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同樣的邏輯,對方為什麼不論證,凡是跳槽都不利於人才發揮作用呢?
因為,反方的整個辯論方案,就是建立在“全稱判斷”的基礎上的。所以,這個反駁也是軟弱無力的。在反方把自己也困於“全稱判斷”的情況下,“不與糾纏”變成了“久攻不破”。
這場比賽,在雙方的激烈對抗中,西安交通大學最後三比二獲勝。可以說,這是一場邏輯大戰的勝利。
底線是整個辯論的邏輯設計的一部分。在設計邏輯防線的過程中,底線不能隻設一條。為“進可攻,退可守”的戰術需要,至少要設兩條底線。但也不是底線越多越好。賽前內部需約定,由第一條底線退守第二條底線的原則,以及必須死守的底線。
西安交通大學的第一條底線就是邏輯上的全稱判斷,而第二條底線則是事實證明。由於正方同濟大學始終未能攻破西安交通大學的第一條底線,整個辯論賽基本上就是在這一戰場展開。隻有到了總結陳詞階段,反方三辯路一鳴才有意識地退到第二條底線,完成了最後一擊:
反方三辯:謝謝主席,大家好!透過對方跳來跳去的觀點和邏輯,我們不難發現以下問題。
第一,對方把跳槽的概念無限擴大,說跳槽就是人才流動,這顯然有悖於人們的常識。第二,對方用主觀的個人的喜好來替代客觀的社會標準,衡量是否有利,這當然是錯誤的。第三,對方用個別現象來論證他們的全稱命題,這必然是偏頗的。相反,我方已經站在全稱論證的角度上,處處證明跳槽不利於人才發揮作用。
但是,為了構造一個針鋒相對的辯論空間,我們就進一步和對方辯一下現實當中的問題。
第一,在我國,跳槽現象產生於轉軌時期,本質上是一種無序的流動。目前,我國的經濟生活正處在從一種有序過渡到另一種有序的中間無序狀態。當缺乏健全的法製來規範,當沒有規範的市場來引導,當缺少有效的引導來調控的時候,跳槽,這種矯枉過正的激進行為就表現為一種短視的市場盲動,其本質,是一種無序的人才流動。
第二,跳槽給我國社會經濟生活帶來諸多的負麵影響,跳槽的人大多數是那些年富力強的中青年,把本該成才的黃金時間,浪費在挑三揀四的所謂“選擇”“定位”當中,不僅浪費了時間,而且也容易使我們的人才陷入眼高手低、怨天尤人的自我認識上的偏激與迷茫,更何況跳槽者未辦手續,或者根本不辦理手續就脫離原單位,這使我們人才的信譽受到了影響,企業的勞動培訓積極性極易下降,一個人跳槽,更多的人才失去了提高能力和發揮作用的機會,這能叫有利嗎?再者,跳槽幹擾了用人單位正常的生產秩序。如今,令企業的老總們最頭疼的問題之一就是跳槽。而統計資料也告訴我們,引起企業商業失利的原因,第一是盜竊,緊隨其後的就是跳槽。讓我們看得遠一點,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而跳槽卻使得我國教育等基礎行業的人才大量流失,我們真的不願意看到,中國的經濟發展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讓我們站得高一點,跳槽引發的敬業危機已經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在許多人眼裏,幹一行愛一行,已經是“真實的謊言”,而幹一行跳一行,那才是“勇敢者的遊戲”。為什麼今天對方辯手會持這樣一種錯誤的觀點,而把它當成真理來維護呢?那是因為,他們抽到了正方,但是,我們認為出題人的目光是敏銳的,他要我們必須正視社會上的這一股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氣。
第三,隻有合理的人才流動才真正有利於人才發揮作用。我方一辯二辯已經高揚起人才合理流動的大旗,並為之鼓與呼,從輪崗到借調,從掛職到推薦,可謂“紅霞萬朵百重衣”,對方和我們大談自由擇業,但卻畫地為牢地用跳槽一種方式跳來跳去,恐怕是自相矛盾吧!的確,人生來是自由的,但卻無所不在規範之中,就像交通需要規則,流動也需要規範,違反交通規則於己有危險,與他人是一種不良的示範,上海的交警提醒我們,“為了您和他人的幸福,請遵守交通規則”。來自西北的我們,也忠告對方,為了您和他人更好地發揮作用,請遵守流動規範。懇請對方辯友要謀萬世不要謀一時,要謀全局不要謀一城,正所謂“風物長宜放眼量,芙蓉國裏盡朝暉”!謝謝大家!
不僅如此,辯論場上概念適用的範圍也很關鍵。在生活中不少概念是不清楚的、模糊的,例如對“高”、“矮”、“比較高”、“比較矮”的判斷標準就是不精確的。不同國家,不同的民族,不同年齡層次的人的判定標準是不一致的,所以對一個人的高矮判斷就有模糊性。即使同一個關係,由同一個人,從不同角度分析,也可能做出不同的判斷。對模糊關係的判斷,重要的是把握好“度”,火候不夠固然不當,“過猶不及”也會誤事。“壓死驢子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哪一根?”的問題由來已久,“積羽沉舟”的諺語,講的是同一個道理。這一點在準備辯論賽的過程中更為重要。如果不考慮“度”就把模糊問題精確化就會產生錯誤的結論。下麵關於禿子的推理問題就說明了這個問題。
根據數學歸納法有:
歸納基礎 頭發數為n=0(根)的人是禿子
歸納假設 頭發數為n>0的人是禿子
歸納證明 頭發數為n根的人是禿子時,頭發數為n+1根的人也是禿子。(根據日常生活的常識可知)(即:在禿子的頭上增加一根頭發,還是禿子)
歸納結果 頭發數不論為多少根的人一定是禿子。
顯然,在頭發很少的時候,上述結論是正確的。但是從幾根頭發的基礎上,一根一根地增加頭發,直到滿頭黑發,再說此人是禿子就有悖於事實了。為什麼從正確的前提出發,經過“正確的”推理得到錯誤的極荒唐的結論呢?原因就在,頭發禿與不禿,本沒有明確的數量標準;禿與不禿之間還有許多過渡狀態:半禿、一點兒禿等;精確的推理在此完全不適用。隻能用模糊的語言、模糊的方法解決這類問題的表述與推論。
四、辯手定位與程序辯論布陣
在辯論中,如何排兵布陣,是一項戰略的設計。因此,程序辯論的戰術主要體現在布陣模式上。
確定上場辯手,安排好每位辯手的位置並合理分工,是辯論賽布局的基礎,也是涉及辯論成敗的關鍵之一。根據“團隊結構最優”的原則確定上場隊員的名單和相應的辯位,具體原則如下:首先,知識結構與學曆層次搭配合理;其次,個性與性格特點搭配合理;再次,性別搭配合理;最後,心理狀態穩定。一辯是整支隊伍第一個發言的人:就本方對立場的認識、理解、各種關係的分析處理向評委和觀眾作出說明,使之對本方方案形成第一印象。“先入為主”,一辯的氣質、個人形象很重要。擬選擇外形較溫和,表達清晰、心理穩定的選手。可能就是出於這個道理,多數教練喜歡派女辯手擔任一辯手。處於中間辯位的選手(二辯或三辯)要承上啟下,要求辯手機敏靈活,有較強的說理能力。“總結陳詞的辯手”在辯論中承擔概括、總結整場比賽,係統歸納對方辯論過程中出現的所有主要矛盾或問題,並進行係統簡練的反駁。將本方論點和論證升華到一定高度的任務,對辯手要求比較高:反應快、接受的信息量大、提煉概括準確、說話有感染力。應該是上場隊員中最強的一個。在了解辯位特點和辯手個性特長的前提下,明確上場辯手的位置和分工。一般情況下,要指定場上隊長,其主要任務是:協調上場隊員的關係;把握攻防轉換的時機;指定場上主攻手和辯護手,以及教練認為必要的其他分工。每位上場隊員在賽場上的分工任務應有分有合,相互支持、及時補台。
自亞洲大專辯論賽以來,人們幾乎把複旦大學“啟、承、轉、合”的模式看作是唯一的布陣模式,但在辯論實戰中,人們已經創造出了許多布陣模式,而且還應當繼續創造,隻有這樣,才能推動辯論賽這一現代文明的擴展和傳播,才能使它更具魅力。一項活動的真正魅力不在於模仿,而在於創造。其創造領域愈寬,可能空間愈大,它的動力也就愈強。另外,辯論賽的目的在於促進人們的求知欲,在於培養和發現人才,並不隻是為了辯論的勝負。
辯論中的布陣模式,是指對四個辯手之間的關係和辯詞與辯題之間關係的一種設計。這種設計要考慮辯題的性質、辯手的素質和對手的情況。好的布陣模式應達到與辯題的契合,最大限度發揮辯手的才能,達到克“敵”製勝的目的。下麵我們簡單地分析一下在辯論中已經出現的一些布陣模式。
(一)啟、承、轉、合的布陣模式
這種模式是複旦大學辯論隊對自己兩次舌戰獅城布陣模式的一種總結,他們認為,一辯是“啟”,即開啟,把己方的基本立場和基本觀點清清楚楚地表達出來,說明己方各位辯手論說之間的基本邏輯關係,證明自己觀點的基本論據,理論條理清晰,簡潔明了,讓評委和聽眾都聽懂自己的觀點和論證的層次,並且說出以後三位辯手的基本思路,起到開題的作用。二辯是“承”,即承上,從理論的角度深化一辯的核心思想,繼續論證自己一方的基本觀點和立場。三辯是“轉”,即回旋,以事實為主要論據,生動有力,展示了一個新的方麵,向對方發起攻勢。四辯是“合”,即綜合,是總結前三位辯手的觀點,在一個新的高度上加以概括,表明己方的價值傾向,使人產生登高一呼的感覺。按複旦人自己的介紹,這種起承轉合的實質內容是一辯解析辯題,二辯側重理論的論證,三辯側重事實論證,四辯表達價值取向,這是複旦人幾次辯論中基本的布陣模式。我們認為,這樣設計辯詞與辯題之間的關係,才是他們布陣模式的實質內容。這種布陣模式的優點是,它一開始就給評委和觀眾一個清晰的思路,後續隊員反複論證強化自己的思路,使聽眾形成一個一致的印象,有利於評委的評判。但是這樣的結構也有它的缺點,即一開始就把自己的底數交給對手,進攻的隱蔽性和後續性不強,如果遇到臨場反應好的強手,會在規範發言的十幾分鍾裏組成有效的攻勢,使自己陷於被動。正因為一辯起始的這種全麵性,三辯的“轉”,是角度的“轉”,內容的“轉”,還是戰術的“轉”,就很難說清楚,也很難體現出來。
(二)由事實到理論的布陣模式
這種模式適合於辯論事實性很強的題目。一辯解析辯題後就以事實作論據,少做理論分析;二辯從一個特定的角度再舉事實;三辯換個角度還是事實;四辯將這些事實上升到理論予以概括和總結,產生一種其理在手不可駁辯的凜然正氣,給對手一個強大的威懾力,使之感到自己運用的理論很難分析對方的事實,在如此強硬的事實麵前感到力不從心。這種布陣模式的優點是,當己方一個辯手發言結束後,使對方隊員不能清楚地了解己方整個論證的“底線”,摸不清自己的根本性論據,造成對方攻擊的盲目和無的放矢,或者至少造成對方攻擊的局限性,而不會對自己形成根本性的威脅。這樣的模式的缺點是:它在造成對手辨別困難的同時,也容易造成評委和觀眾的判斷失誤,弄不清你的根本性論據,為了克服前三辯的局限性,這個模式在四辯做理論概括時,力圖給評委一個完整的印象,當然如果評委注意力集中,這種局限性就可以克服,如果評委注意力稍不集中,或尚未全部理解,那這種模式的局限性就很大了。即使評委完全聽懂了,那麼這種模式也不會像第一種模式那樣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三)理論邏輯貫穿的布陣模式
一般來說,麵對事實性很強的題目,最好不要以理論對事實,以免陷於被動,可以用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以相反的事實相抗衡,至少能打個平手。但是,麵對特殊辯題,也可以用理論邏輯貫穿全場的布局。前文提到的同濟大學對陣西安交通大學關於“跳槽是否有利於人才發揮作用”的比賽中,西安交通大學就是用邏輯貫穿全場的布局。
(四)由理到情的布陣模式
這種結構適合於與人們感情有關的題目,適合於那些善於煽情的辯手,前三位辯手講理,把理講透,邏輯清楚,論據充足,觀點簡潔,最後一位辯手在理上“動情”,讓評委和觀眾覺得在“情”、在“理”,效果非常好。有些辯論隊的布陣安排常在二辯或三辯煽情,給人的感覺並不好,常讓人覺得“好玩”、“有意思”,而不能讓人感動。相反,由理到情的布陣模式,由“理”生出“情”,“情”在“理”上發,情理交融,能產生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爭取到了評委,感動了觀眾。這種模式的優點十分明顯,就在“情理交融”四個字。它能打動觀眾、評委甚至對手,形成強有力的磁場,吸引了大家的思維和情感。
(五)平轉高的布陣模式
這種結構表現的是一種內容分布的節奏,是一種對抗戰術很強的結構,具體分布是:一辯手解題,提出若幹論據,但不是全部論據。二辯手從理論上繼續論證這些論據,使之具有可信性。前兩辯比較平實,給對方一種安全感,在自己的論域裏放心地渲染,這時三辯突發奇兵,向對方自以為得意的論據發起毀滅性的攻擊。這樣的模式會打掉對方的自信,擾亂其情緒,對其立場產生暫時性的猶豫,繼而在自由辯論中乘勝追擊。最後四辯站在價值的高度登峰高呼,結束整場辯論。這種布陣模式有著明顯的優點:它是一種平實之後的奇兵,是後發製人的戰術,具有突然襲擊的效果。在氣勢上讓對方出現曹劌所說的那種“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狀態,誘敵深入,然後圍而殲之。整個戰略類似於下圍棋,首先是平分秋色,各自占領自己的領域,你是你的,我是我的,然後主動滲入對方戰場,要體現你的也是我的,迫使對方不得不采取一種守勢。當然這種模式也有它的局限性:即這種模式比較適合那種人們一望便知各自優勢領域的題目,這樣才能在人們心目中起到轉的效果。另一方麵,這樣的轉的內容最好有類似專業的評委在座,他們才能體會到這一“轉”的力度。
總之,辯題的布陣模式不是單一的,也不是不變的,它要依辯題的性質、辯者的素質和製定的戰略戰術的情況而定,應當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有千篇一律的模式。我們現在總結的這些布陣模式隻具有啟發意義,它應當是我們探索更多模式和采取更靈活布陣模式的引玉之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