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超強的自信心
因為口頭表達是一種公開的社會活動,尤其是在演講和辯論賽的過程中,演講者不可避免地要麵對眾多的聽眾。如果自信心不足,演講者就會在上場前出現情緒波動,比較嚴重的情況下,甚至會感到呼吸急促。調整情緒的辦法有許多,但歸根結底的辦法是培養自信心,使自己放鬆下來,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不緊張。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素質會受到先天遺傳因素的影響。因此演講者的心理素質不可避免的存在差異。但是,心理素質存在差異並不說明後天的培養不可以提高演講者的心理素質。
提高演講者心理素質的辦法很多,具體地說包括以下幾種方法。
(一)減少心理壓力
演講者在上場前出現緊張是正常的。克服緊張的主要辦法是:在上場前進行緩慢的呼氣和吸氣練習,用以放鬆情緒,分散注意力。在開始上場前演講者盡量不要將目光對視觀眾,但又不要將目光遊離到視野的正前方以外的區域(用目光掃視觀眾席兩側牆壁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因為這樣會給觀眾一種演講者心不在焉的感覺)。演講者在上場前應用目光直視觀眾席的正後方(用目光直視觀眾席正後方牆壁),在此時演講者的目光要體現出一種隨意性,同時再輔助以淡淡的微笑,情緒就可以平靜下來。
(二)培養演講者的表現欲望
有些觀點認為:要調整情緒演講者上場就要規避觀眾。這種辦法,對於初學者是有一些效果的,而從演講者的長遠發展來看是十分不利的。因為,如果一味回避、靠分散注意力來化解壓力,隻能是治標而不是治本;要解決問題,就必須解決壓力的根源,提高自信心,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比如演講者在上場前可以給自己一些心理暗示,逐步培養演講者的表現欲望。
(三)調整競技狀態
演講者在上場前出現緊張與運動員在比賽前出現緊張有許多相似之處。解決的辦法就是調整競技狀態,具體地說就是盡快使演講者進入狀態。一般地說,在這種情況下,演講者應迅速排除雜念,並且勇敢地與聽眾進行目光上和形體語言上的交流(例如揮手等)。這樣演講者在上場前就可以拉近與聽眾的心理距離,進入狀態。
(四)提高應變能力
演講者在表達過程中會不斷接受到來自外界的各種信息(如靜寂、嘈雜、掌聲、笑聲、交頭接耳等),而後進行判斷、決策、調控、反饋。對外界信息的判斷、決策、調控、反饋是一個複雜的處理過程。尤其在即興演講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突發事件、意外事件。對於這類突發事件的具體處理方法,我們將結合即興演講分析。
三、良好的覺察能力
人具有各種敏銳的感覺器官和發達的大腦,客觀世界各種現象和複雜的事物就是首先通過這些感覺器官被人們所感受和覺察的。然後才逐步被人們認識,進而才能被人們改造和利用。因此,可以說感覺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開始,不通過感覺和觀察就不可能知道客觀世界的任何現象和變化。覺察能力是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培養覺察能力主要需要做好如下工作:
(一)培養覺察能力要使演講者善於區分假象,去偽存真
稍微具有普通物理知識的人都知道,物體自由下落的速度與其重量大小無關。然而在16世紀末以前,人們一直認為物體自由下落速度與物體重量成正比。這不僅因為有亞裏士多德的理論統治,也在於存在凋落的枯樹葉緩慢下落,而成熟的果子卻像石頭一樣迅速墜地。對於這一現象的錯誤認識,導致錯誤的結論。直至伽利略成功地發現了落體定律。通過這個例子,演講者都體會到正確覺察的重要性。
(二)把培養覺察能力與激勵演講者學習欲望結合起來
由於專業所限,演講者具備的覺察能力也大不相同。因此,對演講者進行換位訓練,就顯得十分很重要。
一張人體X光照片放在眼前,對於一般人來說黑糊糊一片,看不出什麼東西來;而對於一個醫生,則可以迅速了解病變情況。反之,分析一段計算機源代碼,對於一個優秀的醫生也是勉為其難;而對於一個計算機專業工作人員,則再簡單不過了。基於上述原因,適當拿一些與其本專業相近甚至毫不相關的問題讓演講者分析,就可以使演講者了解到知識體係的廣延性。這樣不僅使演講者對覺察的根本基礎有了一個透徹的了解,也消除了部分演講者的自滿情緒。
(三)培養覺察能力要注意深度和廣度相結合
培養一名創造能力強的演講者,必須培養他們廣泛的興趣和愛好,使演講者不隻對範圍很狹窄的事物感興趣;思路要寬廣,想象力要豐富,隻有這樣才能有益於創造性思維的養成。如果覺察到的事物雖然較廣,但多是“皮毛”,對事物的關鍵和本質覺察不到,這樣所覺察到的東西對創新是無多大意義的,甚至往往是有害的。因此,培養演講者的覺察能力最重要的是培養其洞察事物的能力。為此要求演講者遇到一件事不要隻憑感覺器官感覺它,更重要的是動腦,多問幾個為什麼?是什麼?怎樣?而且要求演講者找出關鍵參數來。
四、準確的分析、綜合、概括能力
所謂分析就是在思維中把事物分解成各個部分、階段、方麵或把事物的個別特性及同其他事物的個別聯係區分出來,獲得對事物某些側麵或聯係的正確認識。綜合就是在思維中把事物的各個部分、階段、方麵及各個特性綜合起來,探求其各個部分之間的複雜聯係,把事物作為多樣性統一的整體再現出來,真正深入到事物的本質,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
演講的重要任務是表明演講者的觀點,這就需要演講者能夠從具體的事件出發,分析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如果演講者僅僅能夠分析,而不進行綜合、概括,表達的精華就不能體現。因此,隻有進行高度的概括,才能使表達的主題升華。
在具體的分析、綜合、概括能力培養過程中可以應用的方法是:
(一)係統方法
係統方法是要求演講者把分析、研究的對象作為一個係統加以分析、研究。在該方法的培訓過程中,應使演講者著眼於事物的整體性,從整體出發研究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之間的關係,從中揭示事物的本質特性。通過這種方法,使演講者在自己實踐的基礎上,理解各個局部都為優不一定組成的整體就最優;反之,整體最優不一定要求每個部分都最優。同時,更進一步地提高演講者獨立完成係統設計的能力。
(二)動態方法
動態方法就是運用控製論的方法對事物進行分析研究。
這一方法的訓練,要求演講者突破傳統方法的束縛,以研究對象的功能和動態作為研究的出發點,撇開對象的物質和能量因素。訓練演講者用不同的基質和結構來實現同一種功能或行為的能力。重點訓練其類比能力及對係統輸入輸出的分析能力。
五、嚴密的邏輯推理能力
演講者在表達過程中,既要善於歸納又要善於演繹,這樣就可以完成由表及裏的因果層次清晰的邏輯推理。
演講者在表達過程中要完成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進行論證,論證是以推理為基礎的,推理是以判斷為基礎的。要訓練演講者的邏輯能力就要分析與論證相關的概念;要分析什麼是論證,就要首先對判斷、推理、論證分別下一個定義。從邏輯學的角度來看,所謂判斷就是對思維對象有所斷定的一種思維形式。判斷一般可以分為簡單判斷和複雜判斷:簡單判斷一般可以分為性質判斷、關係判斷;複雜判斷一般可以分為聯言判斷、選言判斷、假言判斷、負判斷。
所謂性質判斷就是判定對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種性質的判斷,從判斷的質的不同一般可以分為肯定判斷和否定判斷,從判斷的量的不同也可以分為全稱判斷、特稱判斷、單稱判斷。結合質和量,性質判斷可以分為全稱肯定判斷(邏輯形式是:所有的S都是P)、全稱否定判斷(邏輯形式是:所有的S都不是P)、特稱肯定判斷(邏輯形式是:有的S是P)、特稱否定判斷(邏輯形式是:有的S不是P)、單稱肯定判斷(邏輯形式是:這個S是P)、單稱否定判斷(邏輯形式是:這個S不是P)。
所謂關係判斷就是判定對象與對象之間關係的判斷[邏輯形式是:R(a、b、c……)],關係判斷構成有三部分:關係項、關係、量詞。關係判斷包括對稱關係、反對稱關係、非對稱關係、傳遞關係、反傳遞關係、非傳遞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