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辯論與論辯口才訓練 第三節辯論賽的戰術準備
辯論賽的戰術準備主要包括辯題所涉及的理論知識與事實材料的準備、問答攻防戰術設計、辯論的整體配合設計、應對外界因素影響等。
一、理論知識與事實材料的準備
一個辯題被確定後,就要對辯題所涉及的理論知識與事實材料進行準備。這項工作是辯論賽戰術準備的基礎。
需要準備的理論知識可以分為:核心理論知識、相關理論知識、外圍理論知識。所謂核心理論知識是指那些辯題直接涉及的專業知識,一般包括相應的學術論文和著作提供。所謂相關理論知識是指與辯題沒有直接聯係,而在辯論中可能涉及的理論知識。而外圍理論知識涉及的麵更寬,一般情況下隻能是有備無患,主要還是靠平時的積累。尤其是像“人性本善”(1993年國際大專辯論會決賽辯題)、“知難行易”(1995年國際大專辯論會決賽辯題)、“真理會不會越辯越明”(1997年國際大專辯論會決賽辯題)、“美是主觀感受”(1999年國際大專辯論會決賽辯題)、“金錢是萬惡之源”(2001年國際大專辯論會決賽辯題)這類辯題,往往對上述知識的需求就顯得更重要。一般抽到這樣的辯題,就應認真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並且下大力氣學習、理解、體會,直至融會貫通,運用自如。
辯論是知識密集的競賽,要求辯手在最短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調用知識積累,做到厚積薄發。在很多重大比賽的準備階段,很多隊伍都通過專業講座(1993年國際大專辯論會準備階段,複旦大學舉辦相關講座達幾十場之多)、大量閱讀來對選手知識進行補充。
(一)理論知識準備要遵循的原則
在進行理論知識準備時,一般要遵循如下一些原則:
1全麵、準確原則
當以某人的觀點為依據作證明時,必須全麵、準確把握此人的觀點及觀點的實質。許多哲人對同一個問題有不同的論述。而對這些問題,必須全麵了解,掌握信息必須非常準確,絕對不能搞錯,否則會造成大的失誤。
在“人性本善”這場辯論,反方正是利用了自己對知識的全麵掌握,在正反雙方一辯陳詞階段就贏得了主動:
正方一辯陳詞:哲學家康德主張,人不分聰明才智、貧富美醜,都具有理性。孟子認為人性本善,所以進一步又加了一句,每個人都有惻隱之心。而佛家說,一心迷是真身,一心覺是佛。
反方一辯陳詞:我首先要指出的是,康德並不是性善論者。康德也說過:“惡折磨我們人類,時而是人的本性,時而是人的殘忍的自私性。”對方不要斷章取義。
2有力本方原則
理論具有相對性,有利己理論,也有利他理論,即使是同一個人(學者)也會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向不同對象講不同的話。有時對同樣一句話,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同一件事實,正方能用,反方也能用,關鍵在於如何對這一事實進行詮釋。許多理論和國家規定是有適用範圍的,如果分析得當就會形成對本方有利的局麵:
十年前,某高校校內比賽,當時的辯題是:“在校大學生經商影響學業”(反方辯題是“在校大學生經商不影響學業”)。當時,國內對於休學創業的規定尚未出台,而且整體環境對反方十分不利。於是,反方就采取“就事論事”的策略,從當時該校(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強調實戰商業訓練培養學生能力所取得的成績出發,結合校內外專家對此的肯定的主線出擊。而在準備比賽中,反方的學生提出曾經看到國家教委的一項規定中有“大學生不準經商”的規定,反方教練立刻拿出了原文——“在校大學生不準經商,商業旅遊類院校除外”,堅定了選手的信心,並使反方最終取得了比賽的勝利。
3服從真理原則
辯論賽辯題的對立立場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存在大量有利於本方的事實的同時,肯定也存在大量有利於對方的理論和知識。在對手引用這些理論和知識時,應該尊重,不能輕易否定。像在“人性本善”自由辯論中就有這樣例子:
正方:……荀子說:“無為則性不能自美。”說性像泥巴一樣,他塑成磚就是磚,塑成房子就是房子,這是無惡無善說啊,對方辯友。
反方:荀子也說過:後天的所謂善是在“注錯習之所積爾”,什麼叫做“注錯習之所積爾”呀?
正方:荀子說錯了!荀子說他看到什麼是惡的,還是說沒有看到善,你就說是惡。沒有看到善是不善,不是惡,對方辯友。
反方:你說荀子錯了就錯了嗎?要那麼多儒學家幹什麼?
正方:儒學就是來研究荀子到底說了性善還是性惡嘛。
反方:荀子明明白白告訴我們:“人性惡,其善者偽也。”
當正方說:“荀子錯了”時,否定的已不是反方,而是否定荀子,否定權威了。同時也顯示出其知識結構的某些不足,有損自身形象。
“事實勝於雄辯”。事實材料是客觀存在,誰也不能否定。所以事實材料的運用在辯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在辯護和反駁時,列舉事實是最好的辦法。
在1988年第二屆亞洲大專辯論會決賽——“儒家思想可以抵禦西方歪風”的辯論中,反方複旦大學二辯顧剛在陳詞中就成功應用了事實材料攻擊了對手台灣大學的觀點:
在孔子的時代也有歪風,所謂歪風代代都有,隻有變化不同。那個時候,孔子做司寇的時候,可謂是司法部長,但是,齊國送來了一對舞女,魯國的季桓子馬上三日不朝,麵對這種縱欲主義的歪風,孔子抵禦了沒有呢?沒有,帶著他的學生左右外流去啦(掌聲)。這能叫抵禦了西方的歪風嗎?
(二)事實材料準備要遵循的原則
在進行事實材料準備時,一般要遵循如下一些原則:
1定位得當原則
不同類型的辯題對事實材料引用的需求是不一樣的。一般理論型的辯題隻要求適當引用事實材料,而判斷型的辯題需要較多地引用事實材料。辯題通常多以“可能”、“利弊”、“等同”、“關鍵”、“主要是”等形式出現。對於這類辯題、辯論的輸贏就在於,誰引用的事實材料多、質量高、能說明問題的要害,誰就能取得勝利。
2實事求是的原則
既為事實就應該是真實存在。在選擇事實材料時,必須認真、反複核對材料的可靠性,切勿道聽途說,人雲亦雲。尊重事實,不否定對方辯友使用的對本方不利的材料。但對威脅本方立場的重要資料事實,要認真研究,建立有效的辯護防線。
3關注材料的時空性原則
引用材料時有在什麼時候用,在什麼地方用的問題。譬如,適合於國內使用的材料,在國外不一定適合用;有的曆史資料不能用來說明今天的問題,年輕人中間發生的事情不能用來說明老年人的想法等。比如,在“真理會不會越辯越明”中有人用鄧小平說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作論據就有很強的場合性。
二、問答與攻防戰術設計
與陳詞不同,問答和自由辯論的態勢無法事先準確預料。辯手必須在現場隨機應變。因此,為了控製比賽的過程,爭取主動,應該也完全可以事先設計場上的問答和自由辯論的戰場。王安石在《再上龔舍人書》中稱:“質而問,問而辯,問辯之道也。”一般辯論的“問答”多在“自由辯論”之中出現,一些包含盤問階段的辯論賽模式,更要精心設計。
在設計問答與攻防戰術方案時一般應該堅持如下原則:
(一)以我為主原則
辯論的勝負往往取決於場上主動權的把握。因此,在問答與攻防戰術設計中,應該貫徹“以我為主”的方針。根據本方的立場與辯論方案,在擴大本方優勢、抑製對方優勢,回避本方劣勢、突出對方劣勢的基礎上製訂有關問答與攻防戰術設計的方案。
(二)知己知彼原則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辯論不能搞“一廂情願”,對方設計辯論方案的原則也是“利己”的,因此對於對手的優勢不可低估,對其劣勢也不可誇大,甚至應該把對手的優勢估計得多一些,對本方的劣勢估計充分。這樣設計的方案取勝的把握比較大一點。前文提到“在校大學生經商影響學業”一場比賽,在設計戰術時就是采用“引而不發”的策略:事實上,比賽前正方也發現了相關資料,但由於正方對該資料的研究沒有反方全麵,在比賽中當對手提出國家教委規定“大學生不準經商”,正方立刻拿出了原文——“在校大學生不準經商,商業旅遊類院校除外”,反方被正方在此問題上擊破,從而形成了比賽的轉折。
(三)最佳方案原則
方案設計是一個反複權衡、反複修改的過程。在以我為主的前提下設計的方案,經過“以他為主”的檢驗,發現攻防上的弱點,對比賽預案進行一次“以我為主”的修改、調整;然後再“以他為主”尋找本方的漏洞,再次修改方案……反複這樣的過程直至得到滿意的方案。在辯題為“網絡戀愛可以得到真正愛情”時(當時反方觀點為:“網絡戀愛不可得到真正愛情”),反方估計到對手肯定會采取事實攻擊的戰術,因此確定了以邏輯對理論的策略。而如何打開局麵是問題的難點。反方一辯在陳詞階段設計了這樣一句反駁:“對方辯友剛才講了一(幾)個美麗的愛情故事,我也十分感動。但我想請問對方辯友是不是您舉一百個例子,我舉一萬個例子,問題就解決了呢?沒那麼簡單吧!下麵請允許我闡述我方觀點——網絡戀愛不可得到真正愛情。”
(四)現場應變原則
辯論態勢變化瞬息之間,現場情況難以預料。比賽既要靠選手現場反應,又要靠賽前設計。因此,設計方案時,要多考慮幾種情況。
堅守自己的底線,堅守自己的底線不被對方所破,這就是辯論中做好應變的基本原則。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注意以下幾點:
1本方隊員必須頭腦清楚,任何時候在任何防禦點上都不能向後撤退
2不為對方“失誤”陷阱所迷惑,始終堅持在自己的陣地上作戰
在高水平的比賽中,有些明為“漏洞”,實為陷阱,表麵上好像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而實際上後麵有一係列的後續部隊圍殲,簡單的問題不過是誘敵深入的釣餌,後麵隱藏著“口袋”陣,進去就必死無疑。高水平的辯手深知這一點,他們堅守自己的底線,不進對方陣地。在“艾滋病是醫學問題不是社會問題”的辯論中,正反雙方各自都不為對方所誘惑。在自由辯論時,反方提了一個十分簡單的知識性問題:“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口號是什麼?”正方答成:“要加強預防”(實際上是“時不我待,行動起來”),結果反方立即糾正,然後諷刺道:“對方辯友連這個基本的問題都不知道,怪不得談起艾滋病問題還是不緊不慢的。”從此打開缺口,威脅著對方的底線。如果正方沒答錯,正確地回答了“口號”的內容,那反方很可能會說: “時不我待說明了問題的嚴重性,對方可不能不緊不慢呀!”在貌似簡單的問題後,總有後續戰法。因此隻有不輕易入套,才能堅守好自己的陣線。
3對於在設計中未曾想到的問題、準備不足的問題,最好采取回避戰法
在艾滋病問題的自由辯論中,複旦大學隊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認為那些產生於社會,影響社會,用社會手段來解決的問題是社會問題,而不是醫學問題。舉出了“在醫院裏發現一把丟失的鑰匙”,“老太太被車撞後進了醫院”的事例說明在醫院裏發生的未必都是醫學問題;以“醫生參與戰爭”證明醫生參與的不都是醫學問題。這些問題在邏輯上並不嚴密,但具有“攪亂”陣線的作用。正方沒有有力地回擊,後來意識到大規模發生的疾病並不都是社會問題,提出“千百萬人的心髒病是什麼問題”。這時反方非常聰明,就采取了回避戰法。對方問了幾次都不予以回答,堅守了已有的成果。在激烈的辯論中,采取回避的戰術有時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為了不讓評委和觀眾留下躲避的印象,就要采用巧妙、恰當的回避方法。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回避方法:
(1)以問題與辯題表麵無關回避。從常理上說,對方問的任何一個問題都與辯題有關、否則對方也不會問。但是有些問題表麵上似乎與辯題無關,防守的一方就可以以此為由拒絕回答,這樣做不露痕跡,而且顯示出守方緊扣辯題的機智,給觀眾和評委留下好印象。比如,在辯艾滋病問題時,反方問:“請問相思病是該看內科還是看外科啊?”這個問題與辯題有關,而且不好回答。所以正方采取這一策略,答道:“我們今天晚上的論題是艾滋病而不是相思病,對方不要搞錯了。”然後轉入自己的領域。這種技巧是非常聰明的。
(2)以公理、常識性問題不需要回答回避。一方提出公理、常識性問題的目的就是要說明對方的觀點違背了一般的常識,做一個鋪墊提出問題,引君入甕。這時防守的一方可以以調侃的語調拒絕回答此類問題,打破對方問題的連續性。比如在辯“人性本善”時,正方問:“對方辯友,請您回答我們荀子說的是性惡說,還是性無善無惡?”此時反方為了防止在這枝節問題上糾纏,非常機智地回避了,答道:“連這個問題都搞不清楚,還來辯論性善性惡?”然後轉入自己的戰場。在做這類回避時,一定要注意,回避的問題一定是常識性的問題,斷定觀眾和評委對此都有一個比較確定的認識,不然這類回答就不會收到預期的效果。
(3)以己方已經回答過此類問題回避。有時己方在程序發言時已經回答過此類問題,對方沒有聽清楚:或者己方在自由辯論時回答過此類問題,而對方當時未能反應過來,此時想“舊話”重提。其原因或者是找到了新的攻擊武器,或者是想耗費你的時間,這時就應當以回答過此類問題為由拒絕回答。比如在辯人性善惡時,正方問:“我想首先請問對方辯友,既然人性本惡,世界上為什麼會有善行發生?”反方答道:“我方一辯已經解釋了。我倒想請問對方辯友……”經過幾個回合後,正方又問:“如果人性本惡,是誰教導人性要本善的?這第一個到底為什麼會自我覺醒?”反方依然這麼答道:“我方二辯已經解釋過了,我想第四次請問對方辯友……”在這兩個回合中,反方都以回答過此類問題拒絕再次回答,目的是防止對方在自己防線上打開缺口,節省自己的時間,把戰場拉到對方的領域中,去攻擊對方的薄弱環節。當然,在使用這種方法時,對方的問題應是確實回答過了,否則會給觀眾和評委留下不良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