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能力訓練42(2 / 3)

這種方式不直接對對方的某一行為、缺點進行批評,而是以迂回間接的方法講出來,讓對方在思考之後,接受你的批評。委婉式批評含蓄,不傷被批評者的自尊心,易於讓人接受。《戰國策》中《鄒忌諷齊王納諫》,鄒忌正是利用委婉的方式使齊王接受了批評和建議。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與城北徐公孰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複問其妾曰:“吾與徐公孰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來,熟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裏,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麵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2借故諷喻式

這種方法是用講故事的方式采用隱性語言表達,借“言外之意”把自己的觀點暗示給對方,為了使對方領悟,不妨適當應用諷喻、幽默的語言闡明事理,又可以讓人保持尊嚴,更容易接受批評。

南唐時,課稅繁重,民不聊生。恰逢京師大旱,烈祖問群臣說:“外地都下雨了,為什麼京城不下?”大臣申漸高說:“因為雨怕抽稅,所以不敢入京城。”烈祖聽後大笑,並決定減輕賦稅。

申漸高巧借話題,以雨擬人,委婉中不失幽默,機智中飽含諷喻,使烈祖在歡笑中接受了批評,取得了批評的良好效果。

3含蓄幽默式

批評雖然是幫助他人改正錯誤的一種有效手段,但直言對方缺點使人難堪,也易於產生情感刺激。言詞不當的批評常常產生事與願違的效果。采用含蓄幽默的語言,委婉陳詞,可以起到潤滑劑的效用,避免尷尬。在和諧、融洽的氛圍中,使對方受到教育,效果也會事半功倍。

列車上已座無虛席,一個少年攙扶著爺爺緩步前行。少年看到一個青年正躺在一張長椅上假裝睡覺,立刻激動地伸手向前……這一舉動立刻遭到爺爺的阻止:“哥哥累了,叫他睡吧,人老了,站著慣了。”話音剛落,青年迅速坐起,向老人發出歉意的微笑,並把“邊座”讓給了老人。

老人含蓄幽默的善意批評,製止了一次爭執,也使青年受到了教育。

4逆向激勵式

在社會生活中,如果對被批評者直接批評容易使其產生抵觸心理。而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從逆向入手對被批評者施以“激將法”,常常可以激發其自尊心和努力改正錯誤的決心。

青工小李,性格豪爽、心直口快、聰明好學,生活不拘小節。由於說話口無遮攔,常常違反勞動紀律被多次扣發獎金。他因此遭人白眼,越發破罐子破摔。可是公司董事長對此另有看法,他把小李叫到辦公室。一次對話就在小李滿不在乎的態度中開始了。

董事長:過得好嗎?

小李:獎金扣得精光,挨批成了家常便飯,能好嗎?

董事長:那你怎麼不向別人學學?

小李:學?我又不會順情說好話,凡事睜隻眼閉隻眼,怎麼學?

董事長:那你今後打算怎麼辦?

小李: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您不就是想炒我魷魚嗎?直說吧!

談話陷入了僵局。

董事長仍然和顏悅色地說:聽說你從火中救過人,還得過“創新獎”?

一句話,小李的情緒由抵觸變成驚訝。不無感慨地說:好漢不提當年勇!如今是走麥城了!

董事長:我看你現在也是好漢,仍然有勇有謀,為什麼說話辦事不講究點方式、方法?不蒸饅頭蒸口氣呀!

小李對董事長深深鞠了一躬,轉身離開了辦公室。

三個月後,小李的照片出現在公司的光榮榜上……

(二)應答

在交際語言中,應答是以解釋為主要目的的交流方式,用以反饋信息、交流思想、闡明道理、消除疑慮、增進了解、聯絡感情、抒發觀點、表明立場、回擊挑釁、維護尊嚴。因而要求在應答中要有淵博的知識、敏銳的思維、準確的判斷能力和快速的反應能力。為了更好地了解對方提出問題的目的、動機、需求,選擇恰當、迅速的回答方式,必須做到精神集中、聽清問題、冷靜應對、周密構思、反應機敏、對答如流。應答的技巧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迎合話題、自嘲自解

交際中,回答問題者處於被動地位,對提出的問題大多毫無準備,必須在瞬間作答。對於提問方已有主見的有意“為難”、“奚落”又無關大局的問題,不妨自嘲自解、順勢作答,既可以使對方意圖落空,又可以展示自己的大度寬容,一舉兩得。

幾個同事見麵。

甲:幾天沒見,您好像又胖了幾圈,體重增加了多少?

乙:直徑增加了03毫米!我就喜歡胖一點,顯得豐滿大氣!

一句話既避免了反唇相譏,也使對方的挖苦奚落落空、自討無趣!

2“因糧於敵”、巧妙應對

麵對一些難以作答的問題,可以采取“因糧於敵”的辦法按照對方發問時的荒謬或者詰難問題的結構,逆轉反響,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一次,一家國外新聞機構采訪作家梁曉聲,采訪記者問梁曉聲說:“下一個問題,希望您做到毫不遲疑地用最簡短的一兩個字,如‘是’與‘否’來回答。”梁曉聲點頭認可。

記者問:“沒有文化大革命,可能也不會產生你們這一代青年作家,那麼文化大革命在你看來究竟是好是壞?”

梁曉聲略加思索,反問道:“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沒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著名的作家,那麼您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好是壞?”

記者的問題刁鑽,難以用“好”、“壞”來簡單判斷,梁曉聲立即如法炮製,令發問者自顧不暇,“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3逆向思維、順勢作答

這是按問話暗示的意思逆向思考,從全新的意境作出意料之外的回答,既調節了氣氛,又顯露應答者的思維敏捷、品格高尚。

一位縣長陪同上級領導同車下鄉。汽車剛開出政府大門,司機發現雙向刹車不均勻,立刻下車檢查,縣長看到汽車剛出門就出現了故障,又氣又惱,怕因此有損自己在領導心目中的形象。立刻批評司機工作疏忽,應當扣發獎金。領導在一旁聽得清楚,應聲說道:“我看師傅技術不錯,應當發雙份獎金。要是在公路上刹車,可要出事故了。”

領導與縣長話語順勢反向形成鮮明對照,既顯示了領導的風範,也化尷尬為融洽,為縣長保住了麵子。

4避實就虛、模糊應對

對一些難以確切回答的問題,采用語義寬泛、伸縮性強或模棱兩可的語言作答,既可以避免實質性問題,又無損交談的氣氛。

1945年,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以後,英、美國家的新聞界一直在猜測蘇聯有沒有原子彈以及有多少顆。恰逢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率一個代表團訪問美國。有記者問道:“蘇聯有多少顆原子彈?”莫洛托夫繃著臉僅用一個英語單詞回答:“Enough(足夠)!”

用“Enough(足夠)”作答,避開實質性問題,既保守了國家機密,又把對方引入“迷途”,產生威懾作用。

5順勢作答、獨辟蹊徑

在多人交際場合,當雙方為某些具體依據各執一詞、形成騎虎之勢時,為了避免尷尬就可以獨辟蹊徑、順勢解圍。

清朝書畫家,“揚州八怪”之一金農,號冬心。一日應邀平山堂赴宴。席間東道主為助酒興,以“飛、紅”為酒令賦詩一句。輪到一個富商,竟吟出一句“柳絮飛來片片紅”。語音剛落,四座嘩然。除了金農先生外,個個捧腹大笑。

金農才思敏捷,見富商一臉窘態,有意替他解圍,急忙站起來,款款說道:“諸君何故發笑?適才主人所吟,乃是元代詩人所詠《平山堂》佳句,且聽我道來。”說著便朗聲吟道:“廿四橋邊廿四風,憑欄猶憶舊江東。夕陽返照桃花岸,柳絮飛來片片紅。”

眾賓客聽了,齊聲喝彩。真是詩中有畫,桃花盛開,夕陽返照,整個空間都被染上一層紅色,這時飛來的柳絮也不例外,自然是“片片紅”了。大家都為金農先生的博聞強記所折服。其實這不過是金農先生的即席創作而已。

金農先生的即席創作既維護了融洽的氣氛,又不失風趣、文雅。

6否定預設、以正視聽

針對一些有預設條件的問題,以否定問題前提條件的方式作答,從而打破發問者的圈套,化被動為主動。

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有一名不懷好意的外國記者問中國外交部發言人:

“中國政府對在印度政治避難的達賴回到他自己的國家——西藏持何態度?”

我外交部發言人義正詞嚴地答道:

“首先,我國政府從未對達賴實行過政治迫害,不存在什麼政治避難問題。西藏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始終歡迎達賴回到祖國來,他願意的話,也可以在西藏自治區工作。”

發問者心懷叵測,以“達賴受到政治迫害,西藏是一個國家”為前提,布下一個圈套,誘人上當。外交部發言人以事實為依據否定這兩個前提,闡明了中國政府的立場、主張,也使西方記者的“攻擊”土崩瓦解。

(三)拒絕

在社會交往中,人與人之間需要互相理解、幫助與合作。但是,由於受到主客觀因素(能力、情感、時間條件、利害關係、法律政令)的製約,在無法滿足對方提出的要求的情況下,為了充分尊重對方,不傷害他人感情與自尊,“拒絕”也需要講求方式、方法。拒絕主要可以分為兩種:一是直接拒絕,一是間接拒絕。直接拒絕,就是當他人向你提出某一要求或請求時,直接說“不”,表明不能接受或幫助的理由。直接拒絕時應該在尊重對方人格的基礎上,講清理由。間接拒絕是用比較婉言的方式拒絕對方的要求。這種方式是交際活動的常用方法。

拒絕時態度要誠懇和藹,措辭要委婉含蓄。比較典型的拒絕方法有如下幾種。

1裝聾作啞、假癲不癡

有時遇到難以回答的難題時,也可以采用故作糊塗的“假癲不癡”方法來加以應對。

1945年7月,蘇、美、英三國首腦在波茨坦開會。一次會議休息時,美國總統杜魯門對斯大林說,美國已研製出一種威力非常強大的炸彈(暗示美國已經擁有原子彈),企圖以此訛詐斯大林,進行心理戰。此時,英國首相丘吉爾觀察斯大林的表情,但斯大林裝聾,未露絲毫異常表情。其實,他不僅聽懂了杜魯門的話,而且聽出弦外之音。會後,他對莫洛托夫說:“應該加快我們工作的進度。”兩年後,蘇聯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打破了美國的核壟斷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