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演講第一節演講的基本問題 第三節演講語音語調修飾技巧
演講與其他口頭表達形式不同之處在於,為了達到預期的效果,表達者往往會采取一些語音語調修飾技巧,來增強感染力和表現力。
一、使用輕重音
演講者在演講時,根據演講內容的需要,有些需要強調的地方,會有意識地把一些詞語乃至句子說的重一些,這就形成了重音。重音的使用是演講者在演講過程中,為了增強感染力使用的一種方法。
語句的輕重能顯示出語意的層次、主從和體現語句目的。重音的確定首先要準確理解說話或演講的內容,找出為了突出思想內容而應該強調的詞語。其次重音不能確定得太多,重音多了,就等於沒有了重音。相反重音越少,主題越突出。重音的運用並不一定就是加強音量,也可以用延長音節、適當停頓、變換音色或重音輕說等方法來突出應該強調的內容。例如一位演講者在進行愛國主義演講——“記住你是中國人”中有這樣一段:
一九三七年“盧溝橋”事件之後,抗日戰爭全麵爆發;愛國的中國人民投身到抗日洪流之中。許多身居海外的愛國者也回國參加抗戰工作,著名的翻譯家戈公振先生正在蘇聯養病,拖著虛弱的身體毅然回國,回國不久病逝。在他病重期間,鄒韜奮先生去醫院探望戈公振先生,戈先生拉著鄒韜奮先生的手說:“我是一個中國人,現在國家有難,我要回到祖國。”戈先生病逝後,鄒韜奮先生寫了一篇紀念文章講述了這件事情。有人因此寫了一首悼念戈公振先生的詩:“哀哉韜奮作,壯哉戈先生。死猶斷續說,我是中國人!”
這段演講詞最末的“我是中國人”這五個字應說得堅定有力,字字控辯,充分表達出對愛國者的崇敬之情。而前麵的敘說要盡量平緩,“哀哉韜奮作,壯哉戈先生。死猶斷續說”則應該用輕音修飾,以襯托最後一句的重音!
二、巧用停頓
演講者在演講時,不能一口氣連續不斷地說下去,詞與詞之間,句與句之間都應有相應的停頓。停頓是體現語言節奏和意義的不可缺少的表達手段。恰當地處理停頓,語言會顯得參差錯落、間歇有序,語音層次分明。
在重慶談判中,國共兩方談判陷入僵局,這時一名國民黨方的談判代表說:“和你們共產黨談判真是對牛彈琴!”
而周恩來麵對挑釁不慌不忙地說:“對!牛彈琴!”
演講者在演講時,停頓的方式一般分為生理停頓、結構停頓和強調停頓。生理停頓是由一定的呼吸量來決定的,說話過程中有時需要做適當的停頓來補充氣息。結構停頓是根據語句的構成成分而做的適當的停頓,結構停頓是運用得較多的一種停頓方法。演講者在演講時,雖然是利用口語進行表達,但是仍然會經常使用較長的句子。這種情況下,把握好結構停頓就顯得十分重要。在長句子,尤其是使用排比、頂針的句子中適當停頓,就可以很容易形成一種較強的語勢。強調停頓是為了充分表達說話人的思想感情、立場態度,在需要突出的詞語間所做的停頓。前問提到的演講中“我是中國人”五個字就要一字一頓,這樣才能把重音的效果表達得更好。演講時,生理停頓要盡可能地借助結構停頓和強調停頓,在需要停頓補氣時抓住補氣的機會,要補得巧妙,不要深吸氣息,要使聽眾感覺不到其間的停頓。
三、調節語流速度
速度快慢調節也是一種十分重要的修飾手段,這種方法主要是指演講者對語言的快慢緩急節奏的控製。語言的速度同個人的風格、心理狀態、演講內容、語言環境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和語言的輕重、停頓也密切相關。語言速度的快和慢是相對而言的,是對立統一的。說話或演講時,要從實際內容出發,根據情節的發展,感情的變化來確定演講或說話的速度。要做到快慢得體,緩急適合,快而不亂,慢而不滯,使語言極富節奏變化,例如下麵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