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2章 汶川地震報道與中國新聞改革(1 / 3)

任蕾

汶川大地震對中國人民既是一次巨大的災難,也是一次重大的考驗。在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過程中,中國政府和人民萬眾一心、眾誌成城、共赴國難的精神,得到國內外的一致讚賞,在國際上進一步樹立了良好的國家形象。這其中,中國的新聞媒體特別是主流媒體,展現出嶄新的時代風貌,為弘揚抗震救災中表現出的偉大民族精神作出了重要貢獻。這次汶川大地震新聞報道,是中國新聞界有效引導國際輿論的成功案例,也展現了中國新聞報道的巨大進步。本文擬從中國主流媒體在汶川地震報道中出現的新變化,透視近年來中國新聞改革的成效。

一、第一時間發出聲音,搶占輿論引導的先機

傳播學認為,首發信息形成“第一印象”後難以改變,如果要改變,則需要付出幾倍的努力。時效決定成效。新聞報道必須在堅持真實、準確的前提下,突出一個“快”字。正是基於這一點,西方有實力的媒體才不惜一切代價搶奪新聞的首發權。過去,為了營造社會安定的局麵,在重大災難麵前,我們的各級政府習慣於“沉默”,往往不能及時把真相告訴公眾;媒體也受到限製,把“災難新聞”作為“負麵新聞”,本能地對災難報道選擇沉默或觀望。在這次汶川地震的巨大災難麵前,政府和媒體都吸取了教訓,學會了與謠言賽跑。政府反應迅速而有效,媒體報道充分而及時,信息全麵公開而透明,與1976年唐山大地震形成了鮮明對照。

地震後僅18分鍾,政府通過新華網發布消息:四川汶川發生7.8級強烈地震,並及時發布了各地的震感信息。32分鍾後,中央電視台作了報道;52分鍾後,央視新聞頻道推出直播特別節目《關注汶川地震》。[1]地震發生後,中央級媒體都在第一時間派出多路記者,排除各種困難進入災區,發回第一手信息。

美國《華爾街日報》在5月14日評論說:“作為許多人眼裏中國政府的主要宣傳工具的官方媒體新華社,此次對四川地震的報道之迅捷、之全麵大出人們預料。地震發生當天,新華社發出了成百上千條震情通報,幾乎每分鍾都有新信息發出,它還發布了現場記者對災情的坦率評估。”新加坡《聯合早報》5月21日的一篇文章中評論說:“中國媒體在地震報道中所顯示的空前自由度,也讓世界刮目相看,甚至可以說是‘地震般的巨變。’”中國媒體在這次災難報道中能爭得主動,並贏得了對手的敬意,首要的原因應當歸於新聞時效的“快”。由此可見,“時間越快越主動”。這說明,改變過去那種隻處理不報道、先處理後報道,或者等情況完全弄清楚之後才報道的做法,迅速作出反應,第一時間發言,做到先聲奪人,才能掌握輿論主導權。

二、信息公開透明,提高了主流媒體的公信力

謠言止於智者,信任來自透明。汶川大地震發生,正值中外人士對中國政府在3·14“藏獨”事件、4月初的手足口疫情以及4·28火車相撞事故中的信息公開頗多質疑之時,政府的信息公開承諾麵臨巨大的考驗。5月1日,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正式實施,這一條例的實施受到廣泛的關注和積極的評價,媒體將其解讀為“陽光政府”的又一重大舉措。在此背景下,作為由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的抗震救災工作的一部分,汶川大地震新聞報道的信息公開、透明是前所未有的。電視畫麵上不僅隨時可見殘垣斷壁、飛沙走石,驚魂未定、痛哭流涕的災民,甚至他們的不解和抱怨都被原原本本地展示出來。汶川地震報道以前所未有的透明度,最大限度地讓人們了解真實情況,有效化解了人們的思想疑慮,受到國內外輿論的一致好評。汶川大地震報道創造了許多第一:在重大事件報道中,首次贏得了話語權和主動權;將以人為本的理念,第一次貫穿於整個報道全過程;中央電視台24小時不停地連續報道,長達一個月,這也是創紀錄的……