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能力訓練49(2 / 3)

(一)辯論引發了人們對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社會的進步以經濟的發展、社會管理的效益和人的素質的提高為標誌,其中人的素質的提高,既是社會進步的核心標誌,又是社會進步的目的。辯論是促進人的素質提高的一個重要方麵。辯論引導人們關心社會,增強了人們的社會責任感。下麵是剛剛結束的2007年國際大學群英辯論會北京總決賽辯題:“讚成不讚成為了漂亮而去美容”、“公共場所應全麵還是部分禁煙”、“讚成還是反對網絡實名製製度”、“對城市流浪貓狗可以還是不應該進行撲殺”、“武術進入奧運會有利於還是不利於武術發展”、“金庸小說應該不應該進入中學課本”、“‘西班牙鬥牛’有必要沒有必要停止”、“國際頂級足球明星收入和支出成正比\不成正比”、“讚同不讚同購買盜版者應負法律責任”、“政府應該不應該限製私家車數量”、“高等教育應該嚴進寬出還是寬進嚴出”、“讚成不讚成送老人進養老院”等。從上述辯題中不難發現關心社會性問題這一趨勢已經成為辯論賽的一個新特色,這些辯題的產生,使人們的視野從自我擴展到社會,熱切地關心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各種新現象、新問題。(二)辯論有助於提高群體的凝聚力

群體是由許多個人組成的,將個人凝成群體的方式有許多,其中一個重要的手段就是統一於個人的認識,使之具有相同的思想狀態和價值取向,形成真正的誌同道合群。人們的認識不統一,辯論才有了必要性和可能性,而正是通過辯論,經過對各種認識的優劣、得失和利弊的比較,在新的基礎上才轉達成對某事物的共識。隻有統一的認識,才會導致一致的行動。戰國時期,那些精於韜略,長於口伐的辯士,正是通過辯論說服了諸多政治力量,凝聚了與己有利的社會群體。三國時期,諸葛亮舌戰群儒,使孫、劉合力,大破曹軍,更是這方麵的傑作。在近代,政黨雖然是在階級利益基礎上組建的,但其思想的統一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手段,毛澤東同誌與教條主義者經過多次論辯,終於統一了全黨的認識,走上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正因為辯論具有統一認識的作用,所以才有聯合國的辯論和在此基礎上的聯合行動。

在學校裏,辯論會增強群體的凝聚力,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辯論賽則從辯詞的準備,辯論時的配合,到最後的勝負,都體現了集體合作的好壞,象征著本隊學生知識麵的寬窄以及對所學知識掌握的熟練程度。可以說,辯論台上幾個人的表現可以折射出一個學校、一個係或一個班級的精神麵貌和教學質量,反映出該係的群體凝聚力。正因為如此,學校辯論會的組織者深知,辯論的勝負是暫時的,但由此引發學生的群體精神和集體榮譽感,卻是長久的。

(三)辯論推動了個人素質的提高

辯論賽提高了大學生的理論思維水平。準備辯論賽就要從最基本的概念開始去分析辯題,應用各種理論知識去解析辯題,從而確定自己的優勢。通過辯論,大學生的理論思維水平提高了。在辯論中,辯手們會逐步學會用唯物辯證的眼光看這一社會新現象,在辯論中運用理論給了大學生一個自覺學習,在更高水平上的把握所學知識的機會。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在運用知識中學習知識要比單純地從課堂和書本上學得更紮實、更牢固。應用理論知識的辯論促進了學生理論思維水平的提高。辯論提高了人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辯論賽選手可以做到口齒清楚,說話清晰;用詞準確,語言精練;思維敏捷,隨機應變;運用語言時也會詞彙豐富,以情動人。

四、辯論的分類

辯論由論題、立論者和駁論者三要素組成,缺一則不成其為辯論。所謂“論題”是指辯論的中心問題,整場辯論圍繞它進行。論題可能是事先約定的,也可能是即興的,可以是自己主動確定的,也可以是別人指定的。論題在整個辯論過程應一貫到底,保持不變。辯論的第二個要素“立論者”是指主動提出論點或辯論立場的人,在整個辯論過程中,以維護自身的立場為主,進行辯護。顧名思義,“駁論者”是對“立論者”的觀點、立場進行反駁的人。在辯論賽中,“立論者”和“駁論者”的角色分別由辯論的“正方”和辯論的“反方”扮演。根據辯論的三要素歸納出如下一些分類:

(一)以參加辯論的對象作標準,可以把辯論分為“自辯”和“他辯”兩種

所謂的“自辯”是指自己與自己的辯論,這種辯論往往是即興的,是在某個人處理問題的過程中,突然遇到出乎意料的情況,需要判斷而產生的思想鬥爭或對可行方案的比較、取舍。“他辯”是指在兩個人或數個人之間,在兩部分人或幾部分人之間展開的辯論。

(二)按辯論方式有“書麵辯”和“口頭辯”之分

“書麵辯”以文字為載體進行辯論,多數表現為在報紙、雜誌上發表文章,就某個或某些問題展開的辯論。“口頭辯”以有聲語言為載體進行辯論,一般是一種麵對麵的、直接辯論的形式,視需要,也可能有第三方做“中介人”,像美國的總統競選辯論就是一種“口頭辯”的形式,並設有辯論主持人掌握整個辯論的進程,掌握在場記者提問。

(三)按辯論目的分為功利性辯和非功利性辯兩種

外交談判、商業談判等都有明確的功利目的,辯論的結果將直接影響參加各方的切身利益,居於“功利性辯”。辯論賽在本質上屬於非功利性的辯論,帶有訓練、教育和遊戲的性質。盡管辯論的結果要分出勝負輸贏但與上麵列舉的談判不同,我們仍將其歸類於非功利性的辯論範疇。

(四)按參加辯論人數的多少可以分為一對一辯、一對多辯、多對多辯

《三國演義》中描述的諸葛亮舌戰群儒是一對多辯論的典範,現今流行的辯論賽有一對一、多對多兩種形式。

(五)按準備情況,辯論又可分為有準備辯和無準備辯

無準備辯實際上就是“即興”的辯論。有準備辯是由辯論雙方事先約定的,辯論的題目可以由雙方商定,也可以由第三方事先安排並通知有關方麵,使得辯論的雙方辯前做好充分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