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馬丁
馬丁(1958年~),原名馬學功,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孟達鄉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青海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青海省詩歌學會副會長。1982年中央民族大學畢業。現供職於《青海湖》文學月刊,任該刊執行副主編。大學期間就開始在《青海湖》《民族文學》《詩刊》《星星詩刊》發表作品,作品入選《青海省建國五十周年作品選》等20多種選本,詩集《家園的頌辭與挽歌》榮獲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連續三次獲青海政府文學獎及其他獎項。
1984年自青海人民出版社調入青海省文聯《青海湖》編輯部至今,先後任編輯,詩歌散文組負責人,副主編,執行副主編。20多年來,以刊物為平台,以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讀者為宗旨,在推介宣傳青海作家,發現扶持文學新人,重視加強省內外文學交流等方麵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較大的成績。
在任詩歌散文組負責人期間,設置實施的詩歌欄目有《西部詩壇》和《青春地平線》,所發作品多被內蒙古出版的《詩選刊》轉載,在當時的國內詩壇產生了廣泛影響。組織實施的《青海詩人係列》先後推出昌耀至燎原等10多位老中青詩人,既有詩作,又配評論。為配合“青海湖詩歌節”和“首屆青海湖國際詩歌節”,獨立策劃組織出版兩期“詩歌專號”,得到了與會詩人與讀者的廣泛好評。期間,由其編發的多篇作品先後被《詩選刊》《散文選刊》《讀者》《小說月報》及多種選本選載。由於成績突出,2005年獲得由省新聞出版局、省科技廳、省期刊協會共同評選的“首屆青海省期刊優秀編輯”獎。
八、馬文才
馬文才(1953年~),筆名聞采,是一位多麵手,既寫散文又寫詩還寫報告文學,以散文見長,其文構思精巧,文字優美,遣詞造句十分講究。早年是一位藥劑師,後來擔任青海省伊斯蘭教經學院副院長。20世紀80年代,聞采的代表作有《積石關,不是雄關》(《青海湖》)、《奧土斯詩魂》《駱駝泉餘韻》(《長安》)、《我是尕勒莽的後代》(《雪蓮》),組詩《僵土地的律動》《參差風景》(《民族文學》)、《大爾加埡豁》(《民族作家》)、《涉域》等,散文代表作有《清水灣》(《雪蓮》)、《街子——撒拉族的聖地》(獲《民族文學》山丹獎)、《孟達峽三思》(《青海湖》)、《遙望積石關》(獲青海省新中國成立40年文學創作獎)。後來作家由寫抒情為主要特點的詩歌、散文轉而寫以敘事見長的報告文學和小說,相繼發表了報告文學《蛻變》(《民族文學》)和風格獨特、出手不凡的兩篇小說。《獨眼獵人和獨眼雪豹》是一篇短篇小說。小說中關於人與野獸的對抗,敵視、戒備、挑戰的描寫驚心動魄,扣人心弦,而且耐人尋味。小說指出了人性與野性,文明與野蠻,正義與邪惡之間的衝突。《下弦月》是一篇中篇小說,小說描寫了三個不同民族青年之間產生的愛情糾葛和悲慘命運,刻畫人物性格複雜多變,語言描寫頗具匠心。
九、馬盛德
馬盛德(1959年~)1975年畢業於中央民族學院藝術係舞蹈專業,1998年畢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獲文學碩士(舞蹈學)學位。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科研處處長,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申請司副司長,中國少數民族舞蹈學會副會長,研究員,碩士生導師。長期從事中國少數民族舞蹈和宗教舞蹈研究,著有《人神共舞——青海宗教祭祀舞蹈考察與研究》,撰寫《西北地區撒拉族、回族、維吾爾族婚俗民間舞蹈比較研究》《論回族宴席舞的式微》《二十世紀中國舞蹈的回顧》《古代舞蹈的當代遺存——於菟》《藏族舞蹈在藏戲藝術中的運用與發展》《熱貢的“巫風舞祭”》《從“堆依奧依納”的消失看撒拉族藝術發展緩慢的原因》《民族民間舞蹈的風格動作》等論文數十篇,發表或轉載於《西北民族研究》《回族研究》《文藝理論與批評》《人大報刊複印資料》等重要學術期刊。現為國家重點課題“西北人文資源環境基礎數據庫”專家組成員,主持“西北民間舞蹈數據庫”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