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物生平簡介
巴枯寧是無政府主義者代表人物之一。他出生在俄國貴族地主家庭。巴枯寧曾經積極參加革命,在1849年參加德意誌革命,但是後來被捕引渡回國。在被拘禁和流放西伯利亞期間背叛了革命事業。1861年逃往英國,1864年加入第一國際。在此期間,他玩弄各種陰謀,企圖分裂第一國際,篡奪國際領導權。他的這些伎倆,一再被馬克思主義者所戳穿。1872年的國海際牙代表大會上,他指使其黨羽搞分裂活動,被大會開除出第一國際。1876年病死於瑞士。
二、主要思想概述
(一)巴枯寧的無政府主義是一種極端的個人主義。他主張絕對的個人自由,把自由看成是人性的基本條件。他認為,每個人的自由應當是充分的和無條件的;自由是一切成年男女無須求得任何人批準而進行活動的絕對權利,他們隻聽從自己的良心和自己的理性的決定,他們的行動隻能由自己的意誌來決定。他還說,隻有借助於自由,每個人的“思想、人格、幸福才有得到完全發展的可能”。同時,他把一切權力看成是同自由絕對相對立的,認為隻要那裏存在著權力,那裏人們的自由就將被扼殺。所以,他反對一切權威,主張“要絕對消除權威原則的任何利用和表現”。列寧指出,“個人主義是無政府主義整個世界觀的基礎。”巴枯寧的極端個人主義自由觀,正是其無政府主義思想的核心。
(二)巴枯寧主張立即消滅國家。他認為,現代社會的禍根不是資本主義本身的剝削製度,而是國家本身。據他看來,任何國家都意味著對人民的統治,而任何統治都意味著剝削和壓迫。所以,巴枯寧反對一切國家,其中包括馬克思主義所主張建立的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並說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比現存國家更加專製獨裁”。正因為巴枯寧反對無產階級專政,所以他反對建立無產階級政黨。
(三)巴枯寧認為,將來的社會必然是一個“無政府狀態”的社會,這樣一個無政府狀態的社會必須按照自下而上的方針、借助於自由協作社和自治公社的聯盟來建立:在這種社會中,任何個人、任何鄉鎮都是自治的。巴枯寧所設想的這樣一個無政府狀態的未來社會,並不是一個和諧協調、有嚴密組織的整體,而是各自分散的、無組織性的、不受任何社會聯係的自治公社的總和。事實上,巴枯寧所設想的這種未來社會,是一個實現不了的烏托邦。
(四)把自己說成一個越獄歸來的“英雄”,以1848—1849年時期的“老革命”自詡。加之,他過去同赫爾岑、奧格廖夫有過友誼關係,因而得到了他們的信任,得以加入《鍾聲報》編輯部,為這個頗有影響的革命民主主義出版物撰稿。巴枯寧在自己的著作和書信中,美化沙皇亞曆山大二世,宣揚泛斯拉夫主義。他說:“我們將同一切斯拉夫部族一起,力求實現斯拉夫人夢寐以求的理想:建立偉大的、自由的全斯拉夫族的聯邦。”他並且要求亞曆山大二世“不應該成為暴力的集中製的首腦”,而要“大膽地舉起全斯拉夫族的旗幟”,“成為斯拉夫世界的救主!”另一方麵,在巴枯寧的著作和演說中,也有一些反對沙皇政府的言論。
三、簡要評價
巴枯寧是無政府主義者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是對無政府主義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在當時他的思想很有影響,而巴枯寧的一生也風暴迭起。每一次反抗政府的行動總能得到他的同情,在支持這些行動時他從來不計較個人安危。他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而這種影響主要是通過其個性魅力對一些重要人物的影響而體現出來的。他的著述也像他的生活一樣與馬克思的著述大不相同。他寫的東西沒有什麼條理,大都是即興而作,除了一些談論當時的政治情況的篇章外,一般是抽象的和形而上學的。他從不麵對經濟事實,而通常是一頭紮進理論和形而上學的領域。和馬克思相比,一當他從這些領域脫身出來,他更要受製於當時的國際政治形勢,而不相信經濟因素是決定性的。他讚揚馬克思的經濟學說,可他仍然從國家的角度思考問題。他的篇幅最大的著作《鞭笞統治的日爾曼帝國和社會革命》主要就是談論普法戰爭後期法國的形勢以及抵抗日爾曼帝國主義的措施。他的多數著作都是在每兩次起義之間的間隔期內倉促寫成的。他的文字的雜亂無序倒也真有點無政府主義的味兒。他最著名的著作是《上帝與國家》,而這不過是其思想的殘篇斷章。在這部著作中他表明對上帝的信仰和對國家的信仰乃是人類自由的兩大障礙。
四、巴枯寧名言精選
(一)破壞的欲望就是創造的欲望。
(二)破壞的激情同時也就是創造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