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0章 淺析國外媒體有關四川震災的報道(3 / 3)

(四)人文角度

與安全角度同樣頻繁地被海外媒體廣泛采納的,便是從“人性化”視角出發,關注生命本身。

日本時事通訊社報道,日本外務大臣高村正彥於13日上午在會見記者時表明,中國四川省發生大地震,現居留在該省的日本人中約有40%(120人)已得到確認平安無事。俄新社網站編輯部17日在《中國,挺住!》一文中寫道,“中國不需要同情,中國需要理解;中國不需要安慰,中國需要支持。我們願以杯水之力,盡寸尺之能,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韓國《文化日報》則以《徒手救人的英雄們》為題,讚頌了“用自己的雙手扒開瓦礫和土塊,拯救珍貴生命的無名軍人和武警們”。英國路透社更是以“爬過倒塌的建築物殘骸,熱淚盈眶地安慰哭泣的孩子,通過擴音器向群眾大聲呼喊,中國總理溫家寶已經成為中國麵對災難時開放和動情的麵孔……”這種白描性的手法,同時也是飽含人文關懷的文字表述為文章的開篇。

三、善用對比

采取縱向和橫向對比的報道手法,適宜於重大國際新聞事件報道。在這次地震新聞報道中,國外媒體作為旁觀者對中國的關注,既從曆史出發,又和現實比較,從新聞的角度對這次抗震救災進行了合理定位。

(一)縱向對比

國外媒體在報道汶川大地震時,往往以縱向對比的方式聯係到1976年7月28日3點42分56秒發生在河北唐山的7.8級大地震。《泰晤士報》將這次地震跟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作比較。“按照官方數據,那場地震的死亡人數為24萬。在當時,救援隊伍完全措手不及。沒有外國救援隊伍獲準進入。而這一次,中國的回應更敏銳,更成熟。北京表示感謝全世界的同情,接受援助。”美國《西雅圖郵訊報》分析說,“中國公開處理災難,並還沒有直接拒絕所有幫助,這本身就是進步的跡象。”

(二)橫向對比

自然災害是個世界性的話題,各國都有。在重大自然災害麵前,不同的政府應對的舉措也有區別,這就為媒體進行橫向對比提供了素材。英國《泰晤士報》的報道說:“八天之內,兩場可怕的自然災害侵襲兩個相鄰的國家。在緬甸,颶風導致10萬人死傷,如今繼續威脅另外數以千計的民眾的性命,因為軍政府罪惡地拒絕接受並運送迫切需要的外國援助。在中國,三十多年來最嚴重的地震已經導致至少1.2萬人死亡,不過仍然與外界隔絕的震中汶川死亡人數可能是這個數字的三到四倍。然而,中國的領導人的反應速度和關注堪稱楷模,動員全國救援幸存者,預防疾病的爆發。沒有比這種更鮮明的對比了。在中國,盡管舊的保密習慣依然揮之不去,但新的開放和關注令人振奮。”美聯社則認為:“與緬甸政府在應對熱帶風暴災害時的遲緩反應和隱瞞真相相比,中國的反應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劉海明:西南科技大學新聞傳播係教師,中國傳媒大學報刊理論方向2007級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