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天道常輪回善惡終有報(2 / 3)

李離斷案,一向都是細致入微,極其認真,所以他經手的案子從無差錯,可是有一天,李離在查閱過去的案卷時,竟發現了一起錯殺的冤案,他感到驚駭不已,慚愧萬分。他覺得自己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過,不但不配再做執法的長官,而且給國家的法律抹了黑。於是,李離讓手下人將自己捆綁起來,送到晉文公那裏,請求晉文公將自己處死。

晉文公對李離這種嚴於律己的行為十分讚賞,也為他的誠心實意所感動。晉文公不但沒有怪罪李離,還親自為他解開身上的繩索。

晉文公勸李離說:“這件案子是下麵搞錯的,並不是你的罪過。再說,我們每個官員的職務有高有低,因此我們的處罰也該有輕有重。何況這件案子又不是你直接辦理的,我怎麼能怪罪於你呢?”

可是李離依然長跪不起,他堅持說:“臣下的官職最高,從沒把自己的權力讓給下屬;平時享受的俸祿也最多,也並沒有把俸祿分給下屬。今天我有了過錯,怎麼可以把責任推給下麵的人呢?現在出了錯案,我理當承擔罪責。還是請大王將我處死吧!”

晉文公有些不高興了,說:“你認為下屬出了問題,責任在你這個上司的身上。如果照你的邏輯去推斷,那不連我也該有罪了嗎?”

李離回答說:“我是掌管刑罰的最高長官,國家法律早有規定,判錯刑者服刑,殺錯人者要被殺。大王信任我,將執行國家刑罰的重任交給了我,而我卻沒能深入調查,明斷真偽,以致於造成了錯殺無辜的冤案,按法律我應受到處置,因此處死我是理所當然!如果我不自覺伏法,那法律的尊嚴還能受到別人重視嗎?”

說完,李離猛地從衛士手裏奪過寶劍,使盡力氣朝自己揮去,頓時鮮血迸濺,氣絕身亡。

晉文公阻攔不及,好長時間都唏噓不已。

寓言解讀

承認錯誤需要勇氣,承擔錯誤所招致的責任和後果需要更大的勇氣。

李離為了維護法律的尊嚴,以身謝罪,其做法固然令人敬佩,但如果執法者的監督僅僅依賴於自身的品德修養,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畢竟中國曆史上僅僅出了一個李離。

李離以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捍衛法律的尊嚴,實踐了“在法律麵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對我們的教育是非常深刻的。

杜鵑和斑鳩

寓言出處

選自《伊索寓言》。《伊索寓言》通過簡短而精煉的小寓言故事來體現日常生活中那些不為我們察覺的真理。這些小故事言簡意賅,平易近人,富有哲理,不但讀者眾多,而且在文學史上也具有重大影響。

故事欣賞

一隻杜鵑在樹枝上發出陣陣哀啼,一隻可愛的斑鳩聽到了,便向它詢問,希望能幫助它排憂解難。

斑鳩站在枝頭與它絮語:“杜鵑,你的鳴叫為什麼這樣哀怨啊?是不是因為春天即將離開,冬天逼近,愛情也將逝去,陽光也不再和煦溫暖啊?”

杜鵑悲哀地說:“我這樣可憐,怎能不傷心?請你幫我評評理。今年春天我曾幸福地戀愛,不久就當上了母親。誰知孩子們完全不想與我相認,難道這就是我所盼望的報恩?當我看到小鴨子把母鴨圍住,十分親昵,而母雞一聲召喚,小雞就向母雞撲去,我怎能不感到羨慕?而我無依無靠,孤孤單單,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孩子們對母親的依戀。”

斑鳩回答道:“可憐的杜鵑,我對你深表同情。如果孩子們如此不孝順,那我可無法忍受,盡管這類事層出不窮。可是你說你已經生育過孩子?你什麼時候築的巢,我怎麼從沒有看到呢?在我印象中你總是不停地飛來飛去。”

杜鵑不屑地說:“浪費大好時光,臥在巢裏去孵雛,做那種事簡直愚笨如豬!我總是在別的鳥巢裏下蛋,讓它們替我孵。”

斑鳩禁不住諷刺道:“那你還希望從孩子們那裏得到什麼溫暖?”

寓言解讀

父母們得不到孩子們的愛和孝敬,自然有孩子們的責任。然而,如果孩子們從小得不到父母的愛,父母又不盡養育的義務,而把他們交給漠不關心的傭人撫養,那麼這些父母到老年時,得不到孩子們的撫慰和孝順,就隻好怪罪自己了。

虢君好諛

寓言出處

選自《新書·先醒》。賈誼,洛陽人,西漢初期傑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青少年時代就以才華負盛名,20多歲,被文帝召為博士,任太中大夫,提出一係列改革措施,但受讒被貶,做了長沙王的太傅,後作梁懷王太傅,故又稱賈長沙、賈太傅。死時,年僅33歲。所著文章58篇,由劉向編為《新書》,或曰《賈子新書》。

故事欣賞

虢國的國君平日裏隻愛聽好話,聽不得反麵的意見,在他的身邊圍滿了隻會阿諛奉承而不會治國的小人,直至有一天虢國終於亡國。那一群誤國之臣也一個個作鳥獸散,沒有一個人願意顧及國君的,虢國的國君總算僥幸地跟著一個車夫逃了出來。

車夫駕著馬車,載著虢國國君逃到荒郊野外,國君又渴又餓垂頭喪氣,車夫趕緊取過車上的食品袋,送上清酒、肉脯和幹糧,讓國君吃喝。國君感到奇怪,車夫哪來的這些食物呢?於是他在吃飽喝足後,便擦擦嘴問車夫:

“你從哪裏弄來這些東西呢?”

車夫回答說:“我事先準備好的。”

國君又問:“你為什麼會事先做好這些準備呢?”

車夫回答說:“我是專替大王您做的準備,以便在逃亡的路上好充饑、解渴呀。”

國君不高興地又問:“你知道我會有逃亡的這一天嗎?”

車夫回答說:“是的,我估計遲早會有這一天。”

國君生氣了,不滿地說:“既然這樣,為什麼過去不早點告訴我?”

車夫說:“您隻喜歡聽奉承的話。如果是提意見的話,哪怕再有道理您也不愛聽。我要給您提意見,您一定聽不進去,說不定還會把我處死。要是那樣,您今天便會連一個跟隨的人也沒有,更不用說誰來給您吃的喝的了。”

國君聽到這裏,氣憤至極,紫漲著臉指著車夫大聲吼叫。

車夫見狀,知道這個昏君真是無可救藥,死到臨頭還不知悔改。於是連忙謝罪說:“大王息怒,是我說錯了。”

兩人都不說話,馬車走了一程,國君又開口問道:“你說,我到底為什麼會亡國而逃呢?”

車夫這次隻好改口說:“是因為大王您太仁慈賢明了。”

國君很感興趣地接著問:“為什麼仁慈賢明的國君不能在家享受快樂,過安定的日子,卻要逃亡在外呢?”

車夫說:“除了大王您是個賢明的人外,其他所有的國君都不是好人,他們嫉妒您,才造成您逃亡在外的。”

國君聽了,心裏舒服極了,一邊坐靠在車前的橫木上,一邊美滋滋地自言自語說:“唉,難道賢明的君主就該如此受苦嗎?”他頭腦裏一片昏昏沉沉,十分困乏地枕著車夫的腿睡著了。

這時,車夫總算是徹底看清了這個昏庸無能的虢國的國君,他覺得跟隨這個人太不值得。於是車夫慢慢從國君頭下抽出自己的腿,換一個石頭給他枕上,然後離開國君,頭也不回地走了。

最後,這位亡國之君死在了荒郊野外,被野獸吃掉了。

寓言解讀

如果一個人隻愛聽奉承話,聽不進批評意見,又一味執迷不悟,一意孤行,那後果將是十分可悲的。

常言道:忠言逆耳,古今凡有成就之人,皆具備聽取采納不同意見的良好習慣。無論聽到的意見是好是壞,隻要正確,必然虛心接受,這樣才能查缺補漏,不斷進步。如果隻聽奉承話,對相左卻正確的意見拒不采納,一味的執迷不悟,獨斷專行,其後果將是十分可悲的。

財富

寓言出處

選自《泰戈爾寓言》。泰戈爾,是印度著名詩人、文學家、作家、藝術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1913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

故事欣賞

薩納丹在恒河邊數著念珠祈禱,一個衣衫襤褸的婆羅門來到他的麵前說:“救救我,我好苦啊!”“我隻有一隻施舍碗了,我已經把我的東西都給光了。”薩納丹說。“可是大自在神托夢給我,讓我前來求你。”婆羅門說。薩納丹忽然想起他曾在河堤邊卵石堆裏撿到一塊無價的寶石,當時他想,有人也許需要它,便把它藏在沙裏。他給婆羅門指出了地點,婆羅門按照他所說的,果然挖出了那塊寶石。

婆羅門坐在地上,沉思良久,直到夕陽沉落在樹林後麵,放牛倌都趕著牛群回家了。於是他站起來,緩步走到薩納丹麵前說道:“大師,有一種財富足以藐視世間一切財富,請施舍給我一丁點兒那樣的財富。”

說罷,他把那塊珍貴的寶石扔進了河裏。

寓言解讀

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就是人類的善良。

爺爺和孫子

寓言出處

選自《列夫·托爾斯泰寓言》。列夫·托爾斯泰,俄國作家、思想家,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偉大的文學家,19世紀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稱頌為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複活》等,也創作了大量的童話,是大多數人所崇拜的對象。

他的《民間故事》大多滲透著宗教倫理思想和美化宗法製古風遺習的傾向,但卻以情節緊湊、語言簡樸著稱。

故事欣賞

爺爺已經老態龍鍾了。他邁不動雙腿,眼睛看不清,耳朵聽不見,牙齒也都掉光了。當他吃飯的時候,飯菜常常從他嘴裏漏出來。兒子和兒媳婦便不再讓他上桌子,隻讓他在火爐邊吃飯。有一次,他們端了一碗飯給老人吃,老人想把碗挪近一點,可是碗掉在地上,摔碎了。於是兒媳婦就開始破口大罵,說他把家裏的東西都弄壞了,打了好多碗。她還說以後她要用大木盆給老人盛飯。老人隻是歎了口氣,一言未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