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認為,演講的目的在於利用語言更好的傳達信息,並在聽眾中引起共鳴,用以達到自己的個體目的。如果演講者傳達了信息,但沒有達到他自己的個體目的,那麼,演講就是失敗的。
三、演講的構成
演講的構成一般包括三個方麵:演講的主體、演講的客體、演講的主體與客體的關係。演講作為一種社會活動,它的主體就是演講者,客體就是演講的聽眾,演講的主體與客體的關係是指將兩者聯係起來的一切因素。這些因素一般可以分為靜態因素和動態因素,靜態因素一般包括演講的場所、時間、演講稿等,動態因素一般包括演講的主題、內容、過程等。
演講稿是演講的基礎。從演講稿的外化表現來分類,演講稿一般包括:演講稿的開篇、演講稿的正文、演講稿的結尾三部分。從演講稿的內涵來分類,演講稿一般包括:演講中引用的事實、演講中表述的觀點、演講中表達的情感、演講中傳播的信息四部分。
一篇好的演講稿,首先要層次清晰。如果演講稿的層次混亂,是肯定不會將問題談清楚的。其次,要中心明確。一般說來,一篇好的演講稿在大多數情況下隻有幾千字,如果想在一個這樣短的篇幅中完成兩個或多個中心問題的論述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再次,要符合邏輯。如果演講稿的邏輯是錯誤的,那麼,演講者所闡述的問題也很難是正確的,或者很難講述明白,取得好的效果。
四、演講的特征
演講的特征主要包括如下幾點:
(一)公開性
演講的活動形式就是一種一人講眾人聽的言態表達,並且是在特定的公開的場合進行的當眾的言態表達,具有很強的社會公開性,可以說演講就是一種公開的當眾講話,它麵向社會、麵向公眾,公開地發表意見。演講的內容也是公眾關心的、具有普遍意義的話題。至少是演講者和聽眾都共同關心的有價值的話題,這種話題又都是可以,而且有必要在大庭廣眾麵前公開談論的。演講要獲得很大的社會效應,就要有很大的社會公開性。社會公開性不僅是一人講眾人聽的當眾講話的形式上的公開性,而且也是演講內容(主要話題)的社會公開性,這種公開性意味著內容的社會普遍意義,它觸及問題甚或具有全社會性、全民族性乃至時代性。
(二)整體性
演講作為實用性言態表達藝術,它是一個多元素綜合統一的整體,即係統結構體。這個整體結構是由構成它的各個要素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和諧統一而成的,它不是由哪一個要素單一構成的。演講具有嚴密的結構,即便是即興演講,整篇演講腹稿的結構也都要做設計。演講者必須善於把各要素綜合起來構成和諧整體,才能顯示出言態表達藝術,達到演講目的。一個演講者在大庭廣眾麵前公開講話,就需要把聽覺係統和視覺係統綜合統一起來。視覺要素要為聽覺要素服務,聽覺要素又離不開視覺要素的配合,隻有這兩個方麵綜合統一,構成和諧整體才能構成一篇好的演講。演講的語言既有口頭表達朗朗上口的特點,又有書麵語規範、縝密的特性,是口語與書麵語的結合。在演講的過程中一般要求演講者聲音洪亮,語流通暢,高低起伏,錯落有致,輕重快慢,張弛有度,具有節奏感。敘事狀物,繪聲繪色,抒情說理,精當感人。有虛有實,虛實結合,循章不失機敏,純樸不失幽默,既具有感染力,又具有震撼力。
(三)直觀性
任何演講都是在一定場合進行的,這個場合就是既有演講者又有聽眾參加的具有直觀性的時空環境,也就是演講現場。在這個現場裏,演講者麵對聽眾,聽眾也麵對演講者,既能聽到也能看到,彼此互為直觀。如果不構成這樣一個現場,沒有互為的直觀性,那麼演講就無法進行。演講者演講的全過程和聽眾聽演講的全過程都置於同一現場,都屬於同一過程。演講者演講過程中的一切都是麵對麵地、近距離地、直接地作用於聽眾的聽視感官,演講所講的一切都是聽眾直接感知到的。聽眾的反應(諸如鼓掌、歡呼等)也都是麵對麵的、近距離的、直接的反應,演講者既能聽到也能看到,也是一種直觀性反應。因此,演講比其他表達方式更重視身姿、手勢、表情等形體語言,講究表現力和審美感,服飾打扮也要求美觀得體。
五、演講的作用
演講的作用是巨大的,在人類曆史上,演講伴隨著許多重大曆史事件產生、發展。概括地說演講的作用包括如下幾方麵:
(一)傳播真理
演講重在說理。一般的演講都是要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的。能對聽眾產生影響的演講,演講者所講的道理首先要是客觀真理。演講的首要作用就是傳播真理。古希臘大演講家德摩西梯尼的“斥腓力演說”之所以對雅典同胞有那麼大的激發力和感召力,根本原因還是由於他揭示了正義、民主、自由以及不能投降,隻有抗戰才有民族生存的社會真理;正是這種關於民族存亡的真理啟迪,才會使聽眾覺醒起來,群情激憤、摩拳擦掌,紛紛投身抗戰。孫中山在東京中國留學生歡迎大會上的演說,闡發了深刻的民主革命和民族自強“自雄”的政治真理,使在場的一千多聽眾受到真理的啟迪而覺悟起來,達到了喚醒民眾的目的。李大釗“庶民的勝利”的演講;魯迅的“北平五講”;聞一多的“最後一次的講演”;毛澤東在延安時關於黨風和文藝的多次演講;周恩來在亞非會議全體會議上的演講,都無不是以他們揭示的真理影響了聽眾,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及深遠的曆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