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撒拉族有影響的文化人物(4)(2 / 3)

馬建新高中畢業後回鄉任教,上課之餘他傾心繪畫,常畫身邊的山水、花鳥及校園生活。1987年,他的人生有了第一次重大轉變,青海師範大學藝術係主任陳龍教授遊覽孟達天池,晚上正好夜宿在馬建新家裏,閑談之餘,陳教授發現他很有藝術天賦,當即同意讓他到師大藝術係深造。

經過兩年的專業訓練,馬建新的美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89年,馬建新回鄉任循化縣師範學校美術教師,1993年調入循化中學。他教學有方,在循化中學任教的5年時間,學生中有12名考入中等師範學校美術專業,2名獲全國中小學生書畫展三等獎,1名獲全省青少年書畫比賽一等獎。他在業餘時間不懈地創作,作品多次獲國際國內大獎,並先後被聘為中國現代民族書畫藝術家協會副主席、日本愛華路多國際書畫函授學院客座教授、中國青年書畫家協會理事等。

作為一位撒拉族傳統文化的忠誠守望者,馬建新默默奉獻才華。在他的各類作品中,都流淌著他對民族、對家鄉的眷戀之情。近年來,他的美術作品《牡丹》(國畫工筆)、《收獲》《阿姑》(攝影)、《母親》(素描)等先後在國內外獲獎。馬建新傾注才華與心血,用圖文形式將撒拉族曆史文化呈現給後人,讓撒拉族傳統文化得以傳承,為撒拉族爭取了榮譽,成為頗有影響的作家、書畫家、攝影家及資深編輯。2003年3月,馬建新創辦了《駝泉報》,這是青海省新聞出版局審批的一份反映撒拉族民俗風情的小報。4開4版,季度出版。辦報宗旨為挖掘撒拉族民間文化,反映循化自然風光。重點是立足循化,麵向國內外,兼顧循化政治、經濟、文化、民俗、旅遊、教育等。每期1500份。2004年9月,為縣慶50周年特刊是4開8版,發行3000份。至2005年,累計發行12期,19500份,開創了自治縣個人辦報的先河。後該報改由循化縣文聯主辦,並改為期刊。

十五、韓海潮

韓海潮(1956年~)。1956年生於蘭州。曾先後在蘭州、湖南鐵路部門工作。1992年發起並創辦《開拓》雜誌,任主編至今。

10多年來,《開拓》雜誌堅持正確的辦刊宗旨,在宣傳國家的民族宗教政策,維護民族團結方麵作出了貢獻。1997年12月,編輯部被甘肅省民委、團省委、省青聯評為甘肅省第二屆各族青年團結進步先進集體。1999年,他當選為甘肅省青年聯合會第七屆委員會委員。2002年11月,應伊朗對外文化聯絡部邀請,作為穆斯林學者赴伊朗德黑蘭參加“第十屆《古蘭經》藝術展”,受到親臨藝術展的總統哈塔米接見並簽名留念,他回國後即在《開拓》雜誌上撰文,刊發圖片,介紹藝術展的盛況,引起廣大讀者的興趣和好評。2003年,應沙特阿拉伯文化部的邀請,與北京兩位阿拉伯語專家學者赴沙特利雅得參加了沙特“第十八屆哲納迪裏亞”文化節活動,其間受到時任王儲、現任國王阿卜杜拉的親切接見。中國駐沙特大使吳思科先生接見了與會的三位學者並對《開拓》給予很高的評價。客居沙特的甘肅臨夏籍華僑祁尚勇老人約見了他和李華英先生(原《人民畫報》阿拉伯文版總編),祁先生在交談中說:“辦一本穆斯林刊物非常不易。一位撒拉族兄弟能挑起辦穆斯林刊物的這副重擔,並辦得有聲有色,實在難能可貴。”

多年來,《開拓》雜誌的影響日益擴大。2002年,日本東京伊斯蘭文化中心出版的《薩拉目》(譯為:和平)雜誌總第86期刊文介紹《開拓》雜誌的辦刊情況。2004年,北京中國外文編譯局出版的《今日中國》(阿拉伯文版)第四期撰文向阿拉伯世界的穆斯林介紹《開拓》雜誌的有關內容和辦刊情況。這期《今日中國》在阿拉伯世界發行後引起很大反響,先後有埃及、阿爾及利亞等國的學者通過E-mail給編輯部和韓海潮主編寫信,為中國有這麼一份發行量大、質量又高的穆斯林自己的刊物而高興。從1982年起,他先後在《蘭州晚報》《株洲日報》(湖南)、《羊城晚報》(廣州)和《開拓》等雜誌上發表文章多篇。為《中國伊斯蘭百科全書》撰寫詞條兩篇、刊用一篇。先後出席有關中國伊斯蘭教、穆斯林民族方麵的學術研討會10餘次,提交文章多篇,有的文章被會議論文集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