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做好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家屬講明關節僵硬的不良後果及功能鍛煉的重要性。
(2)教會患者及家屬減輕疼痛的方法,以便患者積極配合鍛煉。
(3)與患者及家屬共同製訂鍛煉方案,爭取患者的主動配合。
護士牛瑤:作為一個新護士,我最害怕的就是給患者做功能鍛煉方麵的宣教,也最怕患者問這方麵的內容,主要是不知道說什麼,不知道說的對不對,請老師能具體講講這方麵的知識嗎?
護士長程宏:功能鍛煉是骨科最重要的環節,直接影響到疾病的預後和患者的生存質量,因此,掌握這方麵的知識並能很好的運用是需要大家都能做到的。首先,作為一個新護士,要抓緊時間加強業務學習;其次,要及時與主管醫師溝通,例如查房、手術後回房時,及時了解手術、治療情況,以便與醫師共同製定功能鍛煉方案,這樣就能避免醫護意見不一致等問題發生,也能增加患者對護士的信任,增強護士自己的自信心。現在,我們就共同來學習有關這方麵的知識。劉敏,你先說功能鍛煉可分為幾期?
護士劉敏:功能鍛煉根據骨折的愈合程度可分為3期:
1.早期:也就是在傷後1~2周內,此時傷肢腫脹、疼痛、骨折斷端不穩定,容易再移位。此階段主要行被動功能鍛煉,以增加活動範圍為主,盡量減少關節囊、韌帶等軟組織粘連。
2.中期:從傷後2周至骨折的臨床愈合,此期傷肢腫脹逐漸消退,疼痛減輕,骨折處日趨穩定。可以進行小範圍的關節活動。
3.後期,已達到臨床愈合,此時骨痂已形成。功能鍛煉的主要形式是加強傷肢關節的主動活動和負重練習。
護士長程宏:對,功能鍛煉的分期主要是根據骨折愈合的分期來劃分的,牛瑤,你能說出骨折愈合的分期嗎?
護士牛瑤:骨折愈合過程分3 個階段:
1. 血腫機化期,這一階段纖維連接生長約需2周。
2. 骨痂形成期,即骨折已達臨床愈合階段,此期約需2個月。
3. 骨痂塑形期,骨髓腔再通,恢複原形過程約需2年。所以在骨折1~2期內,一定不要勞累,以休息為主,可進行肌肉鍛煉,兩個月以後可逐步加大活動量,循序漸進。
護士長程宏:對,隻有明確分期,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功能鍛煉指導。劉敏,針對這個患者的功能鍛煉,應該怎麼指導?
護士劉敏:術前,可以指導患者進行未固定關節的活動,如伸指握拳練習,腕關節及肘關節的主動被動活動,以減輕腫脹程度,有利於手術早期進行。
術後,在骨折固定期間,患者由於害怕疼痛,常常忽略了關節功能鍛煉,等到解除固定時,骨折已經愈合,但關節已經僵硬,因此,在此期間,積極正確地進行關節功能鍛煉尤為重要。
1.行內固定術後當日,進行1 次患肢上臂靠近胸壁,屈肘90°做外展、上舉動作,每個動作持續時間10s。此後每日進行,至少上下午各1 次。並同時開始練習握拳及傷肢肌肉等長收縮,等長收縮就是在關節不動的前提下,肌肉做有節奏的靜力收縮和放鬆,每日2次,每次做30個,分3組進行。
2.引流管拔除後,可開始進行肩部的被動關節活動,利用重力作用做患側肩關節的鍛煉:健手扶床欄等可保持身體穩定,患肩放鬆,緩慢向前彎腰,患肢與地麵垂直,向前移動漸離軀幹使患肩呈前屈狀維持20s,然後腰漸伸直,患肩還原,每日上、下午各1次,每次持續30min,但不要使患者出現明顯對抗或疲勞。
3.第三期主要增加肩關節活動範圍和力量。第1步:患者上肢倚於牆上,用手指從牆底處向高處爬動,用力加強前屈,以伸展肩關節。每日2次,每次30min。第2步:主動內旋,加強前屈鍛煉。前屈鍛煉可拉伸後關節,外旋、內旋、內收鍛煉可加強力量鍛煉。外旋力量鍛煉、前屈鍛煉可加強抗阻能力,增加肩胛骨的穩定性。逐步開始進行在器械幫助下的肩部力量鍛煉。可以利用滑輪練習,做肩關節上舉、外展、內旋動作,雙手在胸前握住滑輪的把柄,用健側拉滑輪鍛煉肩關節上舉運動。雙手在背後握住滑輪的把柄,用健側拉把柄鍛煉肩關節內旋運動。利用木棍或體操棒做上舉、外展、前屈、後伸運動。第3步:主動練習內旋運動,患側手放在背後,用健側手握住患側手用力向上觸摸對側肩胛骨。外旋運動,用患側手橫過麵部去觸摸對側耳朵、肩部,以拉開粘連,改善內收肌等肌肉的功能。兩臂做劃船動作或遊泳動作,將內收、外展、內旋、外旋、前屈、後伸及上舉等動作結合起來,練習肩關節的活動。一般先讓患者做上肢劃圈練習,此動作簡單易做,而且效果好,然後再根據具體情況和需要選擇鍛煉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