法庭上,中國律師取出一塊金表問原告:“先生,這是什麼?”
原告說:“這是一塊金表。”
原告律師抗議:“這金表與本案無關。”
中國律師仍問原告:“先生,這是塊金表是無可懷疑的。但請問,表內所有零部件都是金製的嗎?”
“不是。”
這時,原告已感覺中了圈套,中國律師慷慨陳詞道:“既然承認金表的所有組成部分不必都是金的,那麼皮件廠生產的皮箱就不必全部是由皮料構成,特別是皮箱的支撐部分。顯然,對方是在無理取鬧,存心訛詐而已!”
用此法巧設陷阱,大大減少了論辯的輪次,縮短了論辯的時間。在口才競技的場合下使用巧設陷阱時,所選擇用來設置圈套的事實或某種理論,必須是能讓大家(包括論敵)承認的,有不可懷疑的性質。這樣,就有較強的說服力,使對方心服口服地“就範”。
第七,因糧於敵。
“因糧於敵”是《孫子兵法》中的重要觀點。“口才競技”尤其是論辯中,對對方所用的論據進行分析、利用,然後實施反駁,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技巧。“因糧於敵”法的第一種表現形式是,在對手的事實上進一步延展,創造出與己有利的環境:
在美國的一次競選中,戰時的一位戰士約翰·艾倫跟戰時的英雄陶克將軍競選議員。從地位和功勳來說,艾倫顯然處於劣勢,然而經過一次競選演講,艾倫卻取得了勝利。
功勳卓著,並曾任過三次國會議員的陶克將軍在競選時說:“諸位先生們、女士們,記得就在17年前的昨天晚上,我曾帶兵在一座山上與敵人激戰,經過激烈的血戰後,我在山上的叢林裏睡了一個晚上。如果大家沒有忘記那場艱苦卓絕的戰爭,請在選舉中也不要忘記吃盡苦頭,風餐露宿而屢建戰功的人。”陶克將軍列舉自己的戰績,果然喚起選民對他的信任,激起了一陣熱烈的掌聲和歡呼。
接著約翰·艾倫演講,他說:“先生們、女士們,陶克將軍說得一點不錯,他確實在那次戰爭中立了功勳。我當時是他手下的一個無名小卒,替他出生入死,衝鋒陷陣,這還不算,當他在叢林中安睡時,我還要攜帶著武器,站在荒野中,迎著刺骨的寒風和冷露的侵襲來保護他。”他的話音一落,立即引起了選民們更加熱烈的掌聲。
“因糧於敵”法的第二種表現形式是,在對手的觀點上做一個轉移,創造出與己有利的環境:
美國前總統尼克鬆曾到蘇聯出席美國在那裏舉辦的一個展覽會的開幕式。這期間尼克鬆拜會了赫魯曉夫。為增進會談的親切感,尼克鬆深有感觸地說:“我還是孩子的時候,父親曾開過一個小雜貨店,那時,我一邊學習,一邊在店裏幫忙。”赫魯曉夫聽後,卻嗤笑說:“所有的店主都是賊。”尼克鬆聽到赫魯曉夫說出如此不友好的話,立即反擊道:“做賊的事隨處可見。今天早晨我訪問莫斯科一家國營商店,見到人們從店裏買到食物後,都要重新稱一下,看看短缺多少。”一席話,說的赫魯曉夫十分難堪。
這裏尼克鬆用的就是“因糧於敵”之法。既然赫魯曉夫說“所有的店主都是賊”,那麼莫斯科國營商店也不例外了。
“因糧於敵”法的第三種表現形式是,在對手的觀點上進一步引申,並導出錯誤,創造出與己有利的環境。這一策略實際上是一種簡單歸謬,在辯論賽中經常被采用。1993年首屆國際華語大專辯論會複旦大學的四辯蔣昌建在初賽“溫飽是談道德必要條件”的自由辯論中這樣反駁對方觀點:
對方把溫飽等於生存的話,我們說人類社會一開始就處於饑寒狀態,那麼按照對方的邏輯的話,人類社會早就不存在了,你我之間恐怕不是在這裏辯論了,而是在哪個陰曹地府裏展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