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委婉詼諧的話語使本來也許是困難的批評,變得順利起來,而且保持了比較融洽的交流氛圍。而事件中那位父親的反應也使我們莞爾,其做法遠比那些不顧孩子自尊的父母動輒嗬斥打罵要高明許多。
一位顧客坐在一家高級餐館的桌旁,把餐巾係在脖子上。經理很反感,叫來一個女招待說:“你讓這位紳士懂得在我們餐館裏,那樣做是不允許的。但話要講得盡量委婉些。”女招待來到那個人的桌前,有禮貌地問道:“先生,您是刮胡子,還是理發?”話音一落,顧客立即意識到自己的失態,趕快取下了餐巾。
女招待真是個聰明的姑娘,她由顧客係餐巾的方式聯想到了通常隻有發廊在刮胡子或理發前才會把毛巾係在客人的脖子上,並順勢為顧客提供了兩個與餐館並不匹配的服務項目,進而間接地提醒顧客他放置餐巾的方式是錯誤的。如此不僅不會得罪客人,還很可能會令客人感激並讚賞女招待的禮貌與機智。
馬文潛教授曾經講過這樣一件事:趕集時,有人到陶器店買夜壺。顧客看了看之後說:“好是好,就是大了點。”賣者說:“哎,冬天,夜長嗬!”馬教授很推崇這一答話的藝術性,他說倘若賣者直言:“大是大,尿裝得多嗬!”這樣一來,含蓄全無,而且使買方尷尬,甚至連生意也做不成了。
陶器店的那個賣主真可謂深諳經商之道,轉彎抹角地否定了顧客的看法,並順水推舟地為自己的商品附加了一個賣點。
(三)消除碰撞
在社會生活中,不同的個體之間總會存在觀點迥異、立場不同、利益衝突甚至是誤會等問題,出語稍稍不慎,雙方便極易陷入劍拔弩張的對峙狀態。此類情況之下,多用些委婉的話語,采取些曲折的方式,方能夠緩解矛盾、消除碰撞,乃至化幹戈為玉帛。
某地一些農民在打麥季節,把麥子拉到公路上利用往來的汽車打麥子,嚴重影響了交通,警察嚴厲地批評這些農民:“你們如果不立即把麥子拉走,我們就把麥子撒掉!”說著揚起木鍁要撒,引起農民的強烈不滿,雙方劍拔弩張。這時一個經驗比較豐富的老交警匆忙趕來,他沒有用嚴詞厲語警告這些隻顧個人利益不管他人安危的農民,而是語重心長地勸解道:“去年有些農民在公路上打麥,因汽油著火引燃了麥秸,使一萬多斤小麥被全部燒光,給農民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困難。我們可要吸取他們的教訓啊!”農民們聽聞此言,麵麵相覷,三三兩兩地相繼把麥子從公路上撤掉了。
案例中農民的做法確實有違交通法規,警察依法加以製止無可非議。但對於這些隻顧個人利益的農民來說,直言警告乃至威脅並不能讓他們心悅誠服地撤走麥子,反而因為語氣過於生硬激化了矛盾,造成雙方的對峙。而老交警話語親切,采用借此說彼的方式,通過外省的事例委婉地向當地農民昭示了其做法可能給自身帶來的危害,增強了說服教育的力量,很快就疏通了道路,又拉近了與當事人的距離,值得其他執法者效仿。
二、委婉的使用方法
英國思想家培根曾說過:“交談時的含蓄與得體,比口若懸河更可貴。”說話者使用委婉語是基於協作和尋求尊重的心理,目的是為了成功完美的交流,因此不能不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與技巧。
(一)同義替代,遊移其詞
對於不便說出的事物或不想直接表達的意思,尋找與之相關的事物或同義詞語來代為表達,人們借助語言交際環境,通過聯想來完成信息的交流,這樣會使話語顯得更有分寸、含蓄得體。
比如,放屁本是一種生理現象。在中外文化中,不但當眾放屁被認為是不文明的行為,而且開口就說“放屁”這個詞也是不文雅的事情。因此我國宋代就已經有人用“放氣”來指代“放屁”了。其他諸如用“更衣”、“方便”詞來指代“去廁所”,用“大牆”代替“監獄”,用“個人問題”代替“戀愛婚姻問題”,用“作風問題”代替“男女性關係問題”等都是廣為人知、相沿習用的。
曹禺《日出》中潘月亭有這樣一段話:
“你既然知道了這許多事,你自然明白這件事的秘密性,這事絕不可泄露出去,弄得銀行本身有些不便當。”
這裏不說銀行本身有困難和危險,而說“有些不便當”,用婉轉的方式輕描淡寫地減弱了本意,顯得輕鬆動聽。
又如,一九七二年美國總統尼克鬆訪華時,周恩來總理在歡迎晚宴的祝酒詞中說道:“……我們兩國人民一向是友好的。由於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兩國人民之間的來往中斷了20多年。現在,經過中美雙方的共同努力,友好來往的大門終於打開了。……”
這裏“大家都知道的原因”用得真是絕妙!既讓人體會到造成兩國斷交的主要原因在於美國的侵略和幹涉,又保全了美國客人的麵子,顯示了一名外交家出色的語言駕馭能力。
意大利十九世紀著名歌劇作曲家羅西尼曾被邀請去為一位作曲家的新作提意見。在曲子的演奏過程中,羅西尼不住地脫帽,演奏者詢問究竟,羅西尼回答說:“我有個習慣,凡是遇到‘老相識’,我都要脫帽打招呼。在閣下的曲子裏,我遇到的‘老相識’太多了,所以隻好頻頻脫帽。”
拿一首七拚八湊的曲子去請大師指教,這個作曲家真有些不知深淺。幽默而有涵養的羅西尼以“老相識太多”委婉地指出了曲子抄襲過多的弊病,評價中肯但輕鬆的方式又沒令那位作曲家過於難堪。
目前,網絡上又流行起一種用拚音字母代替整個詞語的做法,即用漢字音節的第一個字母代替該漢字來傳情達意,如用“BS”代替“鄙視”,用“BT”代替“變態”等,被替代的詞彙多數屬於貶義詞的範疇。
(二)以顯襯隱,虛實相生
虛實相生的說話藝術,即將某物的實際意義和比喻意義巧妙地聯係起來,用實際意義烘托、映襯比喻意義,進而委婉說理。
《左·襄公十五年》中記載了一則“子罕辭玉”的故事。
宋國的一位掌管工程的官員名叫子罕。某日,有人執意要把自己所得的寶玉獻給子罕,子罕不要。獻玉人說:“我曾經把這塊玉石拿給玉工鑒定過,他認為這是一塊寶物,因此我才敢獻給您。”子罕鄭重回答說:“我把不貪圖財物的這種操守當作是寶物,你把玉石作為寶物。如果你把寶玉送給了我,我們兩人都喪失了寶物;還不如我們都保有各自的寶物吧。”
有人執意要送禮,子罕為官清廉,當然要堅決推辭,這種情形著實令雙方都有些為難。在這裏子罕就運用了虛實相生的說話藝術,由獻玉人所說的“寶”字聯想發揮,和盤托出自己的寶物——“不貪”,此“寶”非彼“寶”,一虛一實,以實襯虛,使“寶”的含義驟然升華。子罕幾句妙語便表明了自己純潔如玉的心誌,委婉地回絕了他人的饋贈,又側麵教育了送禮人,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