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軍陣與一號坑軍陣的不同之處,首先是在最前方的一角排列著一個弓弩手組成的小型方陣。秦代弓箭手有輕裝與重裝之分,輕裝弓箭手稱作“引強”,重裝弓箭手稱作“張”。這是以引弓的不同方式命名的。引強是指用手臂張弓,張則是用足踏張弓的強勁弩手。秦俑二號坑以334名弓弩手編成了一個獨立的小方陣。
關於弓箭手的作用和在戰爭中發揮的威力,曆代兵家均有論述,100年前恩格斯在論述古代戰爭時曾特別指出:“軍隊的力量在於它的步兵,特別在於它的弓箭手。”二號坑出土的弓弩方陣部隊以及精良的裝備,充分顯示了弓弩在古代戰爭中的特殊作用。當曆史進展到秦代,弓弩手已成為一支完整而相對獨立的兵種,在戰術上形成與車兵、騎兵的密切配合,而且對射手的選拔也格外慎重與嚴格。從文獻中可以看出,作為秦代的弓弩手,他們必須是年輕健壯的“材力武猛者”,經過至少兩年的培訓才可作為射手初入軍陣,不難設想的是,二號坑弓弩手的形象正是這些“材力武猛者”的生動寫照。立姿射手體形勻稱,身材高大,均在1.80米以上,麵部表情透視出青壯年特有的堅毅與剛強。而那陣容嚴謹,姿態整齊的跪姿射手,身著戰袍,外披鎧甲,身體和手臂向左方傾斜,二目向左前方平視,兩手在身的右側持弓搭箭,背部置有上下兩個對稱的負矢陶環,每個陶環裝置銅鏃多達100支,其負矢之多,比起當初魏國武卒“負矢五十”的數量多達一倍。由於射手麵容和衣褶紋的不同,使這個特殊的軍陣在整齊嚴謹中又充滿了鮮活的個性,尤其射手頭部那向左或向右挽起的高高發髻,髻根均用朱紅色絲帶係紮,有的飄於肩下,有的似被風吹動向上翻卷,顯得英武神俊,瀟灑自如。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特殊的方陣四周均是持強弩的立姿射手,方陣的中心則為持弓的跪姿射手。這種並非偶然的列陣方法,明顯地告訴人們戰爭中的程序和步驟。當敵人接近時,立姿射手先發強弩,繼之跪姿射手再發弓箭。一起一伏,迭次交換,從而保證矢注不絕,使敵人不得前來而斃於矢下。這種善射方法在保持身體平穩、正確擊中目標的作用中,具有極為科學的依據。2000多年後的人民解放軍在應用小口徑半自動步槍無依托射擊中,所采用的跪姿式與秦俑弓箭手的動作完全相同。
和弓箭手處於同等地位並密切配合的是弩機手。弩是一種源於弓而不同於弓的遠射武器,“言其聲勢威響如怒,故以名其弩也”。漢代人認為弩是黃帝發明的,《吳越春秋》的作者則把弩的創始人說成楚人琴氏,到底哪種說法更合乎事實本身已無法考證。但是從曆史資料來看,青銅弩機在戰國時期才大規模地登上戰爭舞台,《戰國策》就曾有“天下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子、少府時力、距來者,皆射六百步之外”的記載。關於強弩最初大規模應用於戰場的記載,恐怕要數下麵這個戰例——
公元前341年,魏國的大將龐涓率領軍隊圍攻韓國的都城鄭,戰鬥正在激烈之時,忽然接到本國的報警急報,齊國大軍已攻進魏境,並直取都城大梁。
龐涓看過警報,大吃一驚,於是立即下令:撤圍班師,前隊變後隊,後隊變前隊,迅速返回魏境,堵截齊師。同時又選拔了精銳部隊,親自帶領,爭搶點滴時間攔擊齊兵。
齊國大將孫臏率領的軍隊,這時已突破了魏國的邊境防線,正乘虛向西挺進。孫臏西進的目的不在於攻取魏都大梁,而在於解韓國之圍,擊潰魏軍。大軍正行之間,探馬跑來報告:“龐涓已率軍離韓返魏。”
孫臏得知龐涓回師的消息,率軍埋伏在馬陵道的兩側,等待魏軍的到來。
馬陵道是一條峽穀山道,兩邊是陡峭的高山,山道周圍樹木叢生,怪石林立,地形險峻奇特,正可以埋伏千軍萬馬。孫臏察看了地形,命軍隊砍些樹木和搬來巨石,將山穀的出口道路堵塞後,又特意選擇了一棵大樹,將靠路一側的樹皮刮去一片,用黑炭在上麵寫了六個大字“龐涓死於此地”。同時選出5000名弓弩手埋伏在大樹的兩側,隻等樹下火光起時,一齊放箭。
龐涓率軍一路風塵仆仆地趕來,到達馬陵道的進口處恰是日落西山,夜色來臨。救國心切的龐涓麵對這條險峻的山道未加思索,打馬驅車進入穀道。當大軍已完全進入穀道後,前方傳來報告:“路已被砍倒的樹木堵塞,無法通行。”麵對這不測的征兆,作為主帥的龐涓仍未警覺,反以為齊軍膽怯,懼怕他的追趕才堵塞山道。他親自走下戰車指揮士兵搬樹開路。這時有一士卒發現了道旁一棵大樹上的字跡,急忙報告龐涓。天越發黑暗,並有烏雲擋住了月亮。龐涓看不真切,忙呼士兵點起鬆明火把來到樹下。當那六個刺眼的炭跡大字躍入龐涓的眼簾時,他驀然醒悟,一句“我又中了孫瘸子的計了”的話還未喊完,四處已是強弩齊發,箭如飛蝗般向他射來,這位赫赫有名的將軍頃刻斃命,所率大軍除戰死外全部被俘。這便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著名的馬陵之戰,在這一戰役中,勁弩作為一種新型的兵器,在戰爭中發揮了它的巨大威力。
隨著曆史的進展,這種曾在古代戰爭中發揮了強大威力的勁弩,漸漸從兵器家族中消失。後人隻能從文字記載中感知它的形貌,而對於弩的真實狀況和應用方法卻全然不知。二號坑近百架強弩的出土,無疑為後人對這種古代兵器的認識和研究提供了一個有力的佐證。馬陵之役在首次顯示了弩這一新式武器的威力的同時,也反映出當時齊國軍隊已廣泛使用弩的事實。當時遠在西部的秦軍,對這種新式武器所發揮的強大作用,自然深知,也必然加以借鑒和應用。於是在他們後來的軍事戰術中,有了“強弩在前,錟戈在後”的最新式的排列方法,這種戰術排列,在二號俑坑中得到了具體的體現。
當然,作為一種在戰爭中足以發揮重要作用的弩,它自身的改進與發展隨著戰爭的不斷延續,越發精良和實用。秦俑坑出土的弩就有許多與史書記載不同,並且形製多樣。考古發現,有一種形製極為特殊的勁弩,在長64厘米的弩臂上重疊了一根木條,還夾有青銅飾件,顯然這些裝置都是為了增強弩臂的承受強度,從而可以推斷它是一種張力更強,射程更遠的弩。這種推斷,除弩有不同形製外,從其所配製的特大型號的銅鏃也可得到驗證。這些曆經千年而不朽的銅鏃,每支重量達100克,較其他銅鏃長一倍有餘,這是古代兵器史上發現型號最大的銅鏃。可以想象,這種特殊的強弩,配以碩長沉重的銅鏃,必然會產生一種其他勁弩所不能匹敵的巨大殺傷威力。當然,這種弩機與銅鏃的出土,尚不能代表秦代弩兵器的最高水平,從史料中可以得知,秦代高水平的勁弩似乎比這更為先進和具有殺傷力。請看——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開始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出巡。當他來到琅礎時,那個到東海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覓求長生不老藥9年未回的徐福,突然來見秦始皇。狡詐的徐福怕多年耗費數萬巨資未得仙藥,會受到秦始皇的處罰,便稱蓬萊仙藥可得,隻是海上有鮫魚作怪,船行不到蓬萊就被鮫魚掀翻,願皇上派遣善射的弓箭手一同去尋,若見鮫魚就連弩射之,此藥可得。秦始皇求藥心切,對徐福的話深信不疑,下令隨行官員入海捕捉巨魚。同時自己親備連弩,乘船下海。船行至芝罘半島的海域,果有一條大鯨魚搏浪而來,秦始皇和身邊衛士拉動連弩,將巨魚射死海中。
在這場人魚搏鬥中,秦始皇和衛隊到底使用了怎樣的一種具有如此強大殺傷力的連弩?《史記》中記載的秦始皇陵墓道上曾裝置的自動發射的“暗弩”,又是怎樣的一種新型武器裝備?這些至今仍是不解之謎。但縱觀世界兵器發展史,最早將弩裝備正規軍並使之在戰場上發揮重要作用的國家無疑是中國。當曆史進展到中世紀時,西歐的諸國尚未製造出連弩這種具有強大殺傷力的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