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心理因素:有的患者術後擔心手術是否成功,產生恐懼、憂慮、情緒低落、緊張等不良情緒,這些因素都能引起局部血管收縮或擴張而產生疼痛;而患者對自己所感受的疼痛不能應付,即使知道怎樣對待疼痛也會表現消極、灰心、不能自主心理。
4.自身因素:根據疼痛的閘門控製原理,不同文化教養的人對疼痛刺激的耐受性有明顯的個體差異,同時與年齡、性別、個性、情緒等因素也密切相關。
5.體位改變:骨科患者術後多采取被動體位,活動量相應減少,不能很有效的應對疼痛。
我認為就這位患者而言,一方麵是手術創麵比較大;一方麵是使用疼痛評分卡評分後,患者的疼痛閾值很低,導致其情緒不穩定,睡眠不足。
護士長程宏:薛瑞芳總結的疼痛原因很全麵,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患者比較年輕,疼痛可能與患者自身痛閾較低有關,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工作中的不足。例如,術前患者雖然有疼痛,但能自由活動,對術後傷口疼痛沒有預知的嚴重,導致患者對術後疼痛沒有充足的思想準備,最終導致心理接受力差,疼痛、焦慮感加重。因此希望通過這次查房,大家今後能正確看待疼痛,不要忽視任何一個個體,一定要結合患者實際情況作出疼痛評分,並給予正確的術前、術後健康宣教,讓患者能順利地接受手術,有充足的心理準備應對術後疼痛,從而促進患者早日恢複。對於疼痛評分,李萍你知道有幾種方法嗎?
護士李萍:疼痛評分方法見疼痛數字評估分量表。
護士長程宏:好,不錯,我們最常用的就是視覺模擬評分法,簡便易學,剛才前麵提到患者術後滲血比較多,而且疼痛明顯,大家想想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進行功能鍛煉嗎?
護士任慶宏:術後與醫師了解到患者手術創麵比較大,在術後一到兩日滲血會比較多,及時通知醫師後給予傷口換藥,術後3日滲血明顯減少。我認為此患者術後出血多,而且疼痛明顯,這時患者不適合功能鍛煉,需要等患者情況穩定後,手術3日後再進行功能鍛煉。
護士長程宏:對,這裏要大家注意的是,骨科患者一般術後6h就可以進行功能鍛煉,對於患肢不能及時進行功能鍛煉的,我們可以鼓勵患者進行健肢功能鍛煉。
護士楊靜:老師,為什麼健側也要功能鍛煉呢?
護士秦淑慧:這就是我們容易忽略和應該引起注意的,因為康複功能練習中,有一種理論,叫做交叉效應,是一種神經生理概念,指的是一側肢體用力可以導致對側肢體正在同時收縮的肌肉力量增加。所以在傷病或者手術後的早期康複功能練習中,要雙腿的股四頭肌同時做等長收縮練習。有研究表明,通過這種交叉效應來練習,可以讓手術這一側腿的肌力增加30%。
兩條腿同時練習的原因還有:這樣練習可以更好地促進整個下肢的循環,同時健康一側的腿的力量不至於因為臥床休息而下降,在之後的下地行走和其他難度更大的練習中,能夠更好地幫助支撐和穩定身體,保護傷腿。
護士長程宏:非常好!劉敏,你評價一下這些護理措施對該患者的護理起到了哪些效果?
責任護士劉敏:
1.患者的焦慮、恐懼程度減輕,能夠應用有效的方法應對,情緒平穩。
2.能夠獲得足夠的營養、休息和睡眠。
3.舒適狀態有所改善,疼痛減輕,止痛措施有效。
4.在治療過程中患者接受了必要的谘詢與協助,使患者的痛苦和不良反應減至最低程度。
5.患者配合接受各種診斷、檢查、治療和康複活動。功能鍛煉有效,並能夠積極努力配合治療。
6.患者於術後3日滲血減少,疼痛減輕,術後5日順利出院。
護士長程宏:好,這次護理查房,大家準備比較充分,能針對患者病情,提出針對性的護理措施,而且通過護理措施實施,達到預期目標。對該患者應該做哪些出院指導呢?
護士王琦:
1.指導患者出院後注意切口處有無滲血、滲液,每3日給予切口換藥,保持切口處幹燥、清潔,術後2周拆線。
2.患者平時需要穿寬腿褲,以免患者右下肢包裹過緊,造成血液流通不暢,影響傷口愈合。
3.鼓勵患者進行有效的功能鍛煉,防止肢體肌肉萎縮,關節僵硬,促進血液循環。
4.定期複查,1個半月門診拍片複查,不適隨診。
護士長程宏:通過這次查房,對血管瘤我們又有了係統的認識,尤其是對血管瘤的分類、治療以及疼痛的評估、護理有了更確切的理解,發現了工作中的不足,希望今後能加強患者術前評估及健康宣教,提高患者的舒適度和耐受力。作為護士,我們不僅需要了解本病的病因、臨床表現、治療進展,更應該及時了解護理方麵的最新進展,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給予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和健康宣教,預防疾病和並發症的發生和再發,提高整個人群的生活質量。
(程 宏 薛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