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能力訓練51(3 / 3)

郭宇寬在盤問中的提問和對方的回答:

郭宇寬:謝謝!對方同學說美不等於美的感覺,那我想請教對方一辯,美能不能脫離人的感覺而存在。如果能的話,舉出一個例子來,好不好。謝謝!

陳瑞華:美當然能夠脫離人的感覺而存在啦。一朵花存在於客觀世界之中,但是我們能夠說花是感覺嗎?花的美是感覺嗎?不能。花有美的特質,花有美的特性在。但是今天我們能夠感覺到花的美是因為我們在不同的角度來觀賞美,因為花能夠給予我們不斷的感染,但是我們不能夠說美和美的感覺是一樣的,對方清楚了?

郭宇寬:請教對方同學啦,那麼既然美是可以感覺到,不感覺不到不代表不美,那麼對於電磁場這種我們不能直觀感受到的東西,請教你們的二辯,它到底美還是不美呢?

鄭玉珮:美不美是要存在在那事物之中,但是我們能不能感覺到美,就是憑我們自己的主觀感受,但是如果說我們感覺不到美的話,並不表示說那樣東西不美,它就必須要有美的特質。對方剛才說電磁場,那麼電磁場本身若是擁有美的特質,它能散發出美的特質,能影響、感染人的話,那麼它就會令人有美的感受。但是若美的特質不在電磁場上,那麼就無法取得,讓我們感受到它的美。所以美本身還是客觀存在的,在那個事物之上,而並非我的(時間警示)主觀感受,就告訴說,電磁場美不美呀!

郭宇寬:請教對方三辯,當社會上對美的認識不統一的時候,你是根據什麼樣的標準確定你的審美取向的呢?

何曉薇:對方剛才說當社會上美的標準不統一,我會如何確定審美取向。我們今天要知道的是,美是客觀存在的,它本身有一定的形象性,也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而且它必須要能夠滿足人的功利性要求。因此而看,如果一樣事物具有美的特征,就是這三樣美的特征,它就能夠發出它美的光輝,讓人們去決定它到底是美還是不美。然而當我們說它是不是美的時候,這是一種(時間到)人的主觀判斷,而不是,……

張澤群:謝謝!

何曉薇:……而事實上是客觀存在呀。(掌聲)

郭宇寬的盤問小結:

謝謝!對我的第一個問題說,一朵花擺在那裏,你不去感受,它也是美的,這種說法對嗎?不要急,我的第二個問題中,對方辯友就告訴我們電磁場不具有美的特性,為什麼電磁場不具有美的特性呢?因為人無法直觀地感受它。一個東西一旦人無法直觀地感受它,連美的特性都沒有了,這不就說明美不能脫離人的感受而存在嗎?那麼再反觀第一個問題,對方同學為什麼說那朵花是美的呢?是因為就算他自己沒有直觀的感受,也有人去感受了,把這種感受傳達給了他,這就好像有人買了一個東西作為禮物送給了對方辯友,難道因為他沒有掏自己的腰包,就告訴大家在這個世界上買東西可以不花錢的嗎?假如這樣,真是要誤人子弟了呀!(掌聲)對於我的第三個問題,那對方同學告訴我們,說這個美是一個客觀的東西,大家應該掌握一個統一的標準,真的是這樣嗎?劉德華說,他的夢中情人有一頭烏黑亮麗的(時間警示)長發,而我的夢中情人卻是一頭烏黑亮麗的短發,這怎麼統一得起來呢?假如要統一的客觀的話,到底是劉德華錯了,還是我錯呢?假如我們倆都沒錯的話,那肯定就對方辯友說的那個標準是客觀的錯了;假如一定要統一起來,是不是我們的夢中情人都應該半邊腦袋是長頭發,(笑聲)半邊腦袋是短頭發呢?而且審美是我們自己的感受,如果在審美上我們都不能夠由自己的感受來做主的話,那麼我們隻好說還不如回家賣紅薯。謝謝大家!

概括能力是有多種內容的,有理論概括能力,也有形象概括能力。所謂理論概括能力,是指從個別對象的認識推及一類對象的抽象能力。在辯論中就是要從對方的具體論述中抽取它的主要觀點、基本思路和論證的結構,然後有的放矢地駁斥。這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形象概括是將某一觀點概括為一種生動鮮明的形象,使人一望便知,一聽就懂。形象概括的作用有時比理論概括的作用更大,它的直觀性使人一下子就明白了此種觀點的內涵。

(一)概括能力訓練

概括能力是可以訓練培養的,主要的訓練方法有如下幾種:

1概括評價

首先讀一篇文章。讀一遍之後,馬上用一句話概括此文章的主要觀點,同時評價或駁斥這一觀點。養成一種立即概括立即反應(包括分析和反駁)的習慣,對麵試、答辯、辯論賽辯手應變等能力的培養是十分有利的。

2聽別人念一篇文章,然後做簡要的概括、評價或駁斥

聽文概括要比讀文概括更困難一些,讀文更容易集中精力,而聽文有時會“走神兒”,漏掉文中最重要的東西,可是,聽文比讀文更有實用價值,因為“口才”的應用環境中是聽文而不是讀文。這種訓練在練習概括能力時也鍛煉人的聚精會神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3在上述訓練基礎上,進行形象概括的訓練

一般方法是要求對內容進行形象地概括,然後對這個形象概括予以評價或駁斥。這樣就可以很好地鍛煉被訓練者設計形象、迅速反應和駕馭它們之間關係的能力。前文提到的郭宇寬在盤問小結中關於“夢中情人”的闡述就是來源於形象概括。

以上三種方式由淺入深,由易而難,因此應當依次遞增,循序漸進,才能迅速地在訓練中提高被訓練者的概括能力。綜合運用概括能力,不僅可以用在辯論賽中,而且可以巧妙地運用到日常生活之中,下麵的這則2008年春節拜年短信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值此春節來臨之際,以辯論的名義祝您:事業漸彪、工作一鳴、愛情錦添、生活吉安、風采強雯、身體昌健、神若逸青、才過克思、做事不無理、做人很執中、心情超宇寬、天天薇薇樂、周周亮京京、歲歲留金丹!

詼諧幽默地把著名的辯手和辯論愛好者的名字諧音嵌入短信,增加了喜慶的氣氛!

(二)口頭表達技巧訓練方法

口頭表達技巧訓練的目標就是使被訓練者在講話時讀音準確,音節清晰,聲音洪亮,敘述流暢;斷句清楚、分段明晰;語音、語調有變化,基本做到抑揚頓挫;有感情變化,有感染力。常用的口頭表達技巧訓練方法有如下幾種:

1朗讀

選擇合適的說理性的文章進行朗讀,可以幾個人讀同樣的段落,相互比較,也可以讀不同的段落,相互評析。

2朗誦

選擇合適的詩歌、散文,一人或多人分別朗誦,比較評析。

3演講

限時命題演講或不命題演講,可一人一題,又可多人一題。可即興的,又可限時準備的。演講訓練可以和書麵表達訓練結合進行。

4問答辯論

可以選擇一些相對簡單的“小題目”、一對一辯論的方式,然後進行評析。

現場概括反駁是一個優秀辯手應當具備的實力。在題為“機遇是不是成功的關鍵”的辯論賽中,攻守雙方的對攻反駁是比較出色的。

“對方辯友認為實力是成功的關鍵。那我請問對方同學,三國演義中有兩個人——諸葛亮和龐統,同樣才華出眾,同樣雄才大略。為什麼一個成為一代蜀相為萬世所景仰,另一個卻被亂箭射死在‘落鳳坡’呢?”

“諸葛亮成功了嗎?‘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啊!”

“談諸葛就來談諸葛,諸葛亮當年火燒司馬懿,天降大雨,司馬父子奪路殺出。諸葛亮仰天長歎:‘我滅司馬天不滅!’請正麵解釋,這‘天’是什麼?”

“‘天’是什麼?我來告訴對方辯友。‘天’是幾十萬訓練有素的北魏兵馬,‘天’是建立一代西晉王朝的雄心大誌。為了這‘天’,司馬懿可以韜光養晦,為了這‘天’,司馬懿可以忍辱負重,於是我們才可以看到‘司馬都督多奇誌,不愛武裝愛紅裝’啊!”

在這段對攻中,雙方可以說運用了理論概括、形象概括、發散思維、“仿詞”修辭手法等多種綜合表達技巧,博得了觀眾的陣陣喝彩。

五、外界因素影響與對策分析

辯論賽的客觀條件,如評委、觀眾、乃至於突發事件,都將是影響比賽結果的主要決定因素。在比賽中,應以隊員為主,根據辯論方案的要求,對辯論態勢的分析,本著全隊默契的原則,作出場上協調的常規處理約定和特殊情況應急處理原則。下麵我們將對外界因素對辯論賽結果影響及對策進行分析。

(一)辯論賽場上評委、觀眾類型分析

1情感上傾向於某一方的觀眾

此類觀眾是某一方的堅決擁護者。可以說,對方表現得不管多麼精彩,他們都會熟視無睹。他們的掌聲也隻奉獻給自己支持的一方。這和足球場上的拉拉隊是十分相似的。

2觀念上傾向於某一方的觀眾

此類觀眾或基於對論辯雙方的固有了解,或源於雙方名氣上差異,在掌聲上厚此薄彼。

3觀點上傾向於某一方的觀眾

此類觀眾的觀點傾向往往是長時間生活經驗和閱曆積累而成的,也可能來自於習慣思維的影響。不管來源如何,往往觀點根深蒂固,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改變的,其鼓掌方式與第二種觀眾相似。

4真正中立的觀眾

他們沒有情感傾向,也無觀念觀點傾向。也可以說,他們是真正意義上的辯論賽觀眾。其“公正性”來自於中立,也來自於他們對辯論的欣賞,而不摻雜個人的東西。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觀眾的人群劃分,可以說是“左”、“中”、“右”涇渭分明。而評委則是決定比賽勝負的關鍵,他們也是一種特殊的觀眾。客觀地說,一個合格的評委的最低標準應是第四類觀眾。但是,事實上,評委和觀眾一樣,也有著不同的特征。從其自身條件上看,有的評委知識淵博,思路清晰,素質較高;也不排除有少數評委知識陳舊,理解力差,素質較低;還有的評委可能與某支隊伍有著曆史、感情、人際等各種各樣的聯係,這種聯係可能或多或少地導致其評判結果帶有其心理傾向性。

評委的複雜性,則可能導致評判結果的複雜性。

(二)觀眾對比賽評判的影響

觀眾雖然構成成分不同,但卻具備一個共同特點:即通過自己的反應參與比賽的判決,隻不過表現方式不同。

1感染評委

一般說來,辯論賽場上的觀眾不同於大多數體育比賽項目的觀眾那樣對裁判評判很少起作用,甚至不起作用。體育比賽的評判是瞬間決定的,而辯論賽是有較長時間可供評委思考的。這樣,觀眾的作用就十分明顯了。因為觀眾的反映會進入評判係統,隻不過他們不是直接決定勝負,而是以自己的掌聲、噓聲表明自己的觀點。通過影響評委的心理而間接地對評判發生作用。

如一個選手的口誤、忘詞或形體不佳,評委肯定要扣分。而觀眾對此的噓聲或嘲笑聲較大,就會使評委扣更多的分。相反,辯手的精彩對攻,詼諧幽默,評委肯定會加分。如果觀眾的掌聲熱烈,就會感染評委,給選手更多的分。一般來說,評委愈對辯論沒研究,就愈容易接受觀眾的感染。

2促進和致弱選手

辯論場上,觀眾對辯手的心理作用是非常明顯的。一方如果連續獲得觀眾的掌聲,就會精神振奮,就可能促進其最大限度發揮出自己的水平。而對另一方則會產生致弱,進而影響情緒,使之士氣低落,信心不足,很難發揮出最高水平。觀眾的噓聲也會產生效果,隻不過方向相反而已。

(三)辯手場上對策

1以我為主

辯手要清醒地認識到,要想在辯論場上讓對方啞口無言,城下簽盟是絕不可能的。因為,辯論賽性質本身就早已決定了對方不可能被說服。最後的結果不是看你是否說服了對方,而是看你是否說服決定勝負的評委。要想獲得最後勝利,就要盡可能地使自己進入到評委的經驗範圍,使之能夠理解。

成功的陳述對策如圖5所示。

從圖5中,我們不難看出讓辯手和評委的知識結構完全相同,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選手的表述要盡量進入評委的經驗範圍。因為隻有這樣,“說服”評委才會從假想變為可能。

圖5

2不為所動

對於觀眾的表現,應當首先不受外界左右,並且保持一個清醒的認識。除了第一類觀眾,其他觀眾都是可以爭取的,具體實施上不妨借用毛主席抗日統一戰線的總方針中的說法:

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

具體的作法是:

(1)不能傷害觀眾。對有觀念傾向、觀點傾向的觀眾,即便其觀點與本方相反,也應婉而擊之。

例如:複旦大學在辯“人性本惡”一題中,就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他們在闡述本方觀點的同時,一再強調加強法製遏製“本惡”的人性,規範可使人向善,進而在辯詞中對新加坡的教化大加讚賞。最終,成功地爭取了“習慣勢力”的支持。

(2)對於與己方有利的題目,可順乎觀眾的習慣,就勢取分。這一戰術在辯“逆境出人才”,“不想做元帥的士兵就不是一個好士兵”等題中就可以被采用。

(3)增強對自己的促進效應,減少對自己的致弱效應。

為實施這一策略,首先必須以精彩的辯駁贏得觀眾的鼓勵,給對手以壓力。其次,對於對方的精彩進攻,要力爭在掌聲剛剛響起之時立即回擊,以贏得主動。反擊應針鋒相對,以更精彩的至少是同樣精彩的辯詞予以回擊,壓住對手的氣勢。

(4)在比賽中要想盡辦法將對方拉入他們不熟悉的領域。這樣將便於發動進攻,獲得促進效應。

思考練習題

1結合附錄中列舉的模式,寫出一次辯論賽的策劃方案。

2比較如下辯題的差異:“逆境出人才”,“逆境有利於成才”。

31993年首屆國際大專辯論會大決賽“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的辯論中,反方複旦大學多次問正方“善花是如何結出惡果的?”並舉出《天龍八部》中惡貫滿盈、無惡不作、凶神惡煞、窮凶極惡這四大惡人進行反駁,請站在正方立場提出應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