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護理教學查房65(1 / 3)

第七章 第一節 骨軟骨瘤病 第十二節 成骨不全症

查房時間:2008年8月6日 查房地點:骨病科病房

查房內容:成骨不全症的護理 查房形式:三級查房

參加人員:護士長程宏。護士:任慶宏、王琦、秦淑慧、仇麗曼、薛瑞芳、楊靜、齊小娟、牛瑤、孟麗芝、李世美、郭燕、劉敏、張姍姍、李萍、任慶宏、閆俊鴿、張海燕。

護士長程宏:大家好,今天我們要查房的對象是一位成骨不全症患者。成骨不全是一種先天性骨骼發育障礙性疾病,在臨床上較為少見。因為罕見,大家對其了解都相對較少。因此希望通過查閱資料,共同來學習成骨不全症的相關知識,提高護理質量。下麵由責任護士張海燕彙報簡要病史。

責任護士張海燕:1床患者,男性,13歲,主因“摔倒致雙下肢疼痛,功能障礙1日餘”,X線攝片示:左股骨中段骨折,右股骨下段骨折,右股骨上段可見外側突出畸形。診斷為“脆骨病合並雙股骨病理性骨折,右股骨上段彎曲畸形”。於2008年7月8日入院。 患者入院後神誌清楚,言語清晰,體溫36.5℃。脈搏12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壓117/78mmHg,精神欠佳,食欲差,小便正常,大便幹燥。雙下肢畸形,腫脹明顯,給予持續皮牽引,重量3kg,末梢血運、活動、感覺均好。

查體:身材較正常同齡人矮小,頭顱呈三角形,鞏膜呈藍色,牙齒不全,胸廓正常,肋骨較短小。無肝炎、結核等傳染病史,於1999年因右下肢骨折在當地醫院行皮牽引及手法複位治療。2006年4月因右股骨幹骨折在當地醫院手術治療,同年7月因術後再骨折再次入院治療,2007年7月行“右股骨幹內固定取出術”。

實驗室檢查:血沉 18mm/h,纖維蛋白原 5.84ng/L,D2聚體 476.82ng/ml,血鈣、磷及堿性磷酸酶值均正常。家族史否認有遺傳性疾病,無成骨不全症遺傳病史。完善各項化驗檢查。

患者於2008年7月12日在全麻下行“左股骨幹骨折切開複位鈦板內固定術”,術後左下肢給予石膏托固定,抬高,傷口處置負壓引流管一條,於術後第2日拔除,引流總量為90ml。2008年7月18日患者再次在全麻下行“右股骨幹骨折切開複位克氏針內固定術”,術後右下肢給予石膏托固定,抬高,傷口處置負壓引流管一條,於術後第2日拔除,引流總量為95ml,雙患肢末梢血運、活動、感覺均好。兩次術後均給予抗炎、促進骨愈合藥物治療,傷口處定期換藥。患者於二次手術後第4日要求出院。

護士長程宏:好,彙報詳盡、準確,該患者共骨折五次,這次為雙股骨骨折,在我科進行了兩次手術,護理問題較多,下麵就分別從術前和術後來談。

護士楊靜:術前的護理問題和措施有:

1.疼痛:與雙下肢骨折有關。

2.有皮膚完整性受損的危險:與活動障礙有關。

3.營養失調:低於機體需要量:與飲食不合理和患者反複骨折,身體瘦弱有關。

4.恐懼:與不適應醫院環境有關。

5.潛在並發症:再次骨折:與疾病導致骨質脆弱有關。

護士齊小娟:心理護理。患兒性格內向,雖疼痛,卻不表達。耐心與其溝通,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消除其恐懼心理,逐步適應病房環境。鼓勵患兒勇敢說出不適,通過協助其擺放舒適體位,達到放鬆肌肉,解除疼痛刺激的目的。患兒在數年之內,反複骨折,其父母均以務農為生,家庭經濟困難,既擔心孩子的病情,又擔心治療費用,應同時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

護士薛瑞芳:飲食與排泄的護理。評估後發現,患者存在偏食,其家長缺乏科學飲食觀念,加之疾病引起的牙齒發育欠佳,咀嚼較正常同齡兒童費力。所以為其進行細致的飲食指導,使其了解合理膳食與營養的重要性,改變單一以澱粉類食物為主食的觀念。飲食應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熱量、富含纖維、多飲水。要將豆製品、瘦肉、蔬菜、水果、粗糧等合理搭配,並且要增加奶製品的攝入,同時要將食物烹飪軟爛,有利於咀嚼和吸收。經合理膳食後,患兒的排便狀況有改善,可每日自解形成軟便。

護士劉敏:牽引與皮膚的護理。入院後根據波頓評分量表,經評估:患者的活動力和移動力障礙,皮膚彈性差,皮下脂肪菲薄,存在皮膚損傷的風險。協助患兒平臥氣墊床,並在骶尾部及其他易受壓部位預防性使用水膠體敷料,以防壓瘡。患肢皮牽引後,保持牽引裝置的有效性,注意觀察牽引皮套有無鬆散或脫落,保持牽引力的方向與患肢長軸成一直線。觀察患肢血液循環,若有肢端皮膚發冷、發紺、腫脹、疼痛、麻木、活動障礙及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及時給予處理。指導患兒練習床上大小便,同時指導家屬正確使用便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