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幾項重大決策的提出和實施(2 / 3)

3.進行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

1988年9月至1991年底的3年治理整頓,是中國改革開放曆史上的一個特殊階段。從表麵來看,治理整頓時期的經濟體製改革步伐緩慢下來,經濟建設發展的速度與此前的5年相比也形成了明顯的反差。但實際上,這3年的治理整頓是中國經濟發展走向成熟,改革開放走向深入的轉折點,為後來幾年經濟建設持續、高速、健康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3年的治理整頓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初步實施階段。中共十三屆三中全會批準“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全麵深化改革”的指導方針。這一階段治理整頓要達到的目標是:(1)消除經濟過熱,把發展速度降到比較合理的水平;(2)遏製通貨膨脹,使1989年以後的物價上漲幅度明顯低於1988年,1990年以後的上漲幅度進一步下降;(3)壓縮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使它同國力承擔的可能相適應;控製消費基金的過快增長,使它同國民收入的增長相適應;(4)逐步緩解社會總需求大於總供給的矛盾,實現財政、信貸、物資、外彙的基本平衡;(5)認真調整經濟結構,使糧、棉、油等主要農產品的產量有較多增加,使能源、交通、原材料供應的緊張狀況有所緩解;(6)建立必要的經濟法規以及宏觀調控體係和監督體係,積極推進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新秩序的建設。

從這六項治理整頓的目標可以看出,最初的治理整頓的側重點在於壓縮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為過熱的經濟降溫。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國務院及其有關部門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1)加強對物價的調控;(2)調整銀行的利率;(3)壓縮社會集團的購買力;(4)壓縮基建規模;(5)清理整頓各類公司;(6)定期公布八項重要經濟指標資料,以加強和改善國家對宏觀經濟的調控能力;(7)製定國家產業政策,作為調整產業結構的依據。

通過這一階段的治理整頓,中國的經濟形勢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其中最顯著的變化是,過旺的社會需求得到有效的控製,過高的工業生產速度明顯回落。由於刹車過猛,也帶來負麵效應。這主要是市場疲軟,企業效益下滑。根據這種情況,中央對於治理整頓的側重點和壓縮力度及時做了調整,治理整頓也由此進入了新的階段。

第二階段是進一步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的階段。中共十三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的決定》,決定指出:包括1989年在內,用3年或者更長一點的時間,基本完成治理整頓任務。治理整頓的主要目標是:(1)逐步降低通貨膨脹率,使全國零售物價上漲幅度逐步下降到10%以下;(2)扭轉貨幣超經濟發行的狀況,逐步做到當年貨幣發行量與經濟增長的合理需求相適應;(3)努力實現財政收支平衡,逐步消滅財政赤字;(4)在著力於提高經濟效益、經濟素質和科技水平的基礎上,保持適度的經濟增長率,爭取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5%至6%;(5)改善產業結構不合理狀況,力爭主要農產品的生產逐步增長,能源、原材料供應緊張和運力不足的矛盾逐步緩解;(6)進一步深化和完善各項改革措施,逐步建立符合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原則的,經濟、行政、法律手段綜合運用的宏觀調控體係。全會強調:無論是治理整頓期間還是治理整頓任務完成後,都必須始終堅持長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經濟的方針。

全會要求:治理整頓必須抓住四個重要環節。(1)繼續壓縮社會總需求,堅持執行緊縮財政和信貸的方針,解決好國民收入超額分配的問題,下決心過幾年緊日子;(2)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增加有效供給,增強經濟發展後勁;(3)認真整頓經濟秩序,繼續加大力量清理整頓各種公司特別是流通領域的公司,克服生產、建設、流通、分配領域的混亂現象;(4)深入開展增產節約、增收節支運動,下工夫改進企業的經營管理,挖掘內部潛力,提高科技水平,走投入少、產出多、質量高、效益好的經濟發展路子。

同中共十三屆三中全會和全國人大七屆二次會議相比,這個文件對治理整頓的部署做了重要的補充和修改。首先是對問題的認識比較準確和深刻,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還對中國經濟生活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承擔了責任。《決定》說:“黨中央、國務院對我國經濟生活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負有重要責任,應當從中吸取深刻的經驗教訓。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在執行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過程中,對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具體指導也有失誤。”其次,全會對治理整頓的指導思想做了重要調整。決定指出:“在治理整頓過程中,近來出現了市場銷售疲軟、某些企業產品滯銷、工業速度回落過猛等現象。總的來看,這種情況對進一步治理整頓是有利的,但也存在著值得注意的消極影響,需要認真研究,具體分析,不能掉以輕心。(1)應當抓住有利時機,變市場對企業的壓力為動力,積極調整經濟結構,努力提高企業的效益和效率。(2)也要在宏觀上采取必要的疏導措施,積極開拓國內國際市場,努力增加有效供給,保證經濟穩定發展”。“任何時候都堅持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牢固樹立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指導思想,堅決防止片麵追求過高的發展速度,始終把不斷提高經濟效益放到經濟工作的首要位置上來。”(3)考慮到治理整頓的艱巨性,提出治理整頓需要3年或更長一些時間。(4)根據既要控製總量、又要適度發展的指導思想,全會修訂和充實了治理整頓的目標。堅決控製社會總需求仍然是治理整頓的首要任務,但適當調整了收縮力度,提出在堅持實行從緊的財政信貸政策的前提下,根據新的情況,采取必要的靈活措施,按照產業政策有重點地解決某些方麵資金困難的問題,以利於促進生產的穩定增長,一些重要指標更加具體。提出深化和完善改革的具體任務,如計劃、企業、價格、金融、財政等方麵的體製改革,提出堅持對外開放,使對外開放和治理整頓相互促進,要求在治理整頓時,堅持把教育和科技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經過3年的治理整頓,扭轉了原來出現的“四過一亂”(經濟發展過熱、貨幣發行過多、消費基金增長過快、物價增長過大,流通領域混亂)的經濟形勢。創造了一個相對寬鬆的經濟環境,為國民經濟走上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軌道,特別是為1992年以後經濟的持續、高速、健康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為加強宏觀調控積累了有益的經驗。治理整頓的成效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麵:(1)經濟基本上恢複了正常的發展速度;(2)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雙膨脹的局麵明顯緩解,嚴重的通貨膨脹得到有效控製;(3)流通領域的混亂現象得到整頓,經濟秩序明顯好轉;(4)對外開放取得較大進展;(5)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一定的成績;(6)在治理整頓期間,一些領域的改革有了新的進展。總的來說,治理整頓的主要目標已經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