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 略論災難報道中的人文關懷(1 / 3)

符萬年

當今中國正處於改革與發展的關鍵時期,工業化加速發展,新問題也層出不窮,重大自然災害、重大災害事故、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頻繁發生。從2003年的“非典”事件、2004年的禽流感暴發事件,到2008年的冰雪災害、汶川大地震,在我國政府對待災難性事件處理的態度越來越積極,媒體對災難新聞報道越來越重視的情況下,受眾對災難性事件的關注度也日益提升。但客觀地說,我國的災難新聞報道水平並不高,尤其是災難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還較為缺乏。汶川大地震過後,騰訊網開展的一個題為“你覺得媒體在震災報道中的表現如何”的網上調查中,就有高達八成的網民認為“部分記者為搶新聞不顧災民感受”。

一、災難報道中缺乏人文關懷的表現

在災難新聞的采訪報道中,千方百計地采訪到當事人及其親屬是我國記者慣用的采訪方式。許多記者認為通過采訪他們,往往可以很好地還原事件場景、追溯死者生平、反映災難的危害性等,可以獲得豐富的富有表現力的素材。殊不知,由於災難事件所具有的巨大危害性,這種我們慣用的采訪方式恰恰是一種極易對采訪對象造成心理傷害的缺乏人文關懷的行為。

具體來說,災難報道中缺乏人文關懷的表現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一)不擇手段“挖”新聞,采訪對象很受傷害

有些記者不擇手段達到采訪目的,還自以為是“挖”到了新聞,體現了專業精神,實際上卻深深傷害了采訪對象,受眾也並不認同。例如,幾年前,演員傅彪患肝癌住院接受換肝手術,雖然“他的家人仍處於驚恐與心焦狀態,無心接受任何媒體采訪”,可仍有不少媒體記者聞訊蜂擁而至,甚至在醫院蹲守,“院方認為這種場麵會深深加重病人家屬的精神負擔”,懇請記者離開。河南省大平煤礦發生瓦斯爆炸事故後,《中國青年報》也發表評論文章,呼籲媒體“少采訪遇難礦工家屬”,認為“記者把攝像機、照相機的鏡頭對準哭哭啼啼的礦工家屬,讓失去丈夫的遇難礦工的家屬抱著繈褓中的嬰兒‘談一談’,讓失去兒子的古稀老人在鏡頭前‘說一說’。明知礦工的家屬心情十分的難受,還‘追根究底’,采訪‘獨家新聞’——這種操作方式缺少起碼的人道和同情,很不厚道。”2004年12月,包頭空難發生後,也有網友看了報道後評論說,某電視台記者“向不知噩耗的親屬當場公布消息,然後追著悲痛的人拍,實在沒人性”。

(二)不注意提問方式,常造成二度傷害

許多記者在采訪遇難者親屬時不注意提問的方式,常常隻考慮如何采訪到獨家的富有表現力的情節,而提出一些尖銳的讓對方回答起來頗為痛苦的問題,從而對當事人造成二度傷害。比如在采訪遇難者家屬時,不少記者常常會問他們知道不幸消息後的心情如何、感受如何等等。這種問題,就像在他們的傷口撒一把鹽,無疑會使被采訪者稍稍平複的心情再度受到刺激。而記者得到的答案,無非是悲痛、激動、憤怒等情緒化的表述,其實這樣的問題不問受眾也想得出,缺乏信息價值。

在汶川大地震的一些電視現場直播和新聞中,我們也看到有的電視記者漠視被采訪者處於生命垂危的狀態,從廢墟中被救出來的人員已經極度虛弱了,還要追著左問右問;傷員已經上了飛機(顯然是重傷員),記者還要和人家“對話”;遇難者的親屬已經泣不成聲,說不出話來,記者的話筒仍頂著人家的嘴巴,逼著人家說話。一些震區的醫護人員對家人的安危無暇顧及,很多記者卻還不停地追問他們:“家人去世了堅持工作,有什麼感受?”網上有一篇文章,標題是《向蔣敏致敬,對記者說“不”》,敘述了一位廣播電台記者如何采訪失去了父母、孩子的羌族女警察蔣敏。他問的竟然是這樣一個讓對方傷心欲絕的問題:“當你照顧災區的孩子時,會不會想念自己的孩子?”映秀小學一個壓在廢墟下的9歲的孩子沒有放棄,唱著歌等待救援,他被救後卻遭到記者的頻繁采訪,以致情緒失控,十分驚恐,在醫院裏大喊大叫,拒絕所有人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