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於現狀的商人是沒有出息的。商海行舟,不進則退。當大家都盡力拓展生意的時候,你必須更加努力地去爭取屬於自己的市場份額。拓展生意才能做大,善於變化才能做強,每一名一流的商人都是既有善幹的精神和能力,又有善變的智慧。
一、永遠不要滿足現狀
做事必須有徹底成功的氣魄,才是領導者應有的氣質。
——鬆下幸之助
□永不滿足是事業的動力
永不滿足是使事業成功的強有力的刺激,尤其是與特定的目標相結合的時候。
青年時期輕而易舉地獲得成功,若從此而心滿意足,那將是獲得最終成功的障礙。“10歲神童,15歲才子,過了20年隻是平平凡凡的人了。”這句俗語,說透了其中的含義。
貧困的人常能白手起家;反之,繼承父母財產的人,卻往往會家道敗落,如此看來,沒有欲望的人,就好比沒有上發條的表一樣,要鍾表走動,必須費些力氣,親自上緊發條。有一位母親就說了下麵的話,為她的兒子上緊了發條:“沒有人比你更優秀。但是,倘若你不做番事業來證明,那麼,你與別人也是毫無差異的。”
不能堅持正確目標並為之奮鬥的商人,就猶如正在玩耍卻又感到無聊的孩子一樣——他們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總是噘著嘴。
突然,你意想不到地得到了10萬美金,你要怎麼利用呢?
曾有心理學者向知識階層提出這個問題。然而,因為被問及的人大部分都有固定的收入,以致所答大體一致:要把一部分當養老金,以旅行或玩樂度其餘生。
要把這一筆意外的財富用來完成人生某個大目標者,一個也沒有。這恐怕是因為持有大目標的人太少了。
意外得來的財富常使受益者大部分脫離了生產者的行列,變成僅僅為消費而生活的人。
在英格蘭流傳著這樣的故事:
某鎮上住著兩個律師。他們彼此相互競爭,在法庭上以極刻薄的言詞互相斥責,有時甚至訴諸武力。這兩人其中的一個是單身漢;另一個是鰥夫,有一個男孩。
在這條街上,還住著一個富裕的老處女,她終生篤信宗教。在鰥夫律師的男孩18歲那年,老處女死了。單身的律師在去查證遺囑時,整條街道為之騷動。她的遺產將送給哪個教堂?這個問題引起了人們的紛紛猜測。
可是誰曾料到,這筆遺產卻是留給了鰥夫律師的兒子,人們無不目瞪口呆。
從此之後,這個18歲的青年,處處受著人們畢恭畢敬的禮遇,朝夕被自作多情的女郎困擾著。他是酒店裏最受歡迎的人。
時光流逝,單身的律師接來外甥,並加以教育,使自己在工作上有了一個得力的助手。他們成了這個地方一流的律師。人們認為這個外甥聰明能幹,凡有案件都來請他出庭。
鰥夫律師隨著年邁,逐漸衰老而不能工作了。而他的兒子卻根本不願工作,終日東遊西蕩,不務正業。他染上了富家子弟所有的惡習,一點也沒有儲蓄的概念。
將兩者的情形比較一下,何者該事業興盛,何者該沒落,就不言而喻了。單身的律師得到能幹外甥的幫助,自然屬於前者;鰥夫律師卻為無能的兒子而感到恥辱。
單身律師去世時,這座城市再度陷於興奮的旋渦之中。黃色的文件與備忘錄一起被人們發現。這文件正是那個老處女原來的遺書。先前單身律師所簽訂的那份遺書,竟是模仿老處女簽名的偽造文件。備忘錄有如下的文字:
“為打倒敵對的同行,我故意做了這事情,我要使他的兒子成為無用的軟骨頭。我問心無愧,為達此目的,我將……”
這個故事,也許是杜撰的,然而就其要義而言,倒是千真萬確。
現實中許多光耀顯赫的富翁們雖然掌握著巨額錢財,但終因不能有效地管理和使用這些錢財,所以未能長遠地持續其繁榮。
美國有一位叫貝特羅的年輕人,他的父親在墨西哥持有金銀小礦山。貝特羅起先很勤勉地工作,使礦山的生產十分景氣。然而當錢財滾滾而來時,他竟異想天開,建築了堂皇的宮殿,購進了巴黎的名貴家具。當時,在那個村裏沒有一家浴室,而他倒有一打以上。此外,還有15架大鋼琴配置在各處大廳裏。
貝特羅沉溺於如此漫無止境的豪華生活中,再也不聞不問生產的情況,任其礦山廢棄。後來,他身邊留下的除了那座宮殿,別無他物。最終,他就在那宮殿裏的兩間塵埃彌漫的屋子裏,了結了餘生。
想想職業拳擊家吧!他們不少人都賺過幾十萬美金的報酬,為了比賽,都受過長時期的嚴酷訓練。他們的目標就是要在比賽中獲勝,而大多數人的目標也僅僅如此。所以許多人發財之後,就過上了糜爛的生活,而最終陷於貧困之中。這是一種典型的暴發戶的心理。
很多商人在達到了某種程度的經濟程度後,便不再做更進一步的努力了。他們在賺取了需要的錢財之後,就好像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安於現狀,無所作為。
受到良機青睞的商人,往往沉溺其中,而拋卻了努力。眼光隻注視腳尖的人,稍一富裕,就自我滿足,不思進取。他們變得怠惰、遊蕩,消費多於生產。他們手裏有些金錢,就以為有資格享受。倘若突然再遇拮據,他們才會發覺,自己是那麼軟弱無能,連先前做過的事都做不來了。
既不滿足現狀又能為遠大目標而奮鬥的商人,才是最幸福的。
□要有做大事的願望
有大商人氣質的人,首先把自己看成一個做大事的人,並以大人物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他們無須別人督促也會努力把事情做好,決不接受平庸的結果。
18歲時,霍姆在美國佳利公司做了一名小職員,他認真負責的工作精神很快引起總經理赫艾特的注意。那時佳利公司的主打產品是冷暖氣機,主要跟軍方做生意。霍姆為了鍛煉自己的能力,主動要求去和軍方治談業務。赫艾特雖然覺得霍姆還不具備這種能力,但還是答應了他的要求。
霍姆想借此機會露一手,他利用一星期時間,對生產冷暖機的各項成本做了調查,然後信心百倍地乘上了去華盛頓的列車。可惜他對談判藝術所知甚少,把生意談崩了,一無所獲地回了公司。
赫艾特對這種結果早有預料,並未責怪他。但霍姆心裏充滿了自責,覺得有負赫艾特的信任。他決心想出一個對公司有益的主意,以挽回自己的榮譽。他把自己關在家裏,冥思苦想幾天幾夜,終於想出一個工作改進計劃。其中一條是:倡導最後五分鍾工作精神。霍姆早就注意到,每當快下班時,員工們都鬆懈下來,為下班回家做準備。為此,霍姆主張在下班前五分鍾,全廠拉一次警鈴,提醒大家全神貫注做好最後五分鍾工作,同時建議全公司的高級職員都到車間去為工人加油打氣,最後與工人揮手再見。
霍姆的工作改進計劃受到赫艾特的高度讚賞,並很快被公司董事會批準實施。霍姆的新計劃使公司生產效率大大提高。為此,他受到嘉獎,職務也獲升遷。
後來,佳利公司與軍方的業務終止。這意味著失去了絕大部分市場。今後何去何從?公司決策層陷入迷茫之中。董事長比爾打算放棄冷暖機項目,並準備於四天後在董事會上討論這個議案。
在這種情況下,一般人會認為這不是自己的事而坐等高層的決定。但霍姆卻不這樣認為,已升為預算部主任的他,出於對公司命運的關心,力勸比爾不要放棄冷暖機。他保證為冷暖機找到新出路,並許諾在召開董事會之前拿出一個方案。
霍姆每天冥思苦想,以致茶飯不思。最後終於冒出靈感,想出一個冷暖機轉民用的點子,並寫出了可行性報告。他的報告獲得董事會一致通過。不久後,佳利公司就研製出家庭用空調機,立了大功的霍姆被任命為公司副總經理。
自此,佳利公司生產的空調機步入無數個家庭,財源滾滾而來。霍姆也因功勞卓著而榮升為公司董事長。
商人必須有統禦力,能讓下屬忠誠地追隨自己向目標進發,然後才能幹出大事業。統禦力從何而來?首先來自威信。如果商人不放鬆對自己的要求,他就有了嚴格要求下屬的底氣。在員工眼裏,他就有了一種令人心悅誠服的氣勢。
土光敏夫被譽為“勇猛的經營者”,他具有超強的領導力。當他來到“悲慘的東芝”就任總經理時,這家公司正陷入管理混亂、士氣低落、虧損嚴重的困境。為了鼓舞士氣,土光敏夫在就職演說上提出了“重建東芝”的目標,並大聲疾呼:“沒有沉不了的船,沒有倒閉不了的企業,一切取決於人的努力。員工要付出三倍的努力,負責人則應付出十倍的努力。”
他說到做到,首先付出“十倍的努力”。為了節省費用,他上下班不要公司專車接送,每天清晨四點起床,六點剛過就離開家,換乘公共汽車與電車,約需一個小時才能到達公司。稍稍歇一口氣,就換上工作服去生產現場。
每天上班之前,土光敏夫都要親自主持一個負責人會議。這成了他向全體管理人員施壓和打氣的場所。在這裏,不允許有任何遷就與搪塞,對於回答不了問題的人,土光敏夫會毫不客氣地大聲斥責:“你認為這個樣子就能重建東芝嗎?”“你別幹了!”“見鬼去吧!”直到訓得他們抬不起頭。在會上,規定不發言者就得離開會場,並提倡站著開會、激烈地爭論。
土光敏夫的鐵腕,“對員工們的精神世界產生了劇烈的震撼,從而使得沉睡中的東芝變得精神煥發起來”,一個“文雅的東芝”開始變成了“勇武的東芝”。僅一年時間,東芝公司就扭虧為盈。
經營者做大事的氣魄,最終會落實到對團隊目標的高標準嚴要求上。他們不喜歡平庸,要做就做到最好。惟其如此,方能逼出團隊的最大潛能,完成不平凡的事業。
當傑克·韋爾奇出任美國通用電氣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時,他給這家正被官僚主義困擾、舉步維艱的公司規定了一個任務:成為一家超一流的公司。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要求公司每一項業務都成為市場的領先者——他的“領先”標準是全球數一數二。為此,他一麵收購某個行業數一數二的公司,一麵賣掉公司沒有希望成為數一數二的公司,不管它是盈利還是虧損。
在韋爾奇的口袋裏,隻裝著金牌和銀牌,沒有銅牌。這種高標準嚴要求,確實令人咋舌。
他還通過精簡人員以解決人浮於事的現象,結果,他將通用電氣公司從41.4萬人降到27.6萬人。
韋爾奇堅信:隻有速度足夠快的企業才能繼續生存下去,因為世界“腳步”在不斷加快。他還相信“每個人都有潛力可挖”,因此他不下達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並且不讓部下為完不成任務找任何理由。他說:“你要麼努力表現,要麼走人。橡皮筋要崩得緊。”
一次,韋爾奇將歐洲服務和維修部門的總經理馬克·奧內托召至公司總部,直截了當地命令道:“去解決問題,我要這些管子能製造出10萬台掃描儀。”
在接下來的四年中,每隔三至四周,韋爾奇就要跟奧內托溝通一次,或者咆哮,或者甜言蜜語,在韋爾奇“追逼”下,奧內托的部門生產出的射線管可製造15萬到20萬台掃描儀,比韋爾奇的要求更高。奧內托說:“傑克的審視猶如一柄雙刃劍。如果你幹得好,則萬事皆好;如果你幹得不好,就要倒黴。傑克並不是以耐心出名的。”
在傑克·韋爾奇強腕領導的20年間,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市場價值從120億美元飆升至2800億美元,居全球500家工業公司之首,創造了一個商業神話。
商人有幹大事的氣魄,並把它體現到對團隊目標的要求上,固然會增大員工的壓力,但同時也給員工帶來了希望。哪位員工不願意跟著一位有出息的老板幹呢?隻有在這種老板手下,員工才有不斷提升自己的希望啊!所以,員工寧可付出幾倍的辛苦,也願意被有魄力的老板“幸福”地統治著。
□否定自己才能進步
人的進步是從自我否定開始的。當商人認識到自己的某種缺陷或不足並開始改善和提高時,進步就開始了。商人在做生意的過程中要敢於自我否定,發現生意中的種種不足之處並尋求革新。
戴爾從大學退學後,在德克薩斯州創建了戴爾電腦公司。他選擇麵向最終用戶“直銷”的方式,大獲成功,戴爾因此躋身於美國知名企業家行列。
1992年,戴爾電腦公司進入《幸福》雜誌美國前500家大公司排行榜。這一年,公司銷售額突破20億美元。
隨著業務的增長和人員的增多,戴爾公司卻顯出失控的征兆。從經濟實力來說,它無疑是一家大公司,而管理卻仍是小公司體製,隨意性很強,憑直覺決策和指揮。公司的每一個人都將追求業務增長置於一切之上,卻沒有人明白這種增長究竟是怎麼回事,也就是說,公司無法根據產品類型理清盈利和虧損。總之,它日益膨脹的規模與它的管理方式發生了嚴重衝突。
戴爾知道公司出了問題,但並不清楚問題出在哪裏。他決定進行改變,以擺脫公司遇到的困難。他決定改變以前單靠直銷的經營方式,進入傳統的零售渠道。由於公司完全沒有零售經驗,在人員與資金調配上難求合理,這使原本漏洞百出的管理變得更加糟糕,公司甚至出現了一個季度的虧損,股票價格直線下跌,曾在一夜之間損失1.5億美元。
戴爾終於意識到,是管理出了問題,而不是別的。改變隻能從管理開始。他迅速聘請了一批經驗豐富的管理人員,組建了一支高級經理隊伍,並授予其完全自主權,以發揮他們的能力。
同時,戴爾毫不猶豫地退出零售渠道,仍以直銷為主攻陣地。另外,戴爾公司還改進了信息係統的基礎設施,以便更靈活地對市場信息進行反饋。
經過整頓後,戴爾公司再度在市場稱雄。1996年,31歲的戴爾被評選為“全球十大最具影響力的首席執行官”之一。
有時候,盲動不如不動。
改變是必需之事,卻不是可以隨意實施的。僅僅因為對現狀不滿而改變,沒有明確的意圖和目的,對結果更是茫然無知,這隻是碰運氣,並不是理智的改革。精明的商人在改變之前,一定會首先搞清問題究竟出在哪裏,然後對症下藥。
碧麗是美國格萊汀公司原總裁肯茲·安格爾的妻子。她上過音樂學院,是一個很有教養的女人。安格爾先生英年早逝,給她和孩子留下了格萊汀公司1/3的股權。
在此之前,碧麗一心一意在家裏當家庭主婦,對公司的事從不過問。現在,身為大股東,她不得不關心公司的事情。她常聽說公司很不景氣,照此下去,前景堪憂。
為了解公司的真實情況,碧麗在公司生產釣魚線的工廠當了一年普通女工。然後,她又到倉庫管理部門當了一年普通員工。
在這兩年的時間裏,她對公司內部管理鬆懈、浪費嚴重、工人吊兒郎當的情況相當了解,對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存在的實質性問題也心中有數。她發現,問題的根源在於員工對工資待遇普遍存在不滿。於是,碧麗向公司管理層提出為員工加薪的要求。公司總經理羅吉斯對此很不滿意,質問碧麗:“你身為公司大股東,為什麼帶頭鬧加薪?”
碧麗解釋說:目前公司效益不好,主要是因為浪費嚴重;浪費的根源在於管理不善;管理不善的關鍵是不能打破“情麵”。這個鎮子隻有350人,其中一半以上在公司工作,不少人工作的目的是為了養家饣胡口,對工作和公司好壞,從不多想。由於都是鄰裏鄉親,誰也不好意思嚴管。為了打破情麵,隻有一方麵提高待遇以獲取支持,一方麵加強管理以解決弊端。
羅吉斯認為碧麗的分析很有道理,決定支持碧麗的意見。
在公司決策會上,碧麗提出了她的改革方案:其一是通過選舉在工人中產生管理組織,製定管理章程和賞罰標準;其二是將新管理辦法向工人家屬公布,使他們知道,要想改善待遇,隻有鼓勵子女好好工作,否則,子女就不能加薪,甚至還有可能扣薪,那時家長出麵說情,將毫無用處。碧麗的改革措施獲得管理層一致通過,員工及家長們也無不讚成。
新管理方法顯示了威力,公司當年產量增長了50%。
不久後,碧麗被任命為營銷副總裁。她以迷人的氣質、優雅的談吐征服了所有的人。經銷商們評價她說:“她是一個有教養的、高貴的女人,雖然她有時豪放得像男人,但給人的印象卻是個地道的女人,這是她成功的關鍵。”
後來,格萊汀成長為一家全美知名的大公司。人們普遍認為,碧麗是公司最大的功臣。
某些商人有一種奇怪的毛病:當他們事業順利時,他們試圖炫耀自己的正確;當他們事業不順利時,他們試圖為自己的錯誤辯解;即使失敗了,他們還是歸結於某種客觀原因,仍不認為自己的做法有什麼問題。總之,他們從不否定自己。
但是,世界在前進,知識在更新,過去的成功要素也許變成將來失敗的原因。所以,沒有自我否定,就意味著停滯不前,即使暫時領先,也必將落後於人。
□不斷進取銳意創新
麵對競爭對手的崛起和挑戰,不斷進取,促進新產品開發是商人在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的保障。銳意創新的態度是商人不可缺少的,隻有這樣才能在競爭中屹立。
金·吉列是一個發明家,他把眼睛盯著全世界男人的胡子,發明了剃須刀並投入生產取得成功。
1895年40歲的吉列是一家公司的推銷員,職業的需要使他十分注意儀表的修飾。一天早上當吉列刮胡子的時候,由於刀磨得不好,不僅刮起來費勁,而且還在臉上劃了幾道口子,懊喪的吉列眼盯著刮胡刀,突然產生了創造新型剃須刀的靈感。於是他辭去了推銷員的職務,專心研製新型剃須刀。新發明的基本要點是安全保險、使用方便、刀片隨時可換。由於沒能衝破傳統習慣的束縛,新發明的基本構造總是擺脫不掉老式長把剃刀的局限,盡管他一次又一次地改進設計,其結果卻不能令他滿意。幾年過去了,吉列仍是空懷雄心,希望渺茫。一天,他兩眼茫然望著一片剛收割完的田地,一個農民正在用耙子修整田地。吉列看到農民輕鬆自如地揮動著耙子,一個嶄新的思路出現了。新剃須刀的基本構造應該同這個耙子一樣,簡單、方便、運用自如,苦苦鑽研了8年的吉列終於成功了。
1903年他創建了吉列保安剃須刀公司,開始批量生產新發明的剃須刀片和刀架。經過潛心經營,又過了8年,吉列保安剃須刀不僅打開了市場,而且還把銷量擴展到了整個美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為吉列公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時機。吉列對此緊抓不放,他以成本價格把大批保安剃須刀賣給美國政府,美國政府則以士兵應保持軍容的整潔的理念,給美國士兵每人發一支保安剃刀。這樣赴歐洲戰場作戰的美國士兵把保安剃須刀的影響擴展到歐洲和世界其他地方。吉列這種策略表麵上一文未賺,實際上卻產生了任何廣告難以達到的效果。1917年吉列保安剃須刀共銷售了1.3億支刀片,是吉列公司初創那一年70支的近80萬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