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震觸心底,深邃的思想內涵令人自省,發人思考,可謂今日舞台之奇葩。
注:本文刊於《新京報》2010年9月2日,文娛時評版麵(略有刪減)。
執著的音樂人
昨晚在保利劇院觀看了音樂劇《三毛流浪記》,該劇根據漫畫大師張樂平1935年所著同名漫畫集改編,由著名音樂人三寶任藝術總監及作曲,關山任編劇及作詞。
三寶,生於蒙古族音樂世家,從小受到良好的音樂熏陶,自幼習琴時便顯現出了極高的音樂天賦。三寶是個才思敏捷、富有靈氣、外表沉靜,但對音樂卻有著火一樣激情的音樂人。他創作頗豐,且創作了許多如泣如訴、淒美婉麗,膾炙人口的佳作,如《你是這樣的人》、《暗香》等,還創作了音樂劇《金沙》、《蝶》等不俗之作。他對音樂有著執著的追求,是我最為喜愛的當今音樂人之一。編劇關山亦頗具實力,頻有佳作問世。
《三毛流浪記》漫畫集創作者張樂平,是一位有著深切社會良知、充滿人生智慧的老人。這部1935年問世的作品在無情鞭撻、幽默嘲諷社會現象中蘊涵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和社會擔當。它贏得了中國幾代人發自內心的喜愛,不愧為一部傳世之作。在張老百年誕辰之日,我曾寫過一篇祭文——《寄往天堂的問候》,以此表達對老人一份深深的,遲到了的感謝與永久的懷念。因對該劇創作者及《三毛流浪記》這本漫畫集的鍾愛,故對這部音樂劇有了特別的關注和期待。
三寶要將這樣一個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的兒童漫畫題材,搬上音樂劇的舞台,難度極大,是需要有相當的魄力,以及深厚的藝術積累及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的。觀劇後,我頗為欣喜——他駕馭自如。厚重的人文情懷、獨特的舞台構思、細致的人物刻畫深深地觸撼著觀眾的心靈。
改編後的音樂劇脈絡清晰,以饑餓求食為主線,切實又生動。劇中,三毛為了一個燒餅做擦鞋童,遭賴賬,還被忽悠著去拍廣告,又誤中大獎,參加慈善晚宴,到頭來沒進得一點飯食,餓暈過去。醫院中的三毛夢到的還是燒餅。為得一口飯食,三毛和流浪兒們不惜自投監獄,倒黴的是趕上了獄友們正在鬧絕食。在該劇接近尾聲時,三毛和小夥伴棲身的貧民窟遭拆毀,他們隻能以報紙為床被。此時,貧困交加的三毛還唱著“在寒風不停吹的夜,全世界就躺在我身旁”。難上加難,三毛並不氣餒。小小三毛身上所表現出來的人格尊嚴值得感佩,其樂觀、堅強、善良的心智,引起了現場觀眾極大的共鳴。
一部優秀的音樂劇既要有深邃的思想內涵,又要有動聽的音樂、活潑生動的表演形式,尤其對這樣一個新穎的,以兒童漫畫為題材的音樂劇,要求就更高。該音樂劇采用了說唱等豐富的音樂表現手法,抒情的主題曲《溫暖》,曲調悠揚,詞情飽滿,朗朗上口,易於流傳。現場樂隊不是隱在樂池裏,而是呈現在舞台上。搖滾樂隊和管弦樂隊落座在舞台後方兩側的高台上,該設計既讓整個舞台有了層次感,又不妨礙觀眾的視線。這個“空中樂隊”的創意,可謂精妙。樂器編製豐富多彩,電聲、民樂相間。動感的舞台在舞美的映襯下,烘托著劇情,感染著觀眾。該劇舞蹈編排亦很精彩,很好地配合了劇情需要、人物關係,以及場下互動。
演員是整場演出的主體,三毛的飾演者來自“兒藝”,一個成年女演員出色地詮釋了一個流浪男孩的形象,神形兼備。飾演小癩子、小姑娘的演員也均來自“兒藝”,都有著較為上乘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