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馬成俊
馬成俊(1964年~)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清水鄉人,1985年7月畢業於青海民族學院中文係,獲得學士學位。現任青海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院長、民族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成果有與馬學義合作出版專著《撒拉族風俗誌》,與馬偉共同完成撒拉族文獻資料彙編《百年撒拉族研究文集》,與楊正文合作撰寫《中國婚俗文化》,與八位專家合作完成《循化縣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中華民俗·青海卷》,主編《神秘的熱貢文化》《熱貢藝術》等著作。其中《神秘的熱貢文化》和《熱貢藝術》兩本書內容豐富,敘述全麵,包括“神靈佛光彌漫的熱貢”“熱貢的苯教文化”、無所不在的神靈——原始信仰、混沌初開的認識;原始信仰的起源、亦真亦幻的世界;布滿神靈的山川、表象背後的真實;原始信仰的社會功能、古樸悠遠的苯教文化、佛光映照的世界——藏傳佛教、因緣合和的產物;佛法緣起、超越無明的智慧;佛教的基本思想、出世入世的演進;隆務寺政教模式、誦辯論著並舉的寺院教育、凝結信念的樂章——古今建築、神靈的殿堂;寺院建築、功德與信念;佛塔、石經、經輪、人神交感的舞台——巫風儺祭、“熱貢的藏傳佛教”“熱貢藝術的種類”“熱貢唐卡藝術”“熱貢堆繡藝術”“熱貢舞蹈藝術”“多彩的熱貢建築”等章節內容,全麵詳盡地介紹了我國藏傳佛教藝術的重要流派。熱貢藝術主要包括唐卡、堆繡、雕塑、建築彩畫、圖案、酥油花等多種藝術形式,因發祥於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隆務河畔的熱貢(藏語“金色穀地”)而得名。數百年來熱貢人民傳承著從宗教寺院走出來的民間佛教繪塑藝術,其從藝人員之眾多,群體技藝之精湛,令人歎為觀止,故有“藏畫之鄉”的美譽。熱貢藝術是藏族不同地區之間、藏漢民族文化之間交相輝映的產物。馬成俊教授為介紹、宣傳和弘揚作為藏族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熱貢藝術作出了突出貢獻。
十三、韓中義
韓中義(1966~),史學博士,陝西師範大學民族研究中心副研究員。1985~1989年中央民族學院曆史係曆史學專業本科畢業,獲史學學士學位。1989~1992年中央民族學院曆史係民族史專業研究生學習,畢業後獲曆史學碩士學位。2001~2004年南京大學曆史係中國古代史、中外交流文化史方向研究生學習,獲史學博士學位。1992年7月分配到新疆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工作至2001年9月。2004年6月南京大學畢業後到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民族研究中心工作,主要從事伊斯蘭教、西域曆史、中外關係史的研究工作。1996年承擔了新疆規劃辦一般課題“新疆蘇非主義研究”。2000年承擔了中組部子課題“正確認識和處理新形勢下宗教民族問題”。發表了學術論文30餘篇,獨立承擔1項省部級課題,5項國內外合作課題。2001年起擔任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主要論文有:《撒拉族“工”之初探》《中國伊斯蘭文化及其特色》《撒拉族“阿格乃”初探》《中亞蘇非主義特征初探》《新疆伊斯蘭教蘇非尊號考釋》《絲綢之路上的焉耆源流史》《略論新疆黑山派早期發展史》《試論蘇非派在新疆回族中的傳播》《中國史書上記載的巴格達》《撒拉族諺語研究》《略述新疆蘇非派對內地的影響史》《小經拚寫體係及其流派》。專著《西域蘇非主義研究》從宗教史、中國古代史、社會史、文化史的角度對中亞-西域-新疆地區的伊斯蘭蘇非主義進行了係統而深入的研究。
十四、馬建新
1961年,一個風雪肆虐的冬夜,一名男嬰在塔沙坡村一戶貧苦農家的土炕上呱呱墜地,他就是如今的撒拉族奇才——馬建新。馬建新年少時,就“浸”在撒拉族的文化中。上山放牧時,他聆聽林間拉運木頭的漢子們嘹亮的號子;鄰家辦婚事時,他湊上去觀看再現追根尋祖的駱駝舞。晚上,他和同伴們一起在麥場上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