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能力訓練51(2 / 3)

辯論中的進攻手段很多,常用的辦法有攻擊對方論點、底線,攻擊對方在辯論中出現的漏洞,攻擊對方在辯論中的弱點。

攻體就是要攻對方的整體,攻對方論點上的實質和要害。它比攻擊那些枝節問題更具威力和殺傷力,是擊其要點,以潰全軍的戰略。孫子兵法在談到這一點時說:“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攻擊對方的實質和要害,表麵上看是攻擊對方的一點,實質上這一點不是平常的一點,而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對方陣線的實質處和要害處,是對方的底線,是對方立論大廈的根基。

對方在辯論中出現的漏洞,有明顯和隱蔽兩種形式。抓住對方某一環明顯的鬆動或隱蔽的不一致,施之攻擊。辯論中一方隊員隻顧考慮己方的觀點,未能認識到自己的事例可能為對方所用,造成自己某一環明顯的鬆動,這時就應緊緊抓住對方的鬆動施以攻擊。而要發現隱蔽的不一致,就需要攻方隊員延伸對方的觀點,用歸謬法將其觀點引申到一個荒謬的結論,使對方不明顯的漏洞顯像化,然後再予以攻擊。一位年輕人曾對大發明家愛迪生說:“我想發明一種萬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愛迪生予以歸謬:“那麼你用什麼器皿放置這種萬能溶液呢?”愛迪生的回答就使這個青年人的這種想法的荒謬處顯而易見了。

在辯論過程中從命題出發,推出荒謬的結果,從而否定命題本身的推理方法叫做“簡單歸謬法”。

正方:我方的論點對方沒有任何的批駁,所以我方的定義已經成立了。

反方:你的論點不是自己說成立就成立了,不然還要評判幹什麼?

(摘自《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正方:……荀子說:“無為則性不能自美。”說性像泥巴一樣,他塑成磚,就塑成磚,塑成房子,就塑成房子,這是無惡無善說啊!對方辯友。

反方:荀子也說,後天的所謂善是在“注錯習之所積耳”,什麼叫“注錯習之所積耳”呀?請回答。

正方:荀子說錯了!荀子說他看到什麼是惡的,還是說沒有看到善,你就說是惡。沒有看到善是不善,不是惡,對方辯友。

反方:你說荀子錯了就錯了嗎?要那麼多儒學家幹什麼?

(摘自《人性本善》)

上麵兩例都是在肯定對方命題的條件下分別推出荒唐的結果:“不需要評委的評判”和不需要“儒學家”對荀子的“性善抑或性惡”進行研究,從而否定對方的觀點。

而在辯論“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辯題時,針對正方隻有在溫飽條件下才能談道德的觀點,反方複旦大學問道:

“對方還沒有論證如果溫而不飽該怎麼樣?減肥小姐可謂是溫而不飽,那這個減肥中心不是按照對方的邏輯要變成拳擊場了嗎?”

攻擊對方在辯論中的弱點。攻擊對方弱點的前提是要找到對方的弱點,為了在自由辯論中一下子抓住對方的弱點,必須在程序發言時,伺機尋覓,找到對方的弱點,找到攻擊的目標。這就是孫子兵法講的“避實擊虛”。為什麼要避實擊虛?這是因為擊虛更容易取得成果,更容易顯示自己的優勢。因此高明的辯手憑借自己的靈敏嗅覺,一下子就能嗅到對方的虛處,施以攻擊。1988年亞洲大專辯論賽在辯“儒家思想可以抵禦西方歪風”辯題時,反方在聽了對方的辯詞後,發現正方講了許多古代的事實,也舉了一些今日的日本、中國台灣和新加坡的事實,但是沒有列舉中國近代史的事實。這表明中國近代史的事實可能是正方的一個弱點,所以在自由辯論中,反方攻擊道:

“我們可以看一看對方同學愛提的民國初年,從袁世凱到吳佩孚、孫傳芳,哪一個不尊孔,哪一個不讀經,但是中國還不是被他們讀得百孔千瘡嗎?”

在辯論賽的過程中,任何一個隊都不可能辯才均等,知識一樣,鐵板一塊。總有或在知識上,或在反應上,或在辯駁能力上稍遜一些的隊員。攻擊對方在辯論中的弱點還有一個戰術就是“攻人”,攻擊方可以請對方的弱者答你的難題。如果這位隊員倉促應陣,出現漏洞,可以窮追不舍,顯示自己的優勢;如果對方為了補弱而由其他隊員代答,攻方還可以繼續提問這位弱者。若對方再次采取補弱的方式應對,那就會給評委這樣一個印象,即守方的此位隊員較弱,整個隊伍實力不均,結果得出攻方整體實力強於守方的結論。值得注意的是:采用這一戰術,不要是男辯手攻擊女辯手,因為,男辯手攻擊女辯手容易給人造成恃強淩弱的不良印象。最好女辯手攻擊男辯手,這樣,就會使男辯手的心理壓力更大,守方的劣勢就更明顯。

當進攻打開一個突破口,應該加強進攻,鞏固成果。複旦大學隊作為反方在辯“人性本善”辯題時,一直追問:“善花如何結出惡果?”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辯論賽反擊的語言如果能夠風趣、詼諧,現場效果就更佳。如果能運用形象的比喻,含蓄地反駁對方的觀點或反駁論證本身,就可以在反駁對方的同時渲染氣氛、增加效果。複旦大學在辯題為“儒家思想可以抵製西方歪風”的辯論中,為反駁對方台灣大學“儒家思想可以抵製西方歪風”,引用了“儒家”思想鼻祖孔子本人在遇到“歪風邪氣”的時候隻會逃避的實例,並使用“人才外流”等現代語言的,把孔子在歪風麵前無能為力的心態刻畫得入木三分。

三、辯論的整體配合設計

辯論不是辯手的單打獨鬥,而是聯手作戰,每個辯手的表現都不應離開隊伍整體,而應當是辯論隊中的有機部分。辯論中的整體配合包含著極為豐富的內容,一般來說,辯論的整體配合設計應該包括總體戰術布局,如何使辯手能力最大限度發揮,辯手之間如何配合,辯論過程中“耗時”戰術的設計與實施。

(一)辯手能力發揮要服從於辯論的總體戰術布局

每個辯手由於年齡、閱曆、知識結構和個人情趣的不同,都具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點。他們有的言詞鋒利,咄咄逼人;有的軟中帶硬,穩重剛健;有的清新純淨,善於抒情;有的想象豐富,風趣幽默。每個辯手不同的個性、不同的性格特征形成了他們不同的風格。辯論賽中不同的辯位,對選手要求也大不相同。在新加坡模式裏,一般一辯應當邏輯性強,二辯應當闡述理論,三辯應當風趣調侃,四辯應具有領袖氣質。複旦大學正是按照“起承轉合”的模式設計了1993年首屆國際大專辯論會的隊伍。俞吾金教授形象地將這一布局概括為:“講(薑豐)邏輯、記(季翔)理論、加(嚴嘉)事實、倡(蔣昌建)價值”,這樣的布局,使選手的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發揮,使複旦大學贏得了冠軍並贏得了“華辯”風格的美譽。

隻有達到辯手與辯論總體戰術布局的統一,才能淋漓盡致地表現出辯手的個性風采,同樣,也隻有達到二者的統一,才能展現辯論的全部蘊含。可見,辯論的整體配合設計的基礎就是:辯手能力發揮要服從於辯論的總體戰術布局。要達到這一目標,一般要注意以下幾方麵的問題:

1口頭語言和體態語言的統一所形成的風格

在口頭語言的表達中,辯手應當吐字清楚、音量適中、語氣中肯、語速適中。在體態語言的使用中,辯手應當控製好自己的眼神和表情,設計好自己的手勢,控製好自己的身姿和儀態。這樣,就可以形成口頭語言和體態語言的統一。

2要重視辯手的風度

辯手應當衣冠整潔,莊重樸素,落落大方,色彩和諧,表現出辯手的瀟灑英姿,洋溢著朝氣蓬勃積極進取的精神。同時,在辯論過程中,辯手應當不急不躁,舉止優雅。處於逆境劣勢時,不能氣急敗壞、出言不遜甚至貶低對方;處於順境優勢時也不能趾高氣揚,放肆無禮。

3加強氣質與修養訓練

辯手的氣質與修養是知識和生活閱曆積累的結果,女性的文靜,男性的儒雅,不僅展現了自己的氣質與修養,更展現了整個辯論隊伍的精神風貌,體現出整個辯論隊伍的辯論風格。

(二)辯手之間的配合設計

在辯論中,辯手之間的相互配合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一般從使配合達到最佳效果分析,設計辯手之間的配合時,可以采用如下幾種戰術:

1傳遞卡片,相互補位

在程序辯論中,除了正方一辯之外,每一位辯手都要首先反駁對方的前一位發言人,揭露對方發言中的失誤,然後陳述自己準備好的辯詞。但是,反駁對方的發言絕不是此方一個人的任務,而是整隊的任務。當對方一辯發言時,其他選手也應作相應準備,將自己的意見卡片傳給自己的隊友。在“人性本善”的辯論中,複旦大學二辯季翔和三辯嚴嘉在聽對方一辯發言時,針對對手的觀點:“哲學家康德主張,人不分聰明才智、貧富美醜都具有理性。”立即寫好卡片傳給自己的一辯薑豐,薑豐在陳詞階段駁斥對方觀點時所使用的正是這段同樣的話:

謝謝主席,大家好!我先要指出一點的是,康德並不是一個性善論者。康德也說過這樣一句話:“惡折磨我們人,時而是因為人的本性,時而是因為人的殘忍的自私性。”對方不要斷章取義。

從比賽場麵上看,補位效果頗佳。

相互補位還體現在比賽中的補漏。當比賽中隊友出現了漏洞,其他隊員應予彌補,這種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

2就近分組,形成小組進攻

在自由辯論中,為了盡快地傳遞信息,克服傳遞卡片時間長的局限性,確定攻擊點和防守點後,確定幾種戰術的編號,然後采取就近分組的辦法:即前兩人為一組,後兩人為一組,及時地商量對策,兩個組可以一組為攻擊組時,另一組就為防守組;也可以每組中一個攻擊,一個防守。這種方式克服傳卡片的局限性,但切忌場上交頭接耳,聲音要小,同時結合賽前設計,決定幾號戰術的使用。

3確定發言次序

自由辯論時,為了克服前兩者的局限性,可以采取確定次序的辦法,作一個硬性規定,相互銜接、井然有序。複旦大學隊在參加1993年國際華語大專辯論賽中,自由辯論他們采取了這種方法,具體次序是,四辯、二辯,三辯、一辯,此起彼伏,錯落有致,反複輪回,有一種不露痕跡的隨機性,表現了整體的實力和水平。

4確定場上隊長

這種方法最適合於強弱不均的辯論隊,有的隊員反應快說話簡潔,有的反應稍慢說話不太簡潔,容易出現漏洞或耗時過長,可以確定這樣的原則:每個隊員不受限製可以隨時起立發言,但是規定如果場上隊長起立時,其他辯手應當立即坐下,以保證重點,實現最強有力的反擊。

(三)辯論過程中“耗時”戰術的設計與實施

辯論賽不同於一般辯論的一個重要方麵就是對辯論的雙方有時間限製。因此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就成為一個基本的要求。如果控製不好時間,自己耗時已盡,隻能聽任對方的質問,那無異於缺席審判。爭取時間,控製時間,就成為雙方共同的目標。讓對方耗時的辦法主要有兩種方式:

定點進攻,這種戰術的主要形式是提出一個比較難於回答的問題,需要用一些時間方可說明白的問題。這樣的問題常常是一個理論問題,或者是一個有多種關係的事實問題,提出來讓對方梳理清楚,對方為了申明自己的立場和觀點被迫解釋而耗時。

盯人進攻。在辯論中應及時發現那些說話比較囉唆的隊員,用盯人進攻的戰術,迫使這樣的隊員多回答一些問題。從心理上分析,囉唆隊員是比較願意講話的。如果他應戰,滔滔不絕,就讓對方的寶貴時間浪費於無用之中。另外,還可以選擇那些進攻力弱而防守性強的選手作為攻點的對象。這樣,應戰者常常擅長解釋自己一方的觀點,他解釋的仍然是程序辯論的觀點,隻有重複而已,不會對攻方形成新的攻勢,因此,不會對攻方的底線構成威脅,攻方可以利用這一時機組織起有效的攻擊。

如果耗時戰成功了,攻方應當有預先設計好的戰略,利用這段時間。一般來說,幾個隊員可以分工,有的總結對方的錯誤,予以反擊;有的重新申明自己的立場,消除評委和觀眾心中的誤解;有的則可以幽默一下,調動場上氣氛;或者設計成一些人們喜聞樂見的精短句、三句半之類進行調侃式進攻,等等。而且,當“耗時”優勢過大,也可以采用“放棄戰術”。在筆者指導的北京農學院首屆“農林杯”大學生辯論賽決賽中,對手隊員的語速普遍偏慢,我方的“耗時”戰術實施的十分成功,在對手四分鍾到時,我方還剩餘三分零六秒,而我方在場下設置了一組與記錄裁判同步的計時員,於是在比賽還有十秒鍾時用手勢向場上傳遞信息,場上隊長起立發言:

鑒於我方觀點已完全確立,為了增進我係和貴係的友誼,為了推動北京農學院大學生辯論活動的發展,我方願意放棄餘下自由辯論時間。

此戰術一出,徹底打擊了對手的氣勢,起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也形成了鎖定勝局的關鍵。采用“放棄戰術”一定要計算好時間,事實上,根據賽後我方與場上計時裁判核對,我方實際放棄的時間為零點三四秒!

四、辯論賽現場反應能力訓練

現場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關係到辯論賽比賽效果。在1993年首屆國際大專辯論會大決賽中反方複旦大學三辯嚴嘉抓住正方台灣大學在陳辭中的漏洞,實施反擊,表現出現場反應的重要性。

正方:佛家說,一心迷是真身,一心覺是佛,正因為人性本善,所以人隨時隨地都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反方:對方一辯說,有的人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這不錯。但我請問,如果人性都是本善的話,誰還會拿起屠刀呢?

辯論賽的“對抗”性決定了回答對方的問題是不可避免的。而要更好地回答問題就要迅速分清對方提問的主幹和枝節,針對對方提問的主幹回答問題,不在細枝末節上過多糾纏才會順利解決問題。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就要提高概括能力。尤其是在競爭激烈的辯論場上概括能力就顯得尤其重要。在辯論引入攻辯或盤問環節之後,往往一名辯手在基本上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做1分30秒的攻辯或盤問。這樣的規則就對做攻辯或盤問小結的辯手的概括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擁有很好的概括能力是做好攻辯或盤問小結的基礎,而做好攻辯或盤問小結也成為比賽獲勝的重要條件之一。郭宇寬在1999年第四屆國際大專辯論會大決賽中的盤問中提出了三個問題,而在盤問小結中風趣幽默的反擊正來源於高度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