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諷喻篇(3)(3 / 3)

一位文人寫了一副藏字謎聯,分別寄給他們兩人:

王師豈無能,嘯聚山林,風(峰)聲鶴唳,敵寇未來先喪膽;

程度果合格,汝圖富貴,淮(懷)安旦夕,人民生死不關心。

這副對聯既刻畫了程、王二人的醜惡麵目,又分別巧妙地隱藏了兩人的姓名,堪稱嘲諷謎聯中的經典之作。

如果把藏字取出來,對聯的含義就是:王嘯峰敵寇未來先喪膽,程汝懷人民生死不關心。

為袁世凱畫像

1915年5月9日,袁世凱為了實現稱帝的野心,取得帝國主義的支持,竟然接受了日本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臣服於日本帝國主義的腳下。

袁世凱的無恥行徑,使全國人民非常憤怒。於是,有人寫了一副對聯,作為袁世凱的肖像畫: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禮義廉。

人們看後,起初感到大惑不解,等到猜出了含義後,紛紛大笑,都說畫得好,畫得妙。

原來,這副對聯有著言外之意,它如同一句歇後語,譏諷袁世凱是“王(忘)八”和“無恥”,非常傳神。

帶蟬赴考

封建社會時盛行科舉考試。一次,一個生員入考場時,將一隻鳴蟬放在頭上,紮在儒巾之中。考試中,巾內蟬鳴,在座考生十分驚奇,都覺得有趣,無不大笑。

主考官聞笑聲而來,問清緣由,把這生員叫到前麵,準備按犯規論處,逐出考場。生員大喊冤枉說:“我入場時被父親叫住,硬將蟬放在巾內,這蟬爬跳鳴叫,令人難忍,隻是父命難違,不敢扔掉!”

主考官大怒道:“考試帶一蟬入場,是何道理!”

生員怯生生地回答:“父親不過想取個吉利,讓我考好。”

主考官追問是怎麼個吉利法,生員說出一個詞,主考官聽了大笑不止。

原來,這是說蟬在頭上叫,取“頭鳴(名)之意。

嘲笑“蠢豬”

清朝著名文學家蒲鬆齡,自幼刻苦勤奮,學識淵博,才華閃爍,但因是漢族儒生而連試不第,隻好靠教書為生。

一年春天,一位土財主望子成龍,慕名請蒲鬆齡教家館。不到三個月,蒲鬆齡拱手告辭,說:“令郎學有成就,老夫要另謀去處。”財主一聽十分高興,忙設宴為先生餞行。

酒過三巡,財主笑問:“吾兒的文章如何?”

蒲鬆齡回曰:“高山響鼓,聞聲百裏。”

財主大悅,捋須又問:“吾兒在易、禮、詩諸方麵想必通了吧?”

蒲鬆齡詼諧一笑,接應:“八竅已通七竅,八竅已通七竅。”說罷道聲“多謝”,便挑起書箱啟程。

蒲鬆齡前腳剛走,財主後腳趕到衙門,將這喜訊告訴當師爺的胞弟,要其為侄兒報名參加科舉考試,先撈個秀才當當。

那師爺聽敘述,哭笑不得,說:“大哥,你讓那教書匠戲弄了。”接著解釋了一番。?

財主一聽,氣得直罵兒子:“蠢豬!”

你知道蒲鬆齡話是何意?

答案:“高山鼓,聞聲百裏”,乃“不通!不通!”;“八竅已通七竅”,則為”一竅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