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的
(1)了解PCR反應的基本原理和引物設計的一般要求;
(2)掌握通過PCR反應獲取目的基因的實驗技術;
(3)熟悉PCR反應體係的加樣順序和PCR儀的正確使用方法;
(4)掌握PCR法檢測食品中大腸杆菌的原理和方法。
2.實驗原理
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簡稱PCR技術,是在模板DNA、引物和4種脫氧核糖核苷酸存在的條件下,依賴於DNA聚合酶的酶促反應。分三步:①變性,通過加熱使DNA雙螺旋的氫鍵斷裂,雙鏈解離形成單鏈DNA;②退火,當溫度降低時由於模板分子結構較引物要複雜得多,而且反應體係中引物DNA量大大多於模板DNA,使引物和其互補的模板在局部形成雜交鏈,而模板DNA雙鏈之間互補的機會較少;③延伸,在DNA聚合酶和4種脫氧核糖核苷三磷酸底物及Mg2+存在的條件下,5′→3′的聚合酶催化以引物為起始點DNA鏈延伸反應。以上三個步驟為一個循環,每一循環產物可作為下一個循環的模板,幾十個循環後,介於兩個引物之間的特異性DNA片段得到大量複製,可達2×106~7拷貝。
引物的設計在PCR反應中極為重要,應遵循幾條原則:①堿基組成,G﹢C含量應在40%~60%,4種堿基要在引物中分配均勻,如沒有多聚嘌呤或多聚嘧啶的序列,並且沒有二核苷酸重複序列;②長度,18~25個核苷酸,上下遊引物的長度差別不能大於3bp;③不能有大於3bp的反向重複序列或自身互補序列的存在,這種序列可能成發夾結構,如果是這種結構在PCR條件下穩定,它會非常有效地組織寡聚核苷酸和靶DNA之間的複性;④一個引物的3′末端都不能和其他任何引物互補,否則會形成引物二聚體。精心設計引物,應用熱啟動PCR或降落PCR或特製的DNA聚合酶都可以避免二聚體形成;⑤解鏈溫度(Tm):計算出兩個引物的Tm值相差不能大於5℃,擴增產物的Tm值與引物的Tm值相差不能大於10℃,這些特性保證了擴增產物在每個PCR循環可有效地變性;⑥3′末端,每個因為的3′末端堿基應盡可能為G或C,但又不推薦使用3′末端有……NNCG或……NNGC序列的引物,因為末端GC堿基高的自由能可以衝末發夾結構的形成,還可能產生二聚體;⑦向引物5′末端添加限製性酶切位點,噬菌體啟動子等序列,因為位於DNA分子5′末端的限製性酶切位點的切割效率比較低,所以,引物應當超出限製性內切酶識別位點2~3個核苷酸,即至少包含有2~3個保護堿基;⑧從cDNA或基因文庫中PCR擴增目的基因時,應注意引導位點的設置和簡並PCR引物的設計。
3.儀器與試劑
(1)主要儀器微量移液器、PCR儀、離心機、微波爐、電泳槽、電泳儀、紫外燈箱等。
(2)主要試劑模板DNA、Taq酶及其他PCR反應體係的成分、DNA標準Marker、進口瓊脂糖、TE、上樣緩衝液、無水乙醇等。
(3)大腸杆菌標準菌株
(4)引物設計以大腸杆菌丙氨酸消旋酶基因alr設計引物,引物序列所示。
4.重要實驗步驟
(1)LB培養基中模板DNA提取采用水煮法,取1mL菌液4500r/min離心15min,棄上清液,重複水洗一次,沉澱用50μL無菌水重懸後水煮6min,4500r/min離心5min,取上清液5μL作為PCR模板。
(2)取一個0.2mL的eppendorf管,在其中添加以下各種成分。
(4)將反應管放入PCR熱循環儀,按下列條件設計程序,進行PCR反應。
(5)反應結束後,取8μL反應液與2μL上樣緩衝液混合後用1.0%瓊脂糖凝膠電泳,以DNA marker作標準對照,鑒定PCR產物是否存在以及大小。
(6)將3個PCR反應產物混合在一個管子中,然後添加1/10體積的3mol/L的pH5.2 NaAc和2.5倍體積的冰冷無水乙醇,-20℃冰箱中放置30min以上。12000r/min離心5min,將eppendorf管倒置於吸水紙上,室溫幹燥5min。
(7)30μL TE溶解沉澱,電泳確認回收PCR產物。
5.實驗注意事項
在實驗步驟(1)中,每組做三個重複反應,先在一個0.5mL的eppendorf管中配製4個反應的混合液(不加模板),然後分裝到已加入了模板的0.2μL的eppendorf管中。整個操作過程最好在冰上進行,尤其Taq酶一定要在冰上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