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辯論與論辯口才訓練 第二節辯論賽的戰略設計
辯論賽的戰略方案主要包括審題、立論、邏輯難點分析與處理、辯手定位與程序辯論布陣等。
一、審題
辯題及其相應的立場是辯論的出發點和歸宿,對辯題的理解和把握直接關係到製定的辯論方案質量。一支隊伍要想在比賽中獲勝,就要在賽前認真審題。
要完成審題,首先要確定立場。在亞洲大專辯論賽比賽之初,規則隻規定正方立場,反方可以自由立論時,反方在審題的基礎上,必須確定自己辯論的立場。而現在的辯論賽都采取限定辯論雙方立場的比賽規則,因而,無論是正方還是反方都必須按照規定的立場製定辯論方案。
雖然目前的辯論賽限定了辯論雙方立場,但是,對於判斷類辯題,有時對反方並沒有作立場的限定。比如,有一個辯題是“機遇是成功的關鍵”,規定反方的立場是:“機遇不是成功的關鍵”。這個辯題對反方就沒有作立場的限定。因此,作為駁論的反方,當然要對正方的立場說“不”。在論辯時,反方既可以提出許許多多有機遇沒有取得成功的例子來反駁正方。但是,當辯論中正方向反方提出質問:成功的關鍵是什麼?觀眾也會產生同樣的疑問。所以,反方應該亮出自己的立場。在辯論中反方既可以立論為“實力是成功的關鍵”,也可以立論為“百折不撓的精神是成功的關鍵”等。事實上,在這類辯題的立場限定上,反方立論有較大的餘地。因此,接到辯題和相應立場之後,還是可以分析尋找對本方有利的各項因素,並充分加以利用。
完成了對辯題立場的界定,就要進行辯題類型分析。正確區分辯題的類型,有助於對辯題和立場的理解和把握,更是辯論方案的邏輯設計的需要。辯題分析的基礎是邏輯分析。
(一)從邏輯的角度進行分類
辯題可以劃分為有條件判斷型和非條件判斷型兩類。如:辯題“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屬於條件判斷型,“機遇是成功的關鍵”屬於非條件判斷型。
有的辯題初看似乎不屬於條件判斷型,認真仔細分析以後,可以發現它實質上是條件判斷型的。如“經濟發展應該以教育發展為前提”(正方),“教育發展應該以經濟發展為前提”(反方)就是這種類型的辯題。因為,“前提”一詞在邏輯推理中就是“前提條件”。在此辯題中,正方立場的邏輯說法是“沒有教育的發展就沒有經濟的發展”,也就是“教育發展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同樣,與反方立場等同的邏輯敘述是“沒有經濟的發展就沒有教育的發展”,也就是“經濟發展是教育發展的必要條件”。
(二)按判斷性質進行分類
辯題可以分為價值判斷型和事實判斷型。任何一個辯題(或立場)都是一個可以判斷真假的命題,辯題所確定的兩個對立的立場,正反雙方是相互否定的。如:辯題“思想道德應該適應市場經濟”(反方觀點“思想道德應該超越市場經濟”)就屬於價值判斷型。辯題“學業壓力大有利於成才”(反方觀點“學業壓力大不利於成才”)則屬於事實判斷型。
無論什麼性質的辯題,其屬性通常不是單一的,至少都有價值判斷的要求。在審題時必須作價值判斷,否則辯論達不到一定的高度,缺乏號召力和感染力。同理,對任何辯題也應作事實判斷和理論判斷,立足於充分的事實和權威的理論支持的基礎上,方能立於不敗之地。例如:1993年複旦大學在首屆國際大專辯論賽決賽持“人性本惡”的立場進行辯論時,提出“人性本惡,但(社會)人心向善”的價值判斷,並將其貫穿於辯論始終,不僅使辯論達到一定的價值高度,而且,順民心、合民意,論述、證明容易被評委和觀眾接受。
事實上,在對辯題作性質判斷時,必須綜合考慮。也就是說,無論是什麼辯題都應該做綜合性質判斷。隻有全麵分析判斷辯論立場,才能為辯論方案的設計打下必要的基礎。
二、立論
對於已經確定的辯題和立場,需要做的第一項工作是“立論”。辯論賽的辯題和立場是抽簽決定的,在理解、把握辯題正確的內涵的基礎上進行“立論”是十分必要的。
“人性本善”堪稱辯論曆史上的經典。正反雙方的“立論”工作都下了一番功夫:
從辯論陳詞看正方台灣大學的立論是這樣的:
立場:人性本善
總體分析:人有理性,人有惻隱之心。
關鍵詞分析:人——有理性的個人
人性——人的道德性
本——人之初
善——惻隱之心
關鍵詞的聯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而反方複旦大學的立論是這樣的:
對“人性本惡”的立場分析:
總體分析:人性由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構成;
人性本惡;
人有理性;
通過後天的教化,人性可以改變,甚至可以產生偉大的人格。
關鍵詞定義:
人——人類
人性——由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構成,自然屬性是指人有無節製的本能和欲望
本——先天的、本來的
惡——本能與欲望的無節製擴張
關鍵詞聯係:在這個辯題及相應立場上關鍵詞的聯係直接由立場給出,即人性“本”惡。
而在實際比賽中,我們發現從定義看,對“人”的外延:反方大,正方小。反方的定義把區別於動物的“人類”作為前提;正方把抽象化的“單個的人”作為前提。顯然,前者的“人類”的定義外延包含後者“單個人”的外延。在邏輯上屬於兩個層次。反方的層次高於正方的邏輯層次。
做好立論還要對對手進行猜測,這樣就可以知己與知彼。有時,由於賽製原因,還要充分考慮辯題的正反方。1993年複旦大學按首屆國際大專辯論賽的比賽規則規定,進入決賽後,才抽簽決定辯論立場。複旦大學為正反方都準備了辯詞(複旦大學為反方準備的辯詞見本書附錄辯論詞實錄,在此介紹複旦大學為正方準備的辯詞),由此可以看出,複旦大學準備是十分充分的。
複旦大學為正方“人性本善”立場準備的辯詞
正方一辯陳詞:
數千年來,人性問題困擾著許許多多哲人的思想,而人性本惡的觀點之所以一開始就步入了誤區,是因為它忽視了人與其他動物之間的根本區別,從而把人降到其他動物水平上,我方認為,人性本善才是對人性之謎的科學解答。
第一,人是由人性和獸性組成的。正如費爾巴哈所說:“人半是天使,半是野獸。”人具有食色(性)、勞動、思維等各種機能,當這些機能處於人性的支配下時,人的行為是善的,相反,處在獸性的支配下時,人的行為是惡的。就某個人而言,當人性在他身上占主導地位時,他的本質好是的,反之,當獸性占主導地位時,他的本質則是壞的。當我們說某個人的本質是壞的時候,隻表明他的人性處於獸性的壓抑下,而非人性本惡。就如太陽是明亮的,但當發生日食時,我們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得出太陽本暗的結論。這一層邏輯關係是必須明確的。
第二,人性作為人類本性是人有別於其他動物的根本特性。科學常識告訴我們,人是從低等動物進化而來的,這也正是人身上具有獸性的根本原因。然而,人之為人不在於獸性,唯有人性才在人與其他動物之間劃出了一條涇渭分明的界線,也唯有人性才在人類身上蓋上了偉大而尊嚴的印記。獅身人麵的司芬克斯不僅是偉大的藝術品。也是人類的本性覺醒的一個重要標誌。人已經從自然界中挺身而起,抬起了自己高貴無比的頭顱!如果人性本惡,那豈不像席勒筆下的卡爾對眾盜說:回到波希米亞森林去吧!
第三,人性本善。這裏的“本”即“本來”、“本然”的意思,“善”,據《說文解字》的解釋,就是吉祥的意思。人性本善,也就是說人性是先天“善”的。正如孟子說的;“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水往低處流是水的自然規律,而本善則是人性的先天的特性。按孟子的說法,人性之善主要表現為人皆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反之,獸性之惡主要表現為殘忍之性,貪婪之性,無恥之性和欺詐之性。如果肯定人性本惡,必然會造成黃鍾毀棄,瓦釜雷鳴,人性泯滅,獸性高漲的局麵。隻有肯定人性本善,把人的機能和行為置於人性的指導下,人類才可能維護自己的高貴和尊嚴。
下麵,我方辯友將從理論、事實、價值諸層麵進一步論證我方的觀點。
正方二辯陳詞:
我方一辯從邏輯上澄清了我方的立場,我主要從理論上闡述我方的觀點。
首先,從哲學本體論上看,人性先天就是善的。孟子說:“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所以人皆可以為堯舜。王陽明視心、性為同一個東西,“至善者,心之本體,哪有不善?”比如,我們看到一個小孩掉到河裏,就會趕緊去援救他。我們這樣做是出於先天的惻隱之心,而不是使自己的名字出現在《聯合早報》。我們救援他乃是出於人性本善的“命令”。
其次,從日常文化意識上看,人性本善是人們普遍接受的觀念。人們歌頌善行善德,留下了許多家喻戶曉的故事:孔融四歲時便懂得要把大的梨子讓給哥哥姐姐吃,西方文化意識又何嚐不是如此呢?蘇格拉底臨死前的最後一個心願是還鄰居家的一隻公雞,泰坦尼克號上的乘客麵對著沉船和死亡的威脅,爭先恐後地把生的希望留給他人。麵對這種蘊涵在人性中的崇高的善,對方辯友還要惡語相加嗎?
再次,從現實生活中看,惡行不是出自人性,而是源於獸性。決不能從某些人的惡行出發,去否定人性本善,甚至引申出人性本惡的錯誤結論來。我們譴責侵華日軍的暴行用的是“獸性大發”,揭露性情殘暴的犯罪分子是“人麵獸心”,而譴責為世人唾棄的戰爭販子希特勒是“衣冠禽獸”,恰恰表明某些人把自己的行為置於獸性的引導下。某些人的人性蒙上了獸性的陰影,甚至被泯滅了,這不等於人類本性是惡的。朱嘉說:“人性猶如一顆‘寶珠’,即使掉‘濁水’之中,它耀眼的光芒也不會隨之而消失。”對方辯友千萬不要“張公喝酒李士醉”,把獸性的賬算到人性的頭上去。
正方三辯陳詞:
我主要從事實上來論證我方的觀點:
第一,人之為人的關鍵在於人性而不是獸性。早在數千年前的古希臘,有一次,人們在一起辯論“什麼是人”。當時,一派認為人就是“沒有羽毛的兩足動物”,和對方辯友一樣,強調的是人的獸性。可這種觀點很快就遭到了無情的嘲弄。怎麼回事呢?原來另一派把一隻拔光了毛的雞扔在對方的麵前說:“這就是你們所說的人嘍!”今天,恐怕不需要我們到超級市場去買一隻光雞來使對方辯友警醒吧。顯然,從獸性出發談人和人性,甚至用獸性取代人性,如薩特說的,豈不是要把人這個萬物的靈長推入到硫酸池中去了。
第二,本善的人性是與生俱來的。有這麼一個每每令我熱淚盈眶的故事。一名四歲的小女孩得了白血病,必須植入骨髓才能活下去,而唯一適合輸髓的是她六歲的哥哥。醫生征求他的意見,他遲疑一下,答道:“好吧。”於是,醫生開始手術。突然,正在輸髓的小男孩天真地問:“醫生,再過幾分鍾我會死嗎?”原來,他以為人輸了髓就會死的,而在醫生問他的短短一瞬間,蒙昧尚未開啟的他卻做出了獻出自己的生命,挽救小妹妹的決定。這是多麼美麗而崇高的人性光輝啊!麵對著這種充滿稚氣的純潔和堅毅,對方得出來的結論難道會是人性本惡嗎?
第三,人性本善不僅從現實生活的層麵上表現出來,而且也在理想的層麵表現出來。從《禮記·禮運篇》到康帕內拉的《太陽城》,充分顯示出人性本善的偉大的創造力。所以,唐君毅先生說;“人性是善的,我們要深信。人類在根本上是求向善,求精神上升的,我們也可深信。”對方辯友的“人性本惡”之說是在長獸類之威風,滅人類之尊嚴!
正方四辯陳詞:
我方辯友已從邏輯、理論、事實上論證了人是由人性和獸性組成的,“人性”就是人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根本屬性,人性先天地就是善的。下麵,我從理想與價值的層麵上進一步論述我方的立場。
首先,隻有確信人性本善,才能懂得人類之崇高與尊嚴,才能自覺地確立為人類而生活,為人類的事業而獻身的偉大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責任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決不能一念隱溺,使本善的人性蒙上惡的陰影,使放縱和惡性成為壓垮脆弱的地球最後一根稻草。相反,我們應該以善行和美德去重新塑造我們生存的環境,使這個傷痕累累的世界多一份溫情,多一份愛心。
其次,隻有確信人性本善,才能不斷擴大並發展孟子所說的“善端”,從而真正重視道德教化和理想人格的培養。如果人性本惡,又何以出現弘揚善的學說的教化者呢?退一萬步說,即使上天給了我們這樣教化者,他又有什麼力量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呢?隻有確信人性本善、揚善抑惡的道德教化才會顯示出巨大的力量,理想人格的普遍出現和發展才會成為現實。當我們漫步在烏節路上,置身於彬彬有禮的新加坡人中間,難道還感受不到人性本善的偉大真理,感受不到道德教化的輝煌成果嗎?
最後,隻有確信人性本善,才能對人類發展的前途充滿信心和希望。眾所周知,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為當今世界創造了令人目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然而,科學技術猶如無韁的野馬,如果套上獸性的籠頭,它就會把人類引向懸崖,引向毀滅;相反,隻有套上人性的籠頭,人類才能走上幸福和諧、永久和平的康莊大道。(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當書寫著“人性的、智慧的、效率的”橫幅標語出現在台北街頭時,我們不正看到了本善的人性普遍覺醒嗎?
例證存在於每個人的身上。奉勸對方辯友,不要用靡菲斯特式的冷漠目光去看待這個世界,不要去從“人性本惡”的教條而對這個世界說:“放棄你的一切希望吧!”相反,應當堅信人性本善的真理不斷擴展自己的善端,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熱情和美德帶給這個世界。隻有到那時,人類才真正地走出了自己的史前史,才有資格說:“我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