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護理教學查房64(1 / 3)

第七章 第一節 骨軟骨瘤病 第十一節 血管瘤

查房時間:2013年5月20日查房地點:骨病科

查房內容:軟組織內血管瘤的術後護理 查房形式:三級查房

參加人員:護士長程宏。護士:劉敏、薛瑞芳、王琦、秦淑慧、任慶宏、齊小娟、楊靜、郭燕、牛瑤、李萍、李世美。

護士長程宏: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們選擇的是一例軟組織內血管瘤的病例進行護理查房,血管瘤是全身肌肉軟組織內最常見的良性腫瘤,但其占全身病變的發病率較低。因此希望通過這次查房,我們共同提高對該病的醫學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共同探討治療該病的措施及方法,促進對該病的認識。下麵由責任護士劉敏彙報簡要病史。

責任護士劉敏:34床,馮某,女性 ,27歲,於10餘年前長時間行走後出現右大腿外側局部腫痛,休息時緩解未予重視,3年後腫痛症狀加重,未予治療,近3年腫痛症狀再次加重,遂就診於我院門診,行右大腿中下段MRI示:右大腿外側軟組織內血管瘤,以“右大腿外側軟組織內血管瘤”收住入院。

查體:患者一般情況良好,神誌清楚,言語流利,查體合作。脊柱生理彎曲存在,各棘突無壓痛、叩擊痛,右大腿外側中段壓痛陽性,可及3cm×5cm腫物,周界尚清楚,右下肢肌肉收縮時疼痛加重,雙下肢等長,右大腿肌肉輕度萎縮,於髕骨上緣15cm測量右大腿周徑較左側減少3cm,右下肢肌力四級,雙膝關節屈伸活動正常,膝反射正常,踝關節屈伸活動正常,跟腱反射正常,雙下肢末梢、血運、感覺好,餘肢體未見異常。入院測體溫:36.9℃。脈搏:8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壓:126/72mmHg,患者自入院以來精神、食欲、睡眠好,大小便正常。完善各項檢查後,患者於2013年5月14日在腰麻下行“右大腿外側軟組織內血管瘤切除術”。術後給予抗炎對症治療,手術切口處敷料包紮妥,有中等量滲出,呈血性,患者疼痛明顯,給予止痛治療。

護士長程宏:劉敏護士所彙報的病史全麵可靠,病情掌握較全麵,下麵請大家找出患者現存的護理問題和護理措施。

護士齊小娟:現存的護理問題有:

1.疼痛:與手術後切口有關。

2.有感染的危險:與手術切口滲血有關。

3.軀體活動障礙:與術後疼痛或肢體活動受限有關。

4.皮膚完整性受損:與術後臥床肢體活動受限有關。

5.便秘 :與長期臥床,手術後活動受限有關。

6.焦慮:與對疾病知識缺乏有關。

護士長程宏:對於這個患者來說,軀體移動障礙是皮膚完整性受損危險的原因,因此不需要列出這兩個診斷,可以改為有皮膚完整性受損的危險:與軀體移動障礙有關。例如,焦慮和恐懼:與對疾病知識缺乏有關,這一條提得就很好,把知識缺乏作為焦慮的原因,就避免了診斷的重複,但是焦慮這個診斷我認為要慎重。下麵請齊小娟繼續講護理措施。

護士齊小娟:護理措施主要有:

1.疼痛的護理

(1)評估疼痛級別,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做相應處理。

(2)指導患者了解減輕疼痛的方法,如放鬆療法,或者轉移其注意力,必要時,遵醫囑給予止疼藥和止痛泵治療,提高患者的舒適度。

(3)鼓勵患者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療。

2.預防感染的護理

1. 切口的觀察

(1)由於手術創麵大,剝離深,因此滲血較多,術後創口放置引流管,保持引流管固定通暢,嚴密觀察引流液的色、質、量。

(2)術後24h 引流量一般不超過300ml,引流量過少應及時檢查,排除血凝塊阻塞引流管或引流管折曲;引流量24h 超過600ml,應注意是否是創麵滲血引起,若是,報告醫師使用止血劑,並嚴密觀察生命體征。

(3)術後48 ~ 72h 引流量少於(10 ~ 15)ml/d 即可拔出引流管。

2. 預防切口感染

(1)術前嚴格備皮。

(2)術後注意觀察體溫是否在38.5℃以上,切口有無紅腫和滲出,保持敷料整潔,滲濕後應及時更換。

(3)術後常規放置引流管,減少傷口血腫和感染,引流袋每日更換1次,更換時應遵循無菌操作原則。

(4)遵醫囑按時應用抗生素。

3.皮膚完整性受損危險的護理

(1)預防的前提是教育,包括護理人員提高對壓瘡的預防意識,教給患者及家屬壓瘡預防基本知識,術前、術後都不能放鬆對壓瘡的預防。

(2)保持床麵平整、幹燥,保護骨突部位,在骨突部位放置軟墊,以防局部受壓,保證軟墊平整、幹燥、無皺褶。

(3)骶尾部要保持清潔幹燥,定時通風減壓。教會患者用腰部帶動臀部小角度側臥左右交替,以減輕骶尾部長時間受壓導致的局部缺血缺氧;采用平臥位與半臥位交替時,必須避免在床上直接拖拉患者,防止因摩擦力造成的皮膚損害;患者半臥位時要注意避免剪切力,半臥位時間盡量少於30 ~ 60min,每15 ~ 30min 要有30s 重量轉移的時間,因剪切力對皮膚血液循環的影響大於垂直壓力,長時間半臥位皮膚易受剪切力損傷而形成壓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