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口頭表達技巧 第三節委婉
一天早晨,華盛頓的秘書遲到了,借故說:
對不起,先生,我的手表出了點毛病,以致我認為時間還很早。
華盛頓卻說:
恐怕你得換一塊手表,否則,我就得換一個秘書。
交際中應當態度明朗、語言坦白、直截了當,抒情真切自然。然而世事難料,市場交往中總會有一些不便直說、不宜直說或不想直說的話語,這時便需要借助委婉語言。委婉語言一般由表意和本意兩部分構成。表意是明白說出的語言,是構成委婉的基礎,本意的包裝。本意才是要表達的主旨意圖,隱含在表意之中。表意與本意構成統一的整體,既有區別又有聯係,區別形成委婉表達的空間,彼此聯係才能引申,暗示出本意並使對方通過表意覺察本意,達到交際的目的。
一、委婉的作用
在人們的言語交際中,傳情達意的方式多種多樣,且各有所長。直言不諱、開門見山地表明意圖固然給人簡潔明了之感,但在某些特定場合、特殊的情境之下或針對特定群體之時,這種方式卻未必是最好的選擇,委婉含蓄的表述曲徑通幽、合宜得體,可能效果更佳。
委婉,在修辭方式上亦稱婉曲。它是指說話人為避免刺激對方、更好地溝通,或顯示自身的教養,故意曲折地表達本意的一種語言運用方式。烘托、暗示、替代等都是委婉表達經常借助的手段。委婉的表述有顯、隱兩層含義,主要是利用顯見的表層意思來暗示、烘托隱含的那層意思。由於意在言外,就需要聽話者經過思考才能明白說話人的真正用意所在,而且越揣摩越能體察說話人的善良用意,越會發現其含義深遠,給人以“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回味餘地。
在人際交往中,委婉如潤滑劑一般,具有削弱刺激、避免尷尬、緩解矛盾、消除碰撞等功能。正因如此,委婉存在於各個民族的交際生活之中,被各行各業的人士所青睞、所普遍采用。
(一)削弱刺激
在社會交際中,有些事物不被談論,不是因為它們不能被表述出來,而是因為人們談論時會覺得不舒服,如排泄、疾病、死亡、人體缺欠、夫妻離異、關係失和等。使用隱約閃爍之詞代替或委婉地加以暗示不僅能削弱因話題的敏感而帶給對方的刺激,同時也是有文化、有教養的一種體現。
“死亡”是個沉痛的話題,但有些時候我們不得不當眾提及,這時,人們多數選擇其他含蓄的詞語加以替代。
恩格斯在悼詞《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不可避免要首先交代這位偉大思想家辭世的實情,他使用了下麵這種表述方式:
“3月14日下午兩點三刻,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讓他一個人留在房裏總共不過兩分鍾,等我們再進去的時候,便發現他在安樂椅上靜靜地睡著了——但已經是永遠地睡著了!”
“睡著了”,並且是“永遠地”,一方麵委婉而清楚地交代了事實,同時也再現了馬克思離世時的安詳,加上前麵語境的鋪墊,恩格斯對摯友的眷戀之情已躍然紙上,深沉而有節製。
在中國古代,人們是很講究委婉語的使用的。如《左傳·僖公三十二年》中,秦晉崤之戰之前,秦國大臣蹇叔對即將開拔的隊伍中自己的兒子哭道:“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秦國國君穆公責罵他說:“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蹇叔用“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來代替全軍覆沒,表明自己對出征的反對態度;秦穆公用“中壽”代替早死,借以譴責蹇叔的多事與出語喪氣。二者的意圖不難揣測,但委婉語的使用緩和了語義本身的刺激程度。
現代女性對“肥胖”普遍深惡痛絕,如果某男士善意地提醒自己明顯發福的妻子說:“親愛的,瞧你都胖成什麼樣了,減減肥吧!”估計輕者惹來妻子的抱怨指責,重者可能引發夫妻間的一場爭吵!而聰明的丈夫則不會這麼直接地去刺激妻子,他會若有所思地對妻子說:“同樣的道路,我走過去,平平淡淡,了然無痕;而當你走過,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在輕鬆的語境中暗示妻子應該控製一下自己的體重了,效果會比前一種好很多,起碼不會惹得妻子勃然大怒。
事實上,在不同的國家、民族、時代、地域、階層,敏感的話題和對象是不同的,這就要求我們在與人交往時要慎言慎行,不要因為冒失而製造交際上的尷尬。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最後一個太監李大爺80多歲了,許多媒體都想采訪這個獨特的曆史人物,但采訪成功的卻很少。有一次,一個西方記者去采訪李大爺,又是攝像,又是錄音,記者打機關槍似的發問:“李先生,No,No,按貴國的習慣應該叫您李公公,我們對你十分不幸的人生深表同情,你是怎樣進宮為皇上、皇後服務的?”“閹割給你帶來什麼樣的身心痛苦?”“我們將給您多少美金,你才願意讓我們拍一張裸照呢?”……李大爺一聽就反感,拂袖而去,拒絕了記者的采訪。
一位香港女記者成功采訪了李大爺。她了解到大爺平時愛喝茶,便帶了一盒西湖龍井登門拜訪,不攝像,不錄音,不做記錄,親切地說:“李大爺,您老跟我爺爺同齡呢,您這位老北京見多識廣,今天就跟我這個孫女聊一聊老北京的故事,好嗎?”李大爺來了興致,跟“孫女”聊起老北京的舊事來,很自然地逐步切入太監這個話題,聊到無拘無束的程度,李大爺連“淨身”的問題也不回避了。
事例中那個西方記者按照西方人的思維邏輯采訪李大爺,話語直白,開誠布公,但意圖過於外露,甚至“哪壺不開提哪壺”,有咄咄逼人之勢,缺少保護隱私的態度,采訪隻能以失敗告終。而香港那位女記者則采取了比較親近又低調的談話姿態,收斂鋒芒,委婉含蓄卻又源源不斷地引出了李大爺的話頭,達到了自己的采訪目的。
(二)避免尷尬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的心理體驗,那就是更傾向於被讚同、被接受,而不願被否定、被拒絕。被否定、被拒絕的瞬間總是那麼的令人尷尬、赧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我們不得不或是拒絕別人的好意,或是否定對方的觀點、做法,或是實難滿足他人的請托、要求時,委婉的語言表達可以做到既堅持自己的觀點或維護自身的利益,又盡可能地不傷害或者少傷害被你否定或對你提出要求的人。
作家馮驥才在美國訪問時,一個美國朋友帶兒子去看望他。孩子調皮又好動,一會兒就爬到馮老有些搖晃的床鋪上,站在上麵拚命蹦跳。這時,馮老如果直接喊孩子下來,勢必會使其父產生歉意,也讓人覺得自己不夠熱情。於是,馮老笑著對朋友說:“還是請您的孩子到地球上來吧。”那位朋友順著馮老的思路也就沒有對孩子進行指責,而是同樣不失幽默地回答道:“好。我和孩子商量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