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研究人員對長沙馬王堆漢墓女屍進行了解剖

這次解剖,為科學研究進一步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新華社北京一九七三年七月十九日電我國科學研究人員最近對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女屍進行了解剖和初步研究。結果查明:這具距今二千一百多年的屍體,不僅內髒器官完整,而且主要病變尚可確認。這次解剖,為我國古代醫藥、防腐以及其他方麵的研究,進一步提供了豐富的科學資料。

解剖發現,女屍硬腦膜完好,但腦組織已散碎呈渣滓狀。腹壁的層次分明。各內髒器官完整,但體積均已縮小。食道、胃及大小腸內有甜瓜子一百三十八粒半,說明墓主人是在吃過甜瓜不久死去的。死亡時間當在瓜熟季節。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女屍的某些組織微細結構保存良好。從女屍肌肉、胃、肝、骨、頭發等取樣測定血型,證明為A型。

經過各方麵檢查,死者生前患有多種疾病。冠心病嚴重,左冠狀動脈一部分管腔幾乎完全阻塞。全身多處動脈粥樣硬化。總膽管內有一塊像蠶豆大的膽結石,肝管內也有一塊像黃豆大的膽結石。死者年齡五十歲左右,脂肪豐滿,皮膚沒有褥瘡,看來係因急病而死。根據上述病症推斷,由膽絞痛引起冠心病發作而致死的可能性最大DX射線檢查,死者第四腰推間隙變窄,左上肺有結核鈣化病灶,右前臂骨折畸形愈合。此外,在女屍的直腸和肝髒內,還發現有鞭蟲、蟯蟲及血吸蟲卵。婦科檢查,說明死者生前曾生育過。

科學家們認為,這具女屍之所以保存得這樣好,有多

方麵的原因,其基本的原因是密封深埋,造成一個長期缺氧的環境。

棺內液體是酸性,含汞化物,有輕度抑菌作用D馬王堆一號漢墓女屍經過解剖後,仍然保持了原來的外形。內髒器官等已製成標本,與屍體一並作了防腐處理,妥善保存。研究工作正在繼續進行。

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已將這次解剖過程拍成電影。

周恩來:至少要把女屍保存200年

當新華社將女屍解剖和研究的專稿播發以及電影製片廠拍攝的《西漢古屍研究》在全國發行放映之後,在國內外又掀起了新的一輪“馬王堆熱”。世界報刊紛紛轉發新華社的消息,某些大國的科研情報部門,在將目光投向東方中國的同時,也以或明或暗的方式,加緊了對這一科研成果內在秘密的更深層次的探詢和研究。在文化生活極端貧乏的70年代的中國,電影《西漢古屍研究》的放映,自然地受到了廣大民眾的熱烈歡迎以及引起喋喋不休的街談巷議。

就在這股“馬王堆熱”中,周恩來對馬王堆出土文物特別是女屍的保護問題,總是放心不下。在一次接見法國外賓的活動時,他和王冶秋再次相遇,並關切地問道:“馬王堆的倉庫(陳列室)的建設問題解決得如何了?”

“自今年5月份動工以來,進展還算順利,就是一些鋼製品比較缺乏,我已給他們牽線搭橋,現正在上海等地加緊訂購。”王冶秋答。

“女屍有沒有變化現象?”周恩來又不放心地問。

“沒有異常變化,看來新配製的保護液是靠得住的。”王冶秋

再答。

“倉庫要抓緊建設,爭取盡早地將女屍放進去,古代科技那樣落後還能保存2000年,你們要研究一下,至少也要使這個女屍再保存200年,不要我們這代人看完就壞了,要設法讓後人也看一看,不然我們無法向子孫交待。”周恩來很是嚴肅地說著,王冶秋自是點頭答應盡量抓好這一文化珍寶的保護工作。

事實上,就在馬王堆漢墓女屍解剖之前的座談會上,王冶秋就主持討論了女屍如何長期保存的問題。也就在這次討論中,專家們認為這具女屍出土前就浸在棺液內,是一種前所未見的“濕屍”,並且出土後,又經過半年以上的福爾馬林藥液浸泡,故今後長期保存的辦法,仍以釆用藥液浸泡並結合物理條件為宜。會議初步確定了兩種可供選擇的保存液:第一種是用5%的甲醛溶液;第二種是用甲醛、醇、甘油等按一定比例配成的混合液。在使用哪一種更為理想的問題上,專家們認為第一種保存液的優點是全國各醫學院校普遍應用,並有數十年行之有效的經驗。但其缺點也較明顯,那就是它有使屍體標本變硬、變脆、變色的不良效果。盡管第二種保存液有可能克服第一種保存液的缺點,但是幾種化學藥物配合在一起,也有可能彼此影響和產生化學變化,對女屍的保護造成不良的後果。鑒於兩種方法各有所長,又各有所短,這次討論沒有最後確定,作為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暫時掛了起來。

之後,王冶秋通過蘇聯、越南兩國駐中國大使館聯係,企圖得知列寧、胡誌明兩人遺體保護的配方,但對方均以保密為由,沒有告知。在這種情況下,王冶秋不得不再次指示湖南方麵盡快想出一套可行的辦法。1973年1月27日,湖南醫學院女屍研究組邀請上海第二軍醫大學的有關專家赴長沙,共同對女屍保存液的問題再次展開討論。這次討論的結果是,揚棄上次提出的第一種,保留第二種。不過,這第二種方法也不能馬上采用,還需對各藥物的配製比例作進一步的研究和試驗,倘試驗成功,方可應用。之後,湖南醫學院多次召集病理、人體解剖、化學等方麵的專業醫務人員,對第二種方法的配製比例進行研究和試驗,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

盡管效果頗為理想,但作為女屍主要保護單位的湖南醫學院和湖南省博物館,仍不敢貿然行事。為了慎重和確保萬無一失,1973年3月20日,湖南省博物館、湖南醫學院,聯合邀請北京自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雲南昆明動物研究所等單位的有關專家,再種方法的可行性,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專家還以他們用甲醛溶液加甘油、酒精等配方藥液,保存芒果三年基本無變化的實例來推測這種方法的可行程度。昆明動物研究所的專家建議博物館用人造琥珀(透明塑料包理標本)保存屍體,並要對女屍出土後的一係列照片和標準色譜,進行定期對比檢查,以便於觀察屍體及內髒標本外形顏色等變化。上海博物館的專家認為女屍脂肪組織會發生變化,保存辦法還要進一步研究和試驗……繼這次討論之後,湖南醫學院對提出的問題,又先後進行了幾次研究和試驗,至1973年6月,正式確定女屍不用人造琥珀而用有機玻璃做棺封存,其內髒用有機玻璃瓶密封保存。當然,在這玻璃棺和瓶內放有適量的防腐液[1],由於這種針對馬王堆女屍而配製的防腐液,不同於以往對現代屍保存液的配方,具有獨特的功效,從而避免了一場使老太婆“減肥”(脂肪大量遊離出來)的惡果。以後的事實將越來越清晰地證明這一做法的正確與合理。正因為如此,當1976年中國政壇巨

星殞落 代偉人毛澤東溘然長逝後,中央確定參與毛澤東遺

體保護的,絕大部分是在馬王堆漢墓出土女屍的保護中作過研究和貢獻的專家。

[1]其配製方法保密。

王冶秋:要是原子彈命中,再厚也不行

就在各地人員雲集長沙,對馬王堆漢墓出土女屍進行解剖、研究之時,一個規模龐大的文物倉庫,也正動工興建。

早在1972年夏天,王冶秋第一次赴長沙阻止參觀女屍的風潮後,就曾對這個老太婆未來的居處有所考慮,隻是那時事情太亂,頭緒太多,一時還沒有過多的精力投入。直到這年底,王冶秋再赴長沙主持女屍的解剖、研究時,才正式向湖南方麵談了需建造一個文物倉庫,也就是文物陳列館的想法。湖南方麵當然求之不得,但考慮到當時的經濟狀況,對建造一個什麼樣的倉庫沒有思想準備。或許在他們看來,能蓋幾間像樣的房子,將出土的文物連同女屍保護起來就算不錯了。想不到王冶秋卻語出驚人,在談到他的構想時說道:“我曾在日本看到幾個文物倉庫,全部是空調設備,裏邊保持恒溫、恒濕,對文物保護很有好處。我們要建造庫房,是否也要采取這種方法?我看要想將這個老太婆保護好,非采取這樣的方法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