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麵臨機會積極求變(3 / 3)

王永慶尚不知塑膠為何物,一聽說有大筆美援資金,也沒細想,就承接下塑膠項目。他之所以如此膽大,主要是覺得自己在商場上闖蕩多年,比較自信,加上當時台灣缺少外彙資金,有什麼好事也輪不到他這個三流商人,如今機會上門,豈有推出去的道理?

當時大家普遍認為,連永豐財團都不敢接的項目,王永慶這個外行來做,肯定要傾家蕩產。既然大家眾口一詞地唱反調,王永慶覺得應該慎重其事。他請教了許多專家學者,拜訪了不少企業名人,還私下去日本考察,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塑膠業的市場前景可觀,在台灣又沒有競爭對手,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這樣,他終於正式登記成立台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這是王永慶從商人到實業家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以此起步,他曆盡艱辛,終於成為世界“塑膠大王”。

事實早已證明,人的魄力可以使人成就。人的潛力是無限的,看似難以把握的機會,一旦商人的潛力全部發揮,完全可以創造出奇跡來。

□擁有不怕犧牲的魄力

在平時,商人通常要憑實力做生意;在遇到重大機會時,商人要想抓住它,就得有不怕犧牲的魄力,決不能按部就班,循規蹈矩。當值得冒險時,仍須放手一博。

機會不是一種經過馴化的動物,它也有反咬一口的能力。一個發財的機會,處置得當,則財源滾滾;處理失當,可能使自己蒙受重大損失。這就是很多人在機會降臨時卻畏縮不前的原因。能否成為大商人,不僅是能力問題,也要看你有沒有一決勝負的魄力。

22歲那年,李嘉誠用自己幾年打工的積蓄和借來的5萬港元,辦了一家小小的塑膠公司。苦幹八年後,他的公司在商場中爭得了一席之地。李嘉誠並不以此為滿足,他引弓待發,尋找出擊機會。

有一次,他得到一個重要信息:七天後,北美一家大公司將派特使來香港考察,選擇一家實力最強的塑膠花廠商作為長期合作夥伴。

李嘉誠當即召集公司幹部開會,通報了這一信息。他說,這是一個天賜良機,誰抓住這個機會,誰就將在香港塑膠花行業占據絕對領先地位。幹部們紛紛表示,從工廠規模、技術設備、員工素質這三項主要指標來看,公司位居中遊,與“實力最強”距之甚遠,要想抓住這個機會,基本沒戲。

李嘉誠說:“我請大家來,不是為了討論香港塑膠花企業的排名。我想跟大家討論的是:如何使本公司的實力在七日之內上升到全港第一,然後抓住這個機會!”

幹部們始而驚訝,繼而被這位年輕老板的決心所感染。他們開始改變思路,探討達成這一目標的辦法。大家爭來議去,認為隻能從廠房、設備、員工素質三個方麵著手。但是,廠房可以租新的,裝修要花大量時間;設備可以買新的,安裝要花大量時間;員工可以招聘,培訓要花大量時間。這幾項工作,按正常速度,沒半年拿不下來,如何能在七天之內搞定?再說,租廠房、購設備的錢從哪裏來?

李嘉誠也明白,要抓住這個機會,難度實在太大。但他不願眼睜睜看著它失之交臂,決心博一博。

於是,他進行了分工,由自己負責向銀行貸款,其他人分別負責廠房、設備和員工培訓事宜,四項工作同時進行。他表示,為了搶時間,不要怕“出血”,租用的廠房裝修難度越小越好,貴一點倒無妨;還可以向社會急招熟練員工,工資高一點倒無妨;設備卻要最好的。

李嘉誠率領公司員工,全力以赴,24小時輪番作業,終於在七天內建起一座新工廠,並如願以償地跟那家北美公司簽訂了長期合同。他的事業也由此上升到一個新的台階。

商場爭利就像戰場爭鋒,“兵以正合,兵以奇勝”,在多數時候,要追求“堂堂之陣,凜凜之威”,先營造勝勢,再追求勝利。但在特殊情況下,也要破釜沉舟、背水一戰,冒險取勝。“諸葛一生惟謹慎”,到了萬不得已時,也要玩一下“空城計”,冒一個大風險。

□從大局上看是否值得“博。”

商人的思維必須帶有全球性而不能僅限於狹隘的地方性。必須了解一個地方發生的事情將會給其他地方帶來什麼影響,然後才決定是否“博”一把。

《孫子兵法》非常強調借勢和造勢。一旦勝勢已成,就像從高山上滾動圓石一樣,勢不可擋。在商場中,勢能的運用也很重要,大商人都是借勢和造勢的高手。當市場將形成某種趨勢時,再加一把力,就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這時候,即使想不賺錢都不行了。

喬治·索羅斯是世界上最出色的投機家,他的市場感覺十分敏銳,對人們習以為常的信息,他能透過其表麵,看到別人無法察覺的秘密。憑此眼力,他掌控的投機基金曾多次在金融市場上掀起驚天駭浪。

歐洲幾個主要國家曾成立一個彙率穩定機製,當一國彙率漲跌幅度超出正常時,其他國家便通過購進或賣出該國貨幣來幫助其彙率恢複正常。1989年,東德、西德統一後,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期。1992年,英國由於經濟不景氣,利率走高,英磅彙率已很難保持穩定,無奈中寄望德國降低自身利率,從側麵減輕英磅壓力。然而,德國卻由於經濟發展過熱,不敢“緊急刹車”,隻能對英磅進行有限策應。英磅陷入“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困境。

不久,德國央行行長在《華爾街日報》發表談話,提到歐洲貨幣機製不穩,隻有通過貨幣貶值進行調節。這並不引人注目的談話引起索羅斯的高度重視,他以此預測,德國很可能準備從英鎊防線上撤退,獨力難支的英鎊彙率將成難以避免的下跌之勢,而德國馬克的彙率則會呈上漲之勢。索羅斯當機立斷,全麵賣空英鎊,同時買進德國馬克。其他投機基金也跟風而上,混水摸魚。

英國央行覺察到有投機家的巨資介入,頓時慌了神,宣布提高利率,同時投入一百多億美元的儲備金,買進英鎊,企圖挽回人們對英鎊的信心,止住英鎊跌勢。索羅斯決心跟英國政府賭一把,他投入200億美元資金,一麵賣空英磅,一麵吃進馬克。

英鎊終於擋不住洪水般的外資衝擊,一月內狂瀉15%,英國不得不宣布退出歐洲彙率穩定組織。在這場混戰中,索羅斯總共賣空了70億美元的英鎊,買進了60億美元的馬克,一個月即淨賺15億美元,他也因此獲得了“金融大鱷”這個不雅的稱號。

1997年,“金融大鱷”索羅斯與西方其他投機基金又故伎重施,狂斬了泰銖一刀。當時,由於泰國在房地產業連續幾年的盲目投資,導致供求嚴重失衡,隨之而來的是銀行呆賬、壞賬激增。據估計,泰國金融業壞賬損失高達8000億到9000億泰銖,約合310~350億美元。

善於借勢造勢的索羅斯及其他西方基金,趁機落井下石,大量拋售泰銖,導致泰銖比價不斷下滑。泰國中央銀行傾全國之力,動用約120億美元的巨資吸納泰銖,同時大幅調高利率,穩定民心,還用行政命令嚴禁本地銀行拆借泰銖給索羅斯及其投機集團。如此三管齊下,使泰銖比價很快扭轉跌勢。索羅斯集團在這次交鋒中損失了3億美元。

不過,索羅斯通過種種現象分析,得出結論,泰國中央銀行已成強弩之末,隻需用力一擊,就會全麵崩潰。

1997年6月,索羅斯通過出售美國國債套得大量資金,再度向泰銖發起了強力衝擊。泰國中央銀行力不從心,難撐危局。自此,泰銖持續下滑。與此同時,泰國大批工廠倒閉,公司紛紛減員,物價大幅上漲,城市居民的生活水準急劇下降。泰國中央銀行行長也因此引咎辭職。泰銖貶值風波還影響到東南亞多個國家。

盡管索羅斯對東南亞落後地區幹了一件不光彩的事,但他驚人的判斷力及借勢造勢的技巧卻令人不得不由衷佩服。

在大勢已成時,人們即使不能準確判斷,也會有所感知。但是,在大勢將成而未成之際,要想事前預測,就需要很強的洞察能力。諸葛亮“未出隆中而定天下三分之計”,即是看準了將成而未成的大勢。後來借勢而行,頗有順風揚帆之感。作為大商人,也需要培養這種預知大勢的眼力。

喬治·西屋從小就喜好創造發明,15歲時就發明了回旋機,並獲得專利證書。

有一次,他乘坐的火車出軌,險些釀成重大傷亡事故。為此,他花了幾年時間,運用空氣壓縮的原理,發明了空氣製動器,它能徹底解決火車刹車問題。但是,喬治這一發明卻未受到應有的重視,他根本找不到一家願意生產這種新產品的企業。因為沒有人相信它能讓飛奔的火車停住。當時的“鐵路大王”範德波特甚至當麵嘲笑喬治說:“小夥子,我認為你是個瘋子,所以你才會有如此古怪的念頭。”從此,“瘋子喬治”成了他的綽號。

麵對世人的嘲笑,喬治毫不氣餒。他堅信,乘車安全是每一位乘客關心的問題,而他的發明能解決這一問題,遲早會被市場接受。他不厭其煩地向人們推銷自己的發明,終於有一個名叫巴格勒的廠商同意投資生產這種產品,他與喬治合作成立了西屋空氣製動器公司,23歲的喬治出任總經理。

不久後,空氣製動器的可靠性能終於得到普遍認同,迅速占領美國市場,並暢銷國外,成為世界各國鐵路必不可少的設備,西屋公司由此成為世界著名企業。喬治本人也成了報紙爭相報道的對象。人們忘了他“瘋子喬治”的綽號,改稱他“匹茲堡的神童”。由此可見,一個人無須努力去讓別人承認,隻需為讓別人承認付出努力。

後來,喬治又發明了電動機。由於人們對這種新工具普遍心存疑懼,喬治不惜投入巨額資金,讓客戶免費試用,從而打開了銷路。有人問他:“你怎麼知道你的產品將來能賺錢,敢於在一開始就投下那麼大的資金?”喬治回答說:“我沒想賺不賺錢的問題,我隻想到這東西將來一定是大家所需要的,那麼它也一定會被大家接受。”

無論一件事情還是一種產品,要預知它的未來趨勢,首先要搞清它將來是否為人們所需要。因為市場大勢是人們的心理趨勢促成的,而人們的心理是被這件事或這件產品所能帶來的價值所吸引的。

如果商人所要博的對象正是市場大勢所趨,那為何不大膽博一下?

四、因機會而改變生意

必須在競爭對手之前采取行動,並迅速地利用機會。

——邁克爾·戴爾

□另辟蹊徑去尋覓

當眾多的商人在市場中你爭我奪時,機會便變得難以掌握。這時,聰明的商人不妨另辟蹊徑來尋覓機會,以改變生意。

另辟蹊徑,不僅能夠使本來複雜的問題變得簡單明了,而且會使商人從另一個角度觀察認識世界,找出創造成就的“捷徑”。可以說它也往往意味著改變傳統的思路。

有個故事,可以明確地說明什麼叫另辟蹊徑。

一個星期六的早晨,牧師在準備第二天的布道內容。那是一個雨天,妻子出去買東西了,而小兒子又在吵鬧不休,令牧師煩惱不已。

最後,這位牧師在失望中拾起一本舊雜誌,一頁頁地翻閱,一直翻到一幅色彩鮮豔的圖畫——一幅世界地圖。

他從那本雜誌上撕下這一頁,再把它撕成碎片,丟在地上,對兒子說:“小約翰,如果你能拚好這些碎片,我就給你1元錢。”兒子答應了。

牧師以為這件事會使兒子花費一上午時間。沒想到,不到10分鍾,兒子就來敲他的房門了。牧師驚愕地看著兒子如此之快地拚好的那幅世界地圖。

“孩子,這件事你怎麼做得那麼快?”牧師問道。

“這很容易。在圖畫的背麵有一個人的照片。我就把這個人的照片拚到一起,然後把它翻過來。我想,如果這個人是正確的,那麼,這個世界也就是正確的。”

牧師笑了,給了兒子1塊錢。“你也替我準備好了明天的布道。”他說,“如果一個人是正確的,那麼他的世界也就會是正確的。”

牧師的思路是不錯的。如果要把這些碎片拚成世界地圖,確實需要大半天的時間。可是他兒子卻發現了一條捷徑,從而省力省功。這不能不算是一個小小的發明,這條捷徑就叫做另辟蹊徑。

100多年前,一個20多歲的德國猶太人隨著淘金人流,來到美國加州,這個猶太人就是日後名聞遐邇的“牛仔褲之父”李威·斯達斯。他看見這裏的淘金者人如潮湧,心想如果自己也參與進去,未必就能撈到多少油水。於是靈機一動,想靠做生意賺這些淘金者的錢。他開了間專營淘金用品的雜貨店,經營钁頭、做帳篷用的帆布等,前來光顧的人不少。

一天,有位顧客對他說:“我們淘金者每天不停地挖,褲子損壞得特別快,如果有一種結實耐磨的布料做成的褲子,一定會很受歡迎的。”

李威抓住了顧客的需求,憑著生意人的精明,開始了他的牛仔褲生涯。剛開始時,李威把他做帳篷的帆布加工成短褲出售,果然暢銷,采購者蜂擁而來。李威靠此發了大財。

首戰告捷,李威馬不停蹄,繼續研製。他細心觀察礦工的生活和工作特點,千方百計改進和提高產品的質量,設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考慮到幫助礦工防止蚊蟲叮咬,他將短褲改為長褲;為了使褲袋不致在礦工把樣品放進去時裂開,特將褲子臀部的口袋由縫製改為用金屬釘釘牢;又在褲子的不同部位多加了兩個口袋。這些點子,都是在仔細觀察淘金者的勞動和需求的過程中,不斷地捕捉到並加以實施的,使產品日益受到淘金者的歡迎,銷路日廣。

由於牛仔褲的式樣源於“下層”百姓,因而盡管它受到廣大礦工和青年人的熱烈歡迎,但能否打入城市還是未知數。

經過一次的失敗之後,李威根據分析結果,對症下藥,認為上層社會排斥牛仔褲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它來自社會的下層,對上流人士是一種觸犯。為此,李威利用各種媒介大力宣傳牛仔褲的美觀、舒適,是最佳裝束,甚至把它說成是一種牛仔褲文化。這些鋪天蓋地的宣傳,把對牛仔褲“庸俗”、“下流”的斥責打得大敗而逃。於是,牛仔褲在各階層中牢牢地站穩了腳跟,並在美國市場上縱橫馳騁,繼而衝出國界,風靡全球。

在美國加州淘金熱潮中,不靠淘金,而經營別的營生並成功致富的有很多例子。同李威·斯達斯一樣,17歲的小農夫亞默爾也加入了這支龐大的尋金熱的隊伍。他曆盡千辛萬苦趕到加州,經過一段時間,他同大多數人一樣,沒有挖到一兩金子。

淘金夢是美麗的,山穀中艱苦的生活卻令淘金者難以忍受。特別是當地氣候幹燥、水源奇缺,尋找金礦的人最痛苦的是沒有水喝。許多人一麵尋找金礦,一麵不停地抱怨。

一個淘金者說:“誰讓我痛飲一頓,我寧願給他一塊金幣。”另一個說:“誰給我喝一壺涼水,我情願給他兩塊金幣。”還有一個發誓說:“老子出三塊金幣。”

在一旁的亞默爾見這些人發完牢騷又繼續埋頭挖掘起金礦來,自己停住了手中的鐵鍬。他想:如果我把水賣給這些人喝,也許比挖金礦能更快賺到錢。於是,亞默爾毅然放棄找金礦,將手中挖金礦的鐵鍬變為挖水渠的工具,從遠方將河水引入水池,經過細沙過濾,成為清涼可口的飲用水,然後將水裝在桶裏,運到山穀一壺一壺地賣給找金礦的人。

當時,有人嘲笑亞默爾,說他胸無大誌,他們似乎都沒有細想亞默爾選擇的出發點。亞默爾毫不介意,繼續賣他的飲用水。結果,許多人深入寶山空手而回,有些人甚至忍饑挨餓,流落異鄉,而亞默爾卻在很短的時間內靠賣水賺到了6000美元,這在當時可是一筆十分可觀的財富呀。

陽光普照大地,地球生機勃勃。可以說,隻要有人的地方,就有賺錢的機會。尋找和發現,並最終抓住這種機會,使你所做的正是大多數人需要卻沒有人去做的,這就與眾不同,你就是一個高明的成功者。

許多商人在追求機會的道路上,雖窮盡心力,但終究得不到幸運女神的青睞,對於這種人,最好的勸導就是讓他另辟蹊徑。

機會雖然比比皆是,但追求機會的人更是浩如繁星,在人們所熟知的行業中,機會和追求機會的人之間的比例是嚴重失調的,可惜,許多人雖然意識到了這一點,卻還是拚死要往裏鑽,結果不但沒能得到命運的垂青,反而浪費了自己的大好青春。事實上,在每一個地方,都有機會的存在,善於抓住機會的人,就懂得巧於另辟蹊徑,他的人生就會有更好的亮麗風景。

查朱原來是美國一個鄉下小火車站的站員。由於車站偏僻,購物困難,而且價格偏高,附近的人們常常要寫信請在外地的親友代買東西,非常麻煩。查朱想:如果能在附近開一個店鋪,一定會得到一個發財的機會。可是,他既沒有本錢,也沒有房子,怎麼辦呢?他決定嚐試用一種新的、無人知曉的郵購方法,即先將商品目錄單寄給客戶,然後按客戶的要求寄去商品。他雇了兩名職員,成立了“查朱通信販賣公司”。此後,人們紛紛仿效,並從美國風靡到全世界,查朱也成為“無店鋪販賣”方式的創始人,當然,作為創始人的回報就是在五年之後,查朱成為了百萬富翁。

商人要想另辟蹊徑去獲得成功、獲得機會,應該從上述成功的經驗中吸取有益的啟示。首先,要能在平常的事情上思考求變。能夠另辟蹊徑的人,其思維富有創造性,善於從習以為常的事物中圖新求異,主動以變化的思維去認識世界、改造世界。

其次,要不為現行的觀點、做法、生活方式所牽製。巴爾紮克說:“第一個把女人比作花的是聰明人;第二個再這樣比喻的人,就是庸才了;第三個人則是傻子了。”

再次,要留意他人、學習他人,但一定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抱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想法,盲目模仿他人的經驗,並不能獲得成功。要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自己在觀察事物、觀察別人成功經驗的同時,創出自己之獨見。

□取巧變出機會來

一個機靈的小夥子看到一位出版商積壓在倉庫裏的一大堆書,正苦於找不到銷路。他翻了翻書,覺得書的內容很好,於是,他對出版商承諾自己可以幫助他把書賣出去。出版商正為這批滯銷書大傷腦筋,一口答應,如果書賣出去了,他隻收回書的成本,其餘的都歸小夥子。

小夥子想方設法求見州長,送去這本書,並一再要求州長下一句評語。日理萬機的州長懶得和他口羅嗦,隨便說了一句,想打發小夥子盡快離開:“這本書值得一讀,我留下來細看吧!”小夥子如獲至寶,到處兜售此書,並附上宣傳語:州長認為值得一讀的書。很快書就銷售一空了。

不久,小夥子又帶上兩本好看卻不好賣的書去糾纏州長。州長拿起其中的一本,在扉頁上寫下:“最沒有價值的書!”以此來奚落小夥子。可是年輕人仍然笑嘻嘻地遞上第三本書,州長看著他詭異的表情,於是什麼都沒有說,放在一邊。小夥子很快又大賺了一筆。州長好奇地派人打聽,原來兩本書出售時分別寫著“州長認為最沒有價值的書”和“州長難以下評語的書”。

小夥子取巧的方法確實讓人啞然失笑,但他不由得對小夥子的聰明巧幹拍案叫絕。花一番心血,想出新奇的創意就能使自己大賺一筆,而且還能使購買者從中受益,可見,不以欺騙消費者來謀利的“取巧”還是有一定的社會價值的。

就一般人看來,“投機取巧”可不是什麼好話,那是狡猾奸詐之徒的附屬物,而誠實的人向來都實實在在。如果針對生活中的人這話還很有道理,但是如果以此來要求和評判商人,恐怕就要遭受一些辯駁了。

在商言商,經營需要商人的實幹,依法經營,不欺詐,不蒙騙,這固然是根本,但是瞬息萬變的商情和商機更需要商人的巧幹,靠四兩撥千斤,憑一個小點子賺大筆的錢,借別人的手推動自己的生意,用別人的口吹捧自己的產品,借別人的勢力打造自己的品牌,這就是“取巧”,是造勢的技術,是智慧的運用。

“巧”是奇妙的點子,巧就巧在最大限度地開發和運用人際關係、製造並炒作事件、創造並利用環境。“取巧”是商人的聰明和智慧,是商人經營和推銷的謀略,動用一下腦筋,巧幹十分鍾賺取的利益可能會超過實幹一年的所得。為什麼有的商人能在短時間內就富起來,無外乎靠巧幹抓住了可遇不可求的機會,靠的是“取巧”的原因。

“取巧”說到底就是要以智取勝。大多數商人可能沒有雄厚的資金來支撐廣告上的排場;在人才資源方麵,你可能又是兵微將寡;要以勝人一籌的經營管理製勝,恐怕經驗不足,還不夠老道。

在這種情況下,除了認認真真實幹外,商人還要適當取巧,如此才能爭得機會,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商人取巧不要忘了突破傳統觀念和思維定式,力爭讓自己的巧幹和創意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有了好方法就付諸實施,先下手才能為強。

□機會藏在改變中

“披頭士”是20世紀50年代末英國利物浦一個名叫約翰·列儂的青年發起成立的一個四人小樂隊。“披頭士”樂隊具有獨特的風格和形象,邊彈吉他邊演唱,音樂激烈而通俗,歌詞簡明易懂,表演形式明快熱烈。

起初,這個四人小樂隊隻是在當地搞些流動演出。不久,隨著利物浦音樂舞台的繁榮,搖滾樂深受觀眾的喜愛,約翰也開始走出自己的家鄉,率“披頭士”樂隊在英格蘭北部俱樂部和舞廳舉辦了一係列演出活動。到了1960年,樂隊的組建更加完善,並於同年夏天到德國的漢堡演出達四個月之久,同時灌製了第一張唱片,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樂隊返回利物浦後,英國一家唱片公司的老板布萊恩·愛波斯坦不斷接到德國人的電話和信函,要求錄製“披頭士”的唱片。老板感到很奇怪,他從來沒有聽說過利物浦有過“披頭士”樂隊。“披頭士”樂隊雖然在德國演出獲得了巨大成功,但在自己的故鄉卻仍然是個默默無聞的小樂隊。經過仔細打聽,愛波斯坦終於找到了這幾個小夥子,3個月後,他便成了“披頭士”樂隊的經紀人。

愛波斯坦出任老板後,第一件事就是改變“披頭士”的麵貌。這位深諳經商之道的老板懂得,樂隊的形象美直接關係到樂隊演出的經濟效益。老板首先為小夥子們設計了特有的發型,經過一番改扮,小夥子們個個都顯得幹淨、整潔、精幹、妙趣橫生。愛波斯坦還組織起第一個“披頭士”歌迷俱樂部,提高演出的報酬,尋找唱片的銷路。一開始。由於“披頭士”樂隊在英國尚未出名,所以一連遭到幾家大公司的拒絕,後來有幸遇到EMI唱片公司下屬的一家子公司的喬治·馬丁,他對“披頭士”唱片的前景看好,終於簽成了一份合同。

“披頭士”於1962年9月為這家公司灌製了《一定要愛我》這首歌曲的唱片,十分暢銷,樂隊的名聲也隨之大振。新聞界很快對這四位小夥子發生了濃厚的興趣,資助人開始組織“歌迷狂歡音樂會”。一年以後,“披頭士”一詞首次在英國報刊上出現。

“披頭士”的成功使英國的音樂舞台出現了空前活躍的景象,各大唱片公司也如法炮製,紛紛推出各種各樣的搖滾樂隊。音樂界的“爆炸”帶來了極好的經濟效果,現代音樂成了英國出口的頭號“商品”。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也向“披頭士”授予了皇家勳章,以表彰他們為平衡英國對外貿易作出的貢獻。

1963年,“披頭士”又把進軍的目標瞄準美國。到美國時,他們的唱片《我想握住你的手》已經在流行歌曲唱片銷售中名列第一。他們的首場演出後,該唱片的銷售更是直線上升,在美國又引起一陣“披頭士”狂熱。

“披頭士”樂隊若沒有愛波斯坦這位懂得“捧星”的老板所進行的改變,很難想像他們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

□“填空當”變成機會

麵對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商人如何求存?聰明的商人不會硬碰硬,而是根據對手改變自己,專填對手所不注意的空當。

長沙長富利公司的老板陳子龍被譽為“填空當”的專家,他的成功經驗是12個字:人無我有,人有我轉,人缺我補。這套經驗是陳子龍在長期實踐中摸索出來的。年輕時,陳子龍隻是一個小商人,開著一家小副食店,由於實力薄弱,時時麵臨著對手的擠壓,幾番風雨之後,陳子龍終於想出了“填空當”的妙招。

陳子龍的口號是:“獨門生意不嫌利潤低。”對於獨門產品,不論賺錢多少,陳子龍都樂於經營,他不僅注意從市場中搜尋潛在的獨特產品,還密切關注消費者的需求變化。對那些大眾急需而商場裏暫時缺貨的產品,他總是早有準備,從外地的商業網點急速調進以滿足顧客的需求。例如,1989年初冬,長沙低溫氣候逼人,長沙阿波羅等各大商場的軟帽子都已賣完,而人們的戶外活動非常需要這種帽子。對此,陳子龍早留了一手,將積存在外地的軟帽迅速調運進長沙,成了冬季商場中的獨門生意,很快銷售一空。盡管這種帽子的利潤很低,但猶如給顧客雪中送炭,商店的聲譽也因此大增。

有一天,陳子龍來到開在五一路的分店,發現該店生意很不景氣,心裏很不是滋味。經過了解,原來在離分店100米處新建了一棟百貨大樓,招徠顧客的手段高明,客流量大,貨源充足,有著許多優勢,而他的分店在品種競爭、場地競爭等方麵都處於劣勢。鑒於這種情況,陳子龍決定利用自身“小”的特點去求發展,他注意到那家大商場的營業時間是早上9時到晚上8時,這使得一些早出晚歸的顧客想買臨時需要的商品很不方便,於是,陳子龍調整了該分店的營業時間,將以前的“早9時晚8時”改為從早上6時至10時和從下午3時至淩晨2時兩段,使營業時間基本上與那家大商場錯開,這種與眾不同的營業時間正好滿足了那些早出晚歸的消費者,起到了“補空當”的作用。

陳子龍的商場不僅從商品品種、貨源多少、顧客需求變化上進行考慮,而且注意在時間差、服務手段上突出自身的特點,尤其是別人不太注意的細微之處,他更是通過看、問、比、試,不斷發掘可供自己利用的特點,使各家分店在不同的銷售環境裏勇於創新,不斷吸引顧客,提高商店的聲譽。

憑著“填空當”這一招,陳子龍在夾縫中求生存,不斷發展壯大,終於成為長沙現在屈指可數的大老板之一。陳子龍每次都是在大局不利的情況下致力於尋找商機,巧勝對手。

“填空當”的要點是填補其他商家經營上的空當,以吸引顧客,占領市場。

在市場經濟時代,商家經營產品都有個大概範圍。這個範圍是根據市場需求量、自身經營實力、商品經營成本、其他商家經營情況等綜合考慮後確定的,一般來說,隻要市場有需求的商品,總會有人經營,甚至有很多人經營,但也有一些商品,由於市場需求量不大,進貨很不方便,或經營成本太高,無利可圖,或信息不靈,未及時引進,這些大家都不經營或極少有人經營的產品,就是空當。

另外,“填空當”不僅是填補經營產品的空當,還可以是填補營業時間的空當。一個想要成大業的商人,頭腦中時刻都要有填補時間空當這根弦,不僅是在一天之內填補別人的營業時間空當,還可以是一年,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反季經銷。

任何空當裏其實都有著無限商業機會,關鍵是商人善於改變自己加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