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勒魯人物生平事跡簡介

勒魯的全名是皮埃爾·勒魯,出生於1797年,去世於1871年。出身於巴黎附近一個工匠的家庭,由於早年喪父,他不得不中斷學習,去當瓦工和排字工人,以供養家庭。他刻苦學習,閱讀了空想社會主義者和法國啟蒙思想家的大量著作、特別是盧梭的著作,深受盧梭的自由、平等思想的影響。勒魯是十九世紀法國著名的哲學家、小資產階級空想社會主義者。

1824年,他與杜布瓦一起創辦《環球報》,宣傳自己的社會主張。1825年,由於發表題為《手工業者的解放》的評論文章引起了聖西門對該報的注意,乃與聖西門相識,並開始接受聖西門學說的影響。1830年10月,他把《環球報》變成聖西門主義者的機關報,積極宣傳聖西門的學說。1831年底,由於聖西門主義者內部分歧加深,他與巴紮爾等人便脫離了聖西門派,而開始發展他自己的社會主義思想體係。

從三十年代初到四十年代末,是勒魯創作最多的時期,也是他聲望最高的時期。在這個時期,他先後出版過《百科全書評論》、《新百科全書》、《獨立評論》和《社會評論》等。在1848年二月革命中,他堅決站在共和國一邊,被選為國民議會議員,1849年又被選為議員。但是,他起的作用不大。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後,他被迫舉家流亡英國,在哲爾濟定居,從事農業實驗和寫作。1869年,法國政府實行大赦,他回到巴黎。兩年之後,即1871年4月巴黎公社時期,他與世長辭。

二、主要思想

《論平等》是勒魯主編的《新百科全書》的一個詞條,發表於1838年。但它可以看作一部專著。在這部著作中,他以基督教三位一體的學說,圍繞平等問題,從曆史到現實作了係統考察和論述,認為平等是社會的基礎。他肯定法國大革命提出的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說它的每一個詞都包含著深刻的社會內容。自由是人的生存權利,博愛是人的本性所充滿的感情,平等是兄弟般的相親相愛、互相幫助。這三個詞是相互聯係、不可分割的,隻有當它們結合在一起時,它們才是“真理和生命的最妙的表達形式”。因此,它們“是一個完整的學說”,是一個不僅麵對現在、而且“預示未來的學說”。他特別強調平等在其中占主導地位。隻有平等,才能有個人的自由和權利,同樣,也隻有平等,才能有人與人之間的博愛。他看出了資產階級自由平等的虛偽性,指出:在革命後的法國社會裏,“在作為事實的平等和作為原則的平等之間,存在著如孟德斯鳩所說的‘天壤之別’”。

為了改變這種社會狀況,作為聖西門主義者的勒魯和其他空想社會主義者一樣,並不主張實行革命的變革,而是主張走社會改良的道路。他認為,有兩條道路通向平等,一條是互相協商與和諧的道路,另一條是紛爭和混亂的道路。他讚成前一條道路,即通過社會不斷進步來實現平等,建立宗教社會主義社會。

三、簡要評價

勒魯所論述的平等思想、對於法國資本主義社會的揭露和批判以及關於克服不平等的一些設想,主要反映當時小資產階級和早期無產者對於當時現實社會的不滿和要求改變現狀的願望。這些論述與他的前輩聖西門等人的一樣,都帶有明顯的空想性。勒魯生活的時期,科學社會主義已經誕生,但勒魯的社會主義思想沒有由空想發展為科學。他是以最後一批空想社會主義者載入社會主義思想史史冊的。

四、勒魯名言精選

(一)大自然強加給人們的、社會要求於人們的勞動,從物質上、道德上和精神上維持並供養著社會。

(二)科學是人的生活在認識占主導優勢下的表現,是我們的生命使宇宙生命變成的一種連續不斷的昭示。我們通過科學意識到我們周圍個體的存在,同時了解到這些存在都服從某些一般的規律。最後我們通過科學能夠逐漸朝著最崇高的事業努力。

(三)司法,就其本質而言,就是平等:越缺乏平等條件的地方,我就越難看出在刑罰平等上有什麼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